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錢

對文錢

對文錢,主要是從錢幣錢文的書寫上體現出來,即同一類錢幣,其鋼質、大小、肉厚、內穿外部完全同一規格,只是錢文用不問的字型書寫。可以配成對。有真書篆書體成對的;有行書、篆書體成對的;有隸書、篆書體成對的;有真書、行書、草書成對的。

起源,發展,鑿制對文錢的種類,鑄對文錢的種類,仿西漢時期的五銖鑄對文錢,仿新莽時期“泉”鑄對文錢,仿東漢時期的五銖鑄對文錢,仿三國時期直百五銖鑄對文錢,仿兩晉時期蜀地鑄行蜀五銖鑄對文錢,仿三國曹魏五銖鑄對文錢,仿兩晉時期的鑄對文錢,五金式,無文式,

起源

中國古錢幣中的“對文錢”起始於唐代,南唐中興年(公元958年)鑄有“永通泉寶”用楷書、篆書體配對的。南唐交泰年間(公元958年-960年)鑄有"唐國通寶",用楷書
、隸書、篆書體配對的。唐朝金銀錢的主要用途是皇帝用來賞賜臣僚。張祜《退宮人》一詩中就描繪了唐玄宗賞賜大臣金錢的金錢會,“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三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舊唐書·玄宗本億》對此的記載更為詳盡,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九月“乙卯,宴王公百僚於承以,令左右於樓下撤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及諸司三品以上爭拾之”。時隔多年,杜甫《曲江對酒》詩還懷戀著這一盛景,“何時重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唐代有關金銀的各種習俗 一直流傳了五代十國宋以及明朝。家傳的“開元通寶”含銀質達85%以上,為隸書,篆書體配對,這為中國鑄造"對文錢"之始。

發展

宋代的“對文錢”居多。宋太宗趙光胤在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鑄“淳化元寶”,又於“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鑄“至道元寶”,他親自為“淳化元寶”、“至道元寶”書寫錢文,錢文有真書、行書、草書三體,尊稱"御書體",開了宋代鑄造"對文錢"之風,由從未六宗趙禎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起,實行鑄造"對文錢"的制度,到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不再鑄造“對文錢”改制年號錢。
家傳宋代的“對文錢”銅質92種。家傳宋代金質“對文錢”有“淳化元寶”御書錢為真書、行書配對的對文錢,金質御書“對文錢”、“至道元寶”為真書、行書、草書體配對“對文 錢”。
宋代形成的鑄造"對文錢"的制度,是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產生的,宋代經濟發展迅速,不僅鑄造錢幣的數量大大增多,而 且要求錢幣品種多樣性,也是制止私鑄"輕小惡錢"及"錢文大 亂"的時弊,建立起中央貨幣的集權之所需;也是在宋代當朝為 "重文",弘揚國粹書法藝術的需要,因此,宋代"對文錢"應 運而生,不論其在歷史上的政治價值,還是"對文錢"的書法藝 術價值,都是極其寶貴的,成為中國錢幣史中獨特品種,為歷代 收藏家視為珍貴錢幣。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鐘,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係,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型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鑿制對文錢的種類

鑿制的對文錢,是指古錢幣經過管式開口圓鑿與半圓鑿及其它輔助工具,經手工鑿截而形成的一種錢幣,它的內圈便俗稱“對文錢”。其類別可分為:
文景時期鑄行的四銖半兩對文錢;
西漢時期鑄行的五銖對文錢;
新莽時期鑄行的大泉五十對文錢;新莽時期鑄行的貨泉對文錢;新莽時期鑄行的布泉對文錢;
五銖錢五銖錢
東漢時期鑄行的傳形五銖對文錢,東漢靈帝鑄行的背四出五銖對文錢;
三國蜀漢鑄行的直百五銖對文錢,三國時期鑄行的太平百錢對文錢;三國孫吳鑄行的大泉當千對文錢;三國孫吳鑄行的大泉五百對文錢;
兩晉時期蜀地鑄行的蜀五銖對文錢和剪邊對文錢;
南北朝劉宋文帝鑄行的四銖對文錢和無錢文的對文錢。

鑄對文錢的種類

從資料以及文物中所掌握的鑄對文錢的種類有:

仿西漢時期的五銖鑄對文錢

錢徑1.7厘米到1.9厘米,孔徑0.82厘米到0.98 厘米,厚0.1 厘米到0.13厘米,重0.99 克到1.35克,分三型,有鑄柄痕,均有西漢五銖的遺風。

仿新莽時期“泉”鑄對文錢

此錢面無輪好廓,背有輪好廓,面穿右無字。此錢是窖藏出土的行用錢,錢徑1.8厘米,孔徑0.82厘米,厚0.08 厘米,重0.7 克。

仿東漢時期的五銖鑄對文錢

此錢面背均無輪好廓,面背同文,稱合背,錢徑1.7厘米,孔徑0.9 厘米,厚0.11厘米,重1克。

仿三國時期直百五銖鑄對文錢

此錢面背均無輪廓,均有好廓,面好廓較纖細,背好廓較粗,穿孔較大,仿蜀漢直百五殊穿廓形制,錢徑1.84厘米,孔徑1厘米,厚0.1厘米,重0.85克。

仿兩晉時期蜀地鑄行蜀五銖鑄對文錢

此錢面背均無輪廓,面背好廓俱有,面文仿蜀五殊文字風格,
錢幣的邊緣多數未經加工,有鑄造時留下的毛茬,此錢鑄柄在穿上,錢徑1 . 52 厘米,孔徑0.7 厘米,厚0.1 厘米,重0.7克。
對文錢對文錢
仿傳形五抹鑄對文錢此類錢可分二式,即:面無輪廓,背有好廓;面背均無輪廓。錢幣的邊緣多有未加工的鑄造毛茬,鑄柄在上或下,錢徑、厚、重相同。

仿三國曹魏五銖鑄對文錢

此錢面有大字、小字二式,面均有輪廓無好廓,前者背平,後者背輪好廓俱有且錢小孔大,導致面文“五朱”二字甚小,這兩種對文錢的鑄造極為粗劣、潦草。前者錢徑1.9厘米,孔徑0.8厘米,厚0.15 厘米,重2.45克;後者錢徑1.58 厘米,孔徑0.9厘米,厚。0.14厘米,重1.42克。

仿兩晉時期的鑄對文錢

此類錢幣也可分為三式,即五朱式、五金式與無文式。五朱式,此式錢中分大樣、小樣,錢幣面背均無輪好廓,面文“五朱”二字無統一的格式,錢徑1.98厘米到1.52厘米,孔徑
1 厘米到1.15 厘米,厚0.03厘米到0.07厘米,重0.4克到1.5克。
對文錢對文錢

五金式

此式錢中除了大樣、小樣之別,還有面背無輪好廓與面有輪廓無好廓兩種,背平、另有傳形等,面文同五朱式無統一的格式,錢徑1.42厘米到1.58厘米,孔徑0.9厘米到0.95厘米,厚0.09厘米到0.13厘米,重0.4克到1.05克。

無文式

此式錢幣較為複雜,綜合起來可分背有輪好廓,背無輪廓有好廓,平背三種,錢徑的大小,孔徑大小相差較大,錢徑1.25厘米到2.02厘米,孔徑1.05 厘米,重0.6克到1.3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