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觀

《尋道觀》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興盛時期昌利觀周圍的事物及環境,表達了作者對道教的嚮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於官場之後消極情緒。全詩多處運用互文見義的手法。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尋道觀
其觀即昌利觀,張天師居也
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規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芨三山記,金箱五嶽圖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雲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道觀(guàn):道教供奉神祖、仙人,進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築。
⑵張天師:東漢張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諸山修道。張道陵,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師。一說張天師是當時一位姓張的道教主持人。
⑶芝廛(chán):道觀的美稱。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懷曾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卷二七:“《山堂肆考》:‘芝廛、蓬闕皆道士觀也。’”芝,一作“枝”。分野:古天文說,天上星辰的位置與地面州國的位置相對應,星域之劃分稱分星,地面相對區域稱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
⑷蓬闕:原指蓬萊宮,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於借指道觀。規模:規制、程式。《魏書·地形志上》:“中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模也。”
⑸碧壇:青石道壇,道教法事場所。清:清靜,安靜。桂閾(yù):桂木門檻。王勃《平台密略贊·孝行》:“受訓椒殿,承輝桂閾。”閾,一作“影”。
⑹丹洞:仙洞。唐徐堅等《初學記·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隱訣》:“赤城山下有丹洞。”赤城山,傳說中的仙境。肅:莊重,嚴肅。松樞:松木的門樞(樞軸)。
⑺玉笈(jí):玉飾的書籍。《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三山:傳說的海上三神山。西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⑻金箱:金制的箱子。《漢武帝內傳》:“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五嶽:道教五仙山,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崑崙山。《漢武帝內傳》:“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岳之高卑……畫形秘於元台……今以相與,當深奉慎。’”
⑼蒼虬:青色的龍。三國魏曹植《九詠》:“駟蒼虬兮翼轂,駕陵魚兮驂鯨。”得:一作“見”。
⑽白雲衢:猶白雲鄉,即仙鄉。語本《莊子·天地》:“乘彼白雲,游於帝鄉。”衢,空曠的雲間,漢樂府古辭《艷歌》:“今日樂上樂,相從步雲衢。”

白話譯文

所謂的道觀就是昌利觀,我所認識的張天師住在這裡。
仙家道觀光照九州,蓬萊城闕規制天殊。
青碧道壇桂樹門檻,丹紅洞府松木戶樞。
玉書記載三山秘籍,金箱盛裝五嶽真圖。
蒼龍翔天不得匹乘,空望仙鄉雲衢通途。

創作背景

《尋道觀》當作於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夏秋時,當時王勃游蜀地,在金堂(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創作此詩。

作品鑑賞

詩序“其觀即昌利觀,張天師居也”,體現了時昌利觀在初唐時是非常興盛的。而同處唐代的薛能的《過昌利觀有懷》(“萬仞雲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誰仙。我來駐馬人何問,老柏無多不種田”)卻寫的是一派蒼涼。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經歷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昌利觀已經衰敗。而薛能選擇昌利觀,來感懷家和社會的命運,可以推測王勃時期的昌利觀不僅興盛,可能還是當時的道教聖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氣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輕的王勃到當時這個頂級的道觀求仙問道,心態不僅僅靜穆,也是積極向上的。
詩中首聯與王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大體是一樣的意思。王勃寫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靜態的分割線。而王維詩寫得更具雲霓動感和朦朧美。看到如此明顯的陰晴分界,詩人必定登上了山頂,暗托尋找時間之久和尋找的決心。終於,不負有心,找到了極具規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觀。頷聯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對榮盛的“丹”;形態上,外放寂靜的壇對深幽自然洞;“清”“肅”二字合意,運用倒裝句式,形容詞提前,強調道觀特點。“松”“桂”屬名木,“閾”“樞”合指整個道觀的建築。碧綠和丹紅的色彩不僅僅符合道教清肅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見時代的富貴繁榮。“桂閾”“松樞”也有門第等級的意思。頸聯也是互文,與“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臨泛》)異曲同工。“記”“圖”同義,指讓人掛念敬慕。三山是是仙界傳說,五嶽則是人間實有。三山五嶽,泛指名勝,有權威意識;泛指海內,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則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對三山,金箱對五嶽。詩人將整個仙界人界各個姿態勾勒出來。尾聯表現出一種欲成仙而不得的無奈情緒。詩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於官場之後消極情緒的自然流露。
據詩中可知,詩人眼中的道觀並非全是夢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貴階級意識及積極向上精神,然而詩人眼中的道觀也並非全是人間的俗物,也具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識及靜穆無為精神。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艷。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