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是2014年5月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 作者:文字/保紅漫   繪畫/李濱聲
  • ISBN:978-7-5477-1163-7、978-7-5477-1153-8、978-7-5477-1154-5等
  • 類別:人物生平事跡、旅遊、城市文化
  • 定價:209元/套(共11冊) 單冊19.00元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889mm×1194mm 1/32
內容介紹,分冊介紹,作者簡介,

內容介紹

《尋蹤——民國文人的北京生活圖記》選取了16位在北京留有眾多生活故跡的民國時代文化名人:魯迅、老舍、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語堂、辜鴻銘、胡適、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沈從文、張恨水、梁實秋、齊白石、梅蘭芳,以他們在北京的生活足跡為線索,將他們在北京的生活、於北京發生的故事、和北京產生的情感,以及他們筆下的北京,北京的人文風物、民俗風情、居住文化、飲食文化、城市建築等等文字相串聯,做成了11集北京深度旅遊攻略。
各冊內容結構包括:
1, 序
2, 前言
3, 居京蹤跡
4, 尋蹤示意地圖
5, 尋蹤攻略
6, 閱讀推薦及推薦理由
7, 學幾句京片子
8, 旅行筆記及印章頁
根據每位文化文人在京留有足跡的多寡,在選取的16位人物中,分別將魯迅、老舍、梁思成、林徽因、沈從文、梁實秋、齊白石、胡適、徐志摩、張恨水、梅蘭芳等人獨立成章,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語堂、辜鴻銘等5人為一合集。共為讀者奉獻了11本精美冊頁。
其中選取的16位民國文化名人,對於北京,無不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起過重要作用,留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他們當中,有些生於斯故於斯,一生的文化貢獻都和北京緊密相連,成為北京甚至中國文化的鮮明代表,如老舍、梅蘭芳;有些,大半生居住在北京,以北京為第二故鄉,將自己畢生的情感和事業與北京緊密相連,為共和國和北京都留下了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如齊白石、梁思成 林徽因、張恨水、林語堂;有些,在北京度過了其生命最重要的時期,留下了個人一生中以及中國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化事件,如魯迅、蔡元培、胡適、徐志摩、沈從文、朱自清、冰心、梁實秋、辜鴻銘。十六位人物,不乏民國時期的老北京、官二代、富二代、北漂、海歸、學霸,但無論是哪一種經歷,在他們身上,通過他們的故事和生活足跡,都無一不體現出,百多年來,北京這座古老城市所形成的人文精神的一脈相承。編寫者希望藉此,引導旅行者對北京產生更廣泛的認識和深層次的熱愛。
在這11部《尋蹤》圖記中,編寫者著力選取了16位文化名人最生活化的場景和內容,目的在於引導讀者在深度遊覽北京,發現北京更深層次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夠多層面地看到,這些民國時代的文化名人生活中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更有血有肉的一面,走下神壇的一面。同時,也使得這一文化名人主題深度旅遊的內容更加鮮活、有趣和引人深思。
閱讀性、欣賞性、實用性兼而有之
本套叢書的獨特之處在於:
1.作者以16位文化大家的作品內容以及同時代文人對他們的記述為尋蹤脈絡;
2.配以年近90高齡,非常熟悉北京風俗歷史,並親自接觸過其中6位大家的著名漫畫家李濱聲先生特意為本書創作繪畫的200幅生動插圖;
3.輔以尋蹤示意地圖、尋蹤攻略、閱讀推薦以及北京旅遊口語點滴。
“閱讀推薦”部分,是該套作品與一般旅遊攻略最突出的不同點。編寫者希望通過這一部分內容,引導有興趣的讀者(旅行者),在旅行的前後,能對文化有更深層次的接觸和探求,也希望藉此,使這一套“旅行攻略”在其實用價值之外,有更深刻的文化貢獻。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尋蹤攻略”部分,編者為探訪每一位人物設計了1-3天不等的尋蹤旅行行走攻略,並附有與攻略文字配套的示意地圖。

分冊介紹

《尋蹤》·魯迅冊
一直以為,魯迅是屬於紹興的,是屬於上海的,甚至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唯獨忽略了,魯迅和北京有著更為深厚的淵源!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直到有一天,發現“魯迅”,原來是誕生在北京的!計算出魯迅,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十四年。
從《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直至《一件小事》、《在酒樓上》、《傷逝》和《藥》,魯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學創作,大都集中在他生命中在北京的這四分之一時間段。
“魯迅愛住北平”(許壽裳《魯迅傳》)。十四年間,作為“周樹人”的魯迅,作為“魯迅”的周樹人,足跡遍布這古城的角角落落。
北京,見證了他的婚姻、他的家事、他的愛情,他的從公務員到“民族魂”。魯迅的愛恨情仇,點點滴滴地滲透於北京的街頭巷陌。
本冊選取了魯迅在京期間12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老舍冊
提起老舍,便想到王掌柜、秦二爺、常四爺,想到祁老爺子、瑞軒、大赤包、冠曉荷、胖桔子,便想到虎妞、祥子,想到程瘋子、程娘子、小妞子和她的小金魚兒……想到那些字正腔圓的北京話和說著一嘴京片子的那些胡同、大雜院兒、茶館兒里的形形色色的北京人。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老舍本名舒慶春,是土生土長的北京旗人,他一生六十七年大半在北京度過,期間無論走到哪裡,他的心始終在北京。“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老舍真愛北平啊,他“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來!”而且住家一定要在北平,特別是秋天,“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老舍用北京土語寫了一輩子北京和北京的人,《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月牙兒》、《正紅旗下》、《離婚》、《二馬》、《老張的哲學》、《我這一輩子》、《茶館》、《龍鬚溝》……他的筆,從未離開過北京,他寫出了北京的魂兒,而他自己,就是北京魂。
本冊選取了老舍在京期間17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沈從文冊
讀沈從文的《邊城》、《湘行散記》,字字句句無不是故鄉,那些細膩如沅水一樣的鄉情一直靜靜地流淌。有誰能因為這些文字把一個湘西『鄉下人』和北京聯繫在一起呢?可您又怎么能不知道,這個“鄉下人”,正是在這座大城市最中心最靜謐的胡同四合院裡,靜靜地寫下這些作品的呢?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沈從文在二十歲頭上,為求獨立求發展,懷揣希望,從故土湘西的鳳凰小城一頭扎入了這座有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北京。從此與這個城市結緣,求生、求學、寫作、教書、戀愛、輕生、改行、放棄寫作、潛心於文物,歷經了他多舛磨難而傳奇豐滿的人生,直至八十六歲上,合上了那些他能看能寫的一些“小書”,也合上了他“另外那本包羅萬有用人事寫成的‘大書’”,魂歸湘西。
本冊選取了沈從文在京期間7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梁思成 林徽因冊
上世紀初葉,少男少女時代的林梁幾乎同一時期隨父母遷居北京,數年後二人相識也還是青梅竹馬年紀。從此兩人不僅在這座城市裡留下了一串串浪漫佳話,更攜手三十年致力於中國建築的研究、教學、設計與保護,最終為他們鐘愛的城市和中國建築事業嘔心瀝血到生命的終結。他們共同為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留下了許多永恆不朽的標誌。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生在北京的人很多,住過北京的人更多。但要說起和北京這座城市休戚與共,為了留住一座舉世無雙古城的風貌,始終不渝的,恐怕沒有人可以和梁思成林徽因這一對卓越的建築學家伉儷相比擬了。
本冊選取了林梁在京期間19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胡適
胡適在大陸生活的五十多年,有一半的光陰是在北京度過的:二十歲初次進京,考取庚款留學改變人生狀態、二十七歲海外歸來做北大教授一舉成名、倡導新文化運動走向精神領袖、廣交朋友成為世人的“我的朋友胡適之”、五十五歲出任北大校長、五十八歲再從北大校長的任上離開北京,離開大陸。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一個風華少年,從北京開始,邁出了他人生一步步的重要足跡,最終成為一個名滿天下的風雲人物。而更為難得的,是這些足跡,我們今天還依然有幸能夠尋到。不需要走太多的路,圍繞著北大紅樓,我們就可以觸摸到那些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
本冊選取了胡適在京期間10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張恨水
“張恨水,皖人,而其‘北京氣派’似較京人尤甚”這是張恨水的一位日本友人,一位可以稱得上是北京通的非常有名的日本醫生矢原謙吉對他的評價。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1919年,24歲的張恨水揣著源自五四的激情,懷著對北大的嚮往,隻身來到北京。他的夢想雖然最終沒有照進現實,但北京,這座古城,卻終於成就了一位作品等身的小說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紙醉金迷》……
他太喜歡北京了。他半生以此為家,一居四十餘年,幾乎視其為故鄉。
“北平是以人為的建築,與悠久的時間的習尚成了一個令人留戀的都市。所以居北平越久的人,越不忍離開,更進一步而言,你所住久的那一所住宅,一條胡同,你非有更好的,或處於萬不得已,你也不會離開。那為什麼?就為著家裡的一草一木,胡同里一家油鹽雜貨店,或一個按時走過門口的叫賣小販,都和你的生活打成一片。”
他太熟悉北京了。因而,在他的筆端,北京城裡的三教九流、平民與權貴,恩怨情仇的那些事,才能活靈活現。那些京味兒小說,不僅在當年吊足了讀者的胃口,連魯迅都逃不脫要時時記得給“愛張”的母親買他的新作,且直到今天,他的作品都還在賺取電視上的收視率。
本冊選取了張恨水在京期間12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梁實秋冊
"我生在一個四合院裡,喝的是水窩子裡打出來的甜水,吃的是抻條面煮餑餑,睡的是鋪席鋪氈子的炕,坐的是騾子套的轎車和人拉的東洋車,穿的是竹布褂、大棉襖、布鞋布襪子,逛的是隆福寺、東安市場、廠甸,游的是公園、太廟、玉泉山……"。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北京之於梁實秋,是他“兒時流連的地方,悠閒享受的所在”。這話可真不假,只看他文章里“從前在北平”“常想我小時候在北平”“我小時候在北平”“我家世居北平”……北平簡直就是他的口頭禪。當“北平遠在天邊”時,他“時常憶起北平”!憶北平的家、胡同、四合院、院子裡的樹、來家偷吃的貓、大家族過年、後院的窩頭灶、熱鬧的東安市場、清華八年、戀愛的日子……,而其中他回憶最多的,也是最為讀者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北京的美食。小到豆汁、灌腸、豆腐腦、杏仁茶、豌豆黃、艾窩窩、乳酪、扒糕、雞頭米;大到京城八大名樓老字號的南北口味招牌菜,全聚德、便宜坊、玉華台、厚德福、正陽樓、致美齋、東興樓、烤肉宛、烤肉季、砂鍋居……,無不如數家珍。
“北平長大的”梁實秋,打小跟著自號“飽蠹樓主”的老饕家父,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吃”,嘗遍了京城的美食。梁家上下儘是美食家,就連對母親特別的記憶,都是“出鍋時澆一勺花雕酒的冬筍木耳韭菜黃肉絲”。
北京的美食浸潤了他的味蕾,勾著他的食慾,養了他的胃。北京的美食真讓他犯饞。出遠門兒回京,下火車頭一件事就是扛著行李到前門吃爆肚兒;抗戰八年在外,嘴裡總回味著白水羊頭的味兒,終於勝利回到了家,半夜裡聽見賣羊頭肉的都要叫上一份,鑽在被窩裡直到吃美了把嘴裡的香味兒帶入夢鄉;羈旅台灣和海外,“心裡懷念的仍是燒餅油條”的早餐習慣;幾十年後,最想讓女兒從北京帶到台灣的北京美食是能來一碗豆汁兒……
梁實秋饞的是家的味道!故園的味道!北平的味道!
本冊選取了梁實秋在京期間及其筆下涉及到的京城美食18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齊白石冊
齊白石,北漂者大器晚成之典型代表者也。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40歲始出門遠遊,41歲首度來京;55歲二次來京“偷活燕京,自食其力”在琉璃廠賣畫刻印,逢陳師曾知遇之恩,衰年變法,獨創畫風,從此“湖潭齊璜白石山翁”名滿天下;57歲定居京都後,雖歷經兵禍、國難與戰亂,輾轉生活,客居京城十餘處,畢竟留戀“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臥遊。塵世幾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頭”,在京煮畫四十餘年,作畫凡數千幅,詩數千首,刻石三千餘方,且喜三千弟子……雖復嘆故舊晨星,有家不能歸,終因“家鄉雖好,不是安居之所。”“天日和暢,無過北方”而不肯離去。
“借山亦好時多難,欲乞燕台葬畫師”。白石老人說,曾經有算命先生說他成人後必別祖離鄉,“今果然矣”。為逃避家鄉禍患“打算往北京定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鄉來住了”的一代宗師,95歲終老於新中國的首都北京,安眠在西直門外魏公村。
本冊選取了齊白石在京期間12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梅蘭芳冊
“遙望如同一脈飄渺的雲霞,被水霧籠罩著的峰巒”。 這是泰戈爾對梅蘭芳的京劇藝術的印象。說到中國戲劇的代表,那必然會是京昆,若進而再推舉出一位京昆藝術的代表,那也必然是梅蘭芳了。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因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同時先人也在北京”,因而無論他身在哪裡,“而無時不心在北京”。蓄鬚停演居滬期間,想著舊京家裡的牽牛花,會在畫作上題寫“他日漫捲詩書歸去,重睹此畫,快何如之。”
梅蘭芳,八歲在京從師學藝、十一歲在京首次登台、十九歲在京一炮而紅、二十八歲組建劇社進而創立自己的劇團;一生的銳意創新在北京亮相、一世的殊榮從北京名滿天下。北京,梅蘭芳的人生舞台和表演舞台從這裡開始;北京,他的人生舞台和表演舞台也在這裡謝幕。北京,鑄就和銘記了梅蘭芳一生的輝煌。
本冊選取了梅蘭芳在京期間13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徐志摩冊
在中國,會有哪一個文藝青年不知道徐志摩呢?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知道徐志摩的,又有誰會不多少知道點兒他的故事呢?
他的新月社、他的詩歌、他與泰戈爾、他與林徽因、他與陸小曼、他的婚禮、他的隕落……
但您是否還知道,將男主角徐志摩與所有這一切——新月、詩歌、泰翁、才女、情愛、生死——一應的人與事,相連的,卻只有一個共同的故事背景地,那就是,北京!
本冊選取了徐志摩在京期間14處主要蹤跡做介紹。
《尋蹤》·蔡元培 冰心 朱自清 林語堂 辜鴻銘合集冊
合集選取了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語堂、辜鴻銘共5位和北京有著深厚淵源和情感牽掛的文化大家,循著他們的在京生活脈絡,介紹了各自最重要的幾處蹤跡。
尋蹤-民國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圖記
蔡元培的北京
當蔡元培三個字出現在眼前時,相信任何人腦海里都會同時浮現出“北大”兩個字!究竟是蔡元培成就了北大,還是北大成就了蔡元培?但毫無疑問的是,蔡元培和北大,帶給北京一份值得永遠驕傲的榮光。
冰心的北京
冰心十三歲隨父母遷居北京,隨著居住的年月的增加,冰心漸漸地對北京有了無限的留戀和想念,使得這裡最終成為讓她魂牽夢繞的故鄉。
北京對於冰心,“好象是每個人的戀人;又像是每個人的母親,她似乎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吸引著每個從外省來的遊子。住在北平時還不覺得怎樣,一旦離開她,便會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她來。不論跑到什麼地方,總覺得沒有北平的好”。“我愛北平等於愛我的故鄉”。
朱自清的北京
做學生的時候,不知道他的寫於北京,寫的就是清華的荷塘。一直以為那是他家鄉南方的月色與景色。也是才知道,同是他在清華時代的作品。語文老師,竟都沒有說起過么?也或許是自己當年做學生時不夠認真。
朱自清的北京生活,多住在西郊海淀清華園。並在那裡,寫下了我們每個讀書人從小都會背誦的傳世名篇《荷塘月色》、《春》。朱自清認定了“北平實在是意想中中國唯一的好地方”。“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沒有走就想著回來。”
林語堂的北京
要說起崇尚生活的藝術,“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林語堂,恐怕是數得著的,懂得怎樣度過詩意人生的了。這樣一個在生活中無時不在追求一種“智慧和快樂的哲學”享受的人,也最知道怎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和選擇生活中的藝術。套用他的一句話,“中國人的性情,是經過了文學的薰陶和哲學的認可的。”相信,林語堂對於北京的傾倒,也是經過了『文學的薰陶和哲學的認可的』。正像他欣賞蘇東坡到了五體投地的地步,非有獨一無二的“迷人的魔力”,非完全了解,非真正喜歡,恐怕也是難以打動這樣一個自由散淡之人,來為其樹碑立傳的。
林語堂對北京的情感,就全部落在一部《帝京》(《大城北京》)里了。在他眼裡,北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兩個城市之一,另一個是巴黎,但比較而言,北京還要更美一些。
辜鴻銘的北京
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在那個除陳鋪新的時代,這座古城裡生活著一位最吸引中外人士側目的獨特人物:一個黑眼睛泛藍光,黑頭髮微發黃,白皮膚高鼻樑的小老頭兒,滿口“春秋大義”,張口子曰詩云,間或流利地Yes,No,好辯,好罵人。他自個兒則推崇“又要忠 又要孝又要風流 乃為真豪傑”說“不愛財 不愛酒 不愛夫人 是個老頭陀”。
在西方人眼裡,他和泰戈爾一樣代表東方智慧和文明。並同被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在甘地眼裡,他是“最尊貴的中國人”。
他自號“冬烘先生”,而同時代的國人知識圈,也確實公認他是個“老怪物”。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辜鴻銘。一個擁有西方各著名學府十三個文、哲、理、神博士學位,嫻熟運用包括拉丁文、希臘語在內的九種語言,講一口優雅地道的維多利亞時代風範英語的華人與葡萄牙人的混血後裔。一個極盡逆反特立獨行的浪漫的理想主義者。
這位固執的“保皇派”,對他祖先民族的文化有著一份近乎執拗的維護和堅守。儘管他自幼以莎士比亞和米爾頓作為教育啟蒙,接受的是最為紮實純正的西方人文與自然文化教育。對於他“睥睨中外,誠近於狂”的種種,林語堂當屬最懂:他“原亦只欲替中國人爭面子出氣而已。”
本冊選取了5人共14處在京期間主要蹤跡做介紹。

作者簡介

插圖作者
李濱聲 1925年生 漢族 祖籍遼寧本溪
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系畢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原《北京日報》高級編輯,離休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歷史博物館民俗學會顧問。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於《北京日報》開“人民內部諷刺畫”先河。代表作《夜行的故事》被改編相聲《夜行記》廣為流傳。著作有《李濱聲畫集》漫畫卷、京劇卷、民俗卷、綜藝卷計四卷。《燕京畫舊》一函三卷。《李濱聲漫畫生涯》、《拙筆留情》及《葉盛蘭與葉派小生》(合著)《老北京生活》(插圖)。
參與:北影老舍著《離婚》同名電影任民俗顧問
上海人藝《正紅旗下》(老舍自傳體話劇)任民俗顧問
十集電視連續劇《武生泰斗》任民俗顧問
三十二集電視連續劇《採桑子》任民俗顧問
中央電視台錄製《李濱聲戲曲人生》上下集及《人生線上》
中央電視台錄製京劇知識講座40講《絕活》,先後於中央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中國文藝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講京劇造型、臉譜、形體動作、表演藝術。
1955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李濱聲畫展》,同時於人民劇場舉辦《李濱聲京劇專場》。演出《八大錘》飾武小生陸文龍、《春秋配》飾文小生李春發(由李慧芳、孫玉祥友情助演)。
序作者
徐惟誠,1930年生,筆名余心言,安徽蕪湖人。1946年10月加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及大夏大學經濟系學習。新中國建立後,長期從事共青團工作、新聞工作和黨的宣傳工作。歷任上海《青年報》總編輯,上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共青團中央候補書記,《北京日報》社長、總編輯,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文化扶貧委員會主任,北京市雜文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傳統道德的現代價值》、《八十年尋路記》、《余心言雜文選》等著作80餘種。
文字作者
保紅漫,出生於60年代末的北京妞兒。從小到大玩耍、生活、成長於東城、宣武的胡同以及公主墳的部隊大院。20年來以廣告創意為職業,用寫字的工作賺錢,卻並未以文字為生。職業行為以外,從事了近10年的“手拉手地球村”青少年環境教育公益事業。視讀書和旅行為最理想的生活。愛玩兒,愛北京,最怕看見四九城的大小胡同滿牆上都塗滿了“拆”字。特想和您一起分享一些關於北京的人和事。
另有“中國百年個體童年史”之60年代《小屁孩保小姨》聊博讀者一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