對流型熱流密度

亦稱“比熱流量”、“熱通量”。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傳熱設備的每單位面積所傳遞的按傳熱具體方式的不同,有導熱、對流換熱和傳熱過程等的熱流密度之分。其值一般可相應地根據傅立葉定律、牛頓冷卻公式或傳熱方程式通過計算而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流型熱流密度
  • 外文名:convective heat flow
  • 類型:局部型”“區域型”和全地幔型
  • 原理:傅立葉定律
  • 別稱:簡稱為對流型熱流
定義,對流型熱流的分類,

定義

對流型熱流密度(convective heat flow)是指傳導傳熱的同時伴隨物質運動引起的傳質傳熱。此時實測地表熱流為包括對流組分的混合型傳導一對流型熱流,通常簡稱為對流型熱流。

對流型熱流的分類

導致對流組分得以形成的地質過程和物質運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深度和規模層次,三者各有不同的地熱一地球物理效應:
①水熱對流形成淺源型異常(對流型)高熱流。例如在西藏羊八井高溫熱田的水熱系統範圍內測得的對流型異常高熱流均大於100毫瓦/米2,最高可達364毫瓦/米2。熱流異常的場源深度為近期上侵岩漿熱源體的埋藏深度,變化於數千米至十餘千米範圍內;而更廣範圍的西藏中部地區背景熱流(不受熱田水熱活動影響的傳導型熱流)約為66毫瓦/米2左右。
②殼幔物質的構造遷移運動引起深源熱流異常。可有多種構造背景和類型,諸如洋中脊地幔帶、大陸裂谷帶、深源斷陷盆地、岩石圈底融消蝕區等均可引起不同規模的地表熱流正異常;而大洋板塊俯衝帶和大陸板塊匯聚帶所伴隨的溝一弧一盆體系可分別引發熱流的負異常(海溝)和正異常(火山島弧和張性弧後盆地)等等。由於此類傳熱傳質活動所導致的地表熱流異常已蘊涵著深刻的構造演化含義,因此,其對流型熱流可視為巨觀的區域傳導型熱流加以演繹。
③深層地幔物質的垂向對流導致超深源熱流異常,主要指由地幔物質上涌帶形成的地幔熱柱或熱點。
上述三種對流型熱流異常按其規模可分別稱為“局部型”、“區域型”和“全地幔型”三種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