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超越:戰後日本學力論爭

尋求超越:戰後日本學力論爭

《尋求超越:戰後日本學力論爭》一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學力問題為切入點,以時間為線索,深入地分析論述了20世紀5。年代的學力論爭的發端、60年代的狹義學力論與廣義學力論的對峙、70至80年代的科學主義學力論與態度主義學力論的論戰、90年代學力論爭中學習論的引入,以及1999年至2004年學力論爭的擴展,很好地凸現了日本本土教育理論的自我超越與創新。通過對日本學力論爭發展路徑的研究,徐征博士以大量資料令人信服地提出這樣的結論:“這五個階段,每一段學力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前一段論爭結果的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之上,核心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圍繞基礎學力的論爭中就已經顯現出來,即對學力的主體機能側面與學力的客體實體側面、生活知識與科學知識、知識與態度之間複雜關係思考與認識方式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尋求超越:戰後日本學力論爭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作者:徐征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45406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尋求超越:戰後日本學力論爭》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二戰後的日本教育與日本經濟發展一樣,屢創世界奇蹟,備受國際矚目,如何認識在“被壓縮的高速成長”的東亞型現代化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日本教育與教育理論,具有重要意丈。本文選取二戰後的日本學力問題為切入點,以二戰後日本學力問題的論爭史與學力論的理論論爭史為主線,在勾畫出紛繁複雜的二戰後日本學力論爭史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尋找學力論理論發展的批判性繼承關係,展現日本學力論研究中對於學力兩難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式,揭示日本本土教育理論的自我超越與創新。

作者簡介

徐征女,祖籍江西省永豐縣,哈爾濱生人。1990年畢業於哈爾濱科技大學外語系科技日語專業並留校任教,1997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0—2001年公派日本新潟大學進修學習,2005年任哈爾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比較教學論”方向碩士導師。2006年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外國教育史專業博士畢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曾用中、日文發表“日本學力論變遷中國素質教育論”、“日本‘學力低下’爭論之解讀”、“日本兒童為什麼從學習中逃走”等研究論文十餘篇,現為上海政法學院教務處處長助理。

圖書目錄

導論
一、研究緣由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三、研究問題與相關概念
四、文獻綜述
五、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學力論爭的發端(20世紀50年代)
第一節 學力低下——戰後新教育的不和諧音
第二節 基礎學力論爭
第三節 廣義基礎學力的提出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狹義學力論與廣義學力論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
第一節 學力測驗——回歸教育統治的手段
第二節 狹義學力論的確立
第三節 廣義學力論的發展
第四節 狹義學力論的進展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科學主義學力論與態度主義學力論的論戰(20世紀70、80年代)
第一節 學力差距與學力退化——教育高速發展的代價
第二節 1975年學力論爭
第三節 教學中的學力研究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學力論爭中學習論的引入(20世紀90年代)
第一節 “新學力觀”——面向新世紀的教育觀
第二節 習熟論的出現
第三節 從習熟論到參與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學力論爭的擴展(1999年至2004年)
第一節 學力危機——新世紀的社會問題
第二節 21世紀學力論爭的新視角
第三節 21世紀學力研究新進展
第四節 小結

結語
一、日本學力論爭史的發展路徑
二、學力與日本教育現代化
三、尋求超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學力論爭的發端(20世紀50年代)
“學力”一詞儘管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7)的日本就已經開
始使用了,但還不是教育界的常用語,日本1945年前出版的各種教育學辭典中找不到單獨的“學力”詞條。學力成為日本教育界的常用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情,可以說就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批判新教育的契機一一學力低下的語境中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的,這樣學力問題才正式構成日本教育家辯論的課題。
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天皇制國家主義的教育體制,轉變為建立在《憲法》、《教育基本法》基礎之上的民主主義教育體制,是邁開了歷史進步步伐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盟總民間情報教育局(TheCivilInformationandEducationSection,簡稱CIE)、美國教育使節團、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家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下,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建立了六·三·三·四單軌新學制,編制了1947年的《學習指導要領》。但是人們發現,從美國引進的經驗主義新教育濫用兒童的興趣、經驗和自由,輕視系統知識,1948年末被稱為新教育的“不合諧音”的兒童讀、寫、算基礎學力低下問題而提出,1949年對學力低下的不安和抱怨已遍及全日本,學力成為日本教育界的熱點問題。此後,為客觀實證地把握問題,日本教育行政部門、日本民間教育團體和教育研究者相繼展開了大量的學力調查,調查的最終結論是,讀、寫、算基礎學力低下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樣,最初的學力論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教育的背景下,由學力低下問題引發,在批判戰後新教育的過程中開始了。新教育論者從多方面指出了學力要素、學力評價方法、學力調查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而基礎學力徹底派則以學力低下為切人點抨擊新教育,主張立足於科學體系之上的教育,強調讀、寫、算的基礎學力觀。這樣20世紀50年代的學力論爭圍繞著基礎學力的概念、構成、內容等問題,在新教育論者和基礎學力徹底派之間廣泛而深入地展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