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地圖集

專題地圖集

專題地圖集是一系列反映一個部門或領域專題研究成果的地圖的系統彙編。對經濟建設、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環境保護、醫療衛生、旅遊活動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專題地圖集是以反映某類專題信息為核心的地圖集。如:反映自然要素的氣候圖集、地質圖集、水文圖集、土壤圖集;反映經濟與人文要素的人口圖集、經濟圖集、農業圖集;反映其他學科學術研究成果的歷史圖集、教育圖集、醫學圖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專題地圖集
  • 外文名:thematic atlas
  • 核心:反映某類專題信息的地圖集
  • 內容:森林圖集、人口圖集、資源圖集等
  • 起源:19世紀德國人貝格豪斯
  • 特點:資料數據化、形式多樣化等
專題地圖集要求,世界專題地圖集發展歷程,中國專題地圖集發展歷程,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創新階段,專題地圖集主題思想變革,選題科學實用,主題內涵豐富,兼顧科普閱讀,現代專題地圖集編制特點,專題地圖集的印前檢查與校對要點,初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中間過程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終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

專題地圖集要求

專題地圖集編制設計的特定要求是:①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有其主要研究對象、目標和方法。每種專題地圖集均有其主題思想、編制原則及主要的使用對象;②以統一體例的地理底圖為控制基礎,保證專題地圖內容的定位和定量的準確關係,正確反映研究對象的空間規律;③不同專題地圖的內容各有側重,但又保持整體性特點,充分反映了現象的多樣性和統一姓,彼此突出差異性為主,又能相互論證和補充、表現出內在聯繫性;④構成專題地圖集的各種地圖,有主體和派生、分析和綜合、重點和補充的關係,彼此保持嚴格的邏輯統一性、順序性和關聯性。

世界專題地圖集發展歷程

世界上最早出版、內容較完善的專題地圖集,是19世紀德國人貝格豪斯(Heinrich Berghaus)編制的《自然地圖集》(1841年第一版,1849~1852年修改部分地圖後第二次出版,1886~1892年更新相當大部分後第三次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為恢復和發展經濟,相繼出版各種專題地圖集,包括森林圖集、人口圖集、資源圖集、經濟圖集、自然地理圖集、海洋圖集等。

中國專題地圖集發展歷程

在中國,專題地圖集的編制工作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近30年來,除出版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等大型專題地圖集外,還出版了中型的全國性和地區性專題地圖集,如氣候圖集、海洋圖集、環境保護圖集、農業地圖集、海洋圖集、自然地圖集等。
在中國現代史上,由於國力落後,專題地圖集無所建樹,自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視專題地圖集的編印,出版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專題地圖作品。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全國性和地區性專題地圖集大量編制出版。
專題地圖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縱觀我國專題圖集研發歷史,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變革創新,與市場經濟建設、信息技術革命和社會生活進步密不可分,階段式、遞進式發展比較明顯。本文試探把當代中國專題地圖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創新階段。

起步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俱興,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經濟建設,測繪製圖事業剛剛起步,地圖基礎資料相對薄弱,這一時期專題地圖編制出版較少,主要是反映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方面的圖集。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受“文革”影響,直到70年代初該圖集編制印刷終告完成;6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編制《中國國家自然地圖集》,五年時間完成,內部制印發行;70年代中期,地質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地質圖集》;70年代末,廣東編印了《廣東省經濟地圖集》。這一時期專題地圖集主要是手工編制設計,專題圖集開本較小,編制出版周期較長,代表作是《中國歷史地圖集》,該圖集以中國歷代疆域政區為主,利用歷史文獻資料,吸收了當時已發表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中國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證的縣級和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各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城市、重要村鎮和自然地理面貌,集中體現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視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科學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該圖集選題完整,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制印精美,當時被公認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發展階段

從改革開放到 20 世紀末,中國研製專題地圖集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成就,從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到交通旅遊、社會經濟等諸多領域出版了大量專題地圖集。從社會歷史發展脈絡中可以發現,專題地圖集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專題地圖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20 世紀 80 年代至 20 世紀末,全國出版的專題地圖集達 150 多部,如《中國農業經濟地圖集》《中國地貌圖集》《中國土壤圖集》《中國老年人口地圖集》《中國人口主要死因地圖集》《中國氣候資源地圖集》《中國地球物理圖集》《中國貴稀金屬礦產圖集》,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鼠疫與環境地圖集》,這些大型專題地圖集科學性強,內容豐富,不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省( 區) 級和地市縣級的專題圖集也大量湧現,如《長江水系環境背景值地圖集》《京津地區生態環境地圖集》《湖北省國土經濟地圖集》《湖南省經濟地圖集》《山西省國土資源圖集》《太湖生態環境地圖集》。這一時期地圖集的特點是突出反映自然地理、經濟建設成就,圖集編制周期縮短,並開始利用計算機機助製圖,代表作是 20 世紀末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地圖集》,該圖集屬重新編制的專題圖集,圖集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複雜的自然條件與豐富的自然資源,闡明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與演變規律,突出反映了 20 世紀我國地球科學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貢獻,在編印技術上實現了由傳統工藝向數位化編制與自動製版工藝的根本轉變。

創新階段

進入 21 世紀,專題圖集涉及面相當廣泛,除了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外,在社會經濟、自然災害、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等諸多領域出版了大量專題圖集,據不完全統計,21 世紀開始頭十年,出版的專題地圖集近百部,歷史文化類有《中國高等教育地圖集》《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省歷史地圖集》; 人口經濟類有《中國人口地圖集》《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山東省人口經濟地圖集》;自然條件類有《中國自然景觀圖集》《中國土壤圖集》《中國地球化學圖集》《中國森林資源圖集》《貴州省農用地分等地圖集》。隨著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各級政府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出現了資源環境類圖集,如《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內蒙古國土資源經濟地圖集》《江西省國土資源圖集》; 地質環境類出版了《中國地質圖集》《上海地質環境圖集》《天津地質環境圖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地理及地質生態圖集》; 投資環境類出版了《廣州市投資環境地圖集》《鄭州市投資環境地圖集》; 戰略發展類出版了《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圖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地圖集》; 自然災害類有《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汶川地震災害圖集》;社會發展方面有《地圖見證輝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成果地圖集》《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地圖集》。這一時期地圖集特點是主題豐富,設計科學,編印技術先進,實現了地圖數位化編輯與出版印刷系統一體化,代表作有《汶川地震災害圖集》《中國性別平等與發展地圖集》,後者以性別平等作為專題要素,以地圖形式研究在國內屬首創,是社會學與地理學、性別研究與地圖學設計思想的融合,在製圖方法與符號表達方面,進一步探索出專題要素特點的表示方法及要素的可視化表達,信息檢索與服務,準確反映了婦女與性別平等要素動態分布特徵,展現了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該圖集把專題地圖各種表示方法反映得淋漓盡致。

專題地圖集主題思想變革

專題地圖集均有其主題思想、編制原則及使用的目標對象,主題決定著內容的選擇,內容取決於地圖編制目的,專題圖的主要任務是反映專題要素的基本特徵和分布規律,揭示事物現象與地理環境的聯繫,展現人類生產活動發展變化,為指導經濟決策提供科學服務。

選題科學實用

選題是圖集總體設計中重要的一環,當代地圖集選題的內容除注意科學的系統性外,還越來越注意生產的實用性,即注意同經濟建設和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選題。當代專題地圖集選題範圍廣,既有自然資源,又有社會經濟;既反映環境保護,又反映戰略發展;既有全國性的,又有區域性的,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既有展現東部發達地區的圖集,又有反映西部不發達地區的圖集。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省市經濟迅速崛起,為滿足地方對外開放需要,東南省市編制出版了《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港口城市地圖集》《浙江省對外經濟貿易地圖集》《中國沿海地區投資環境地圖集》。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為反映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變化,編制出版了《國家經濟地圖集》《國家農業地圖集》。為掌握自然環境變化,有關部門編印了《中國氣候資源地圖集》《中國土壤地圖集》;為保護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江蘇、山東編制了《江蘇省資源環境圖集》《山東省國土資源圖集》。當代社會,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戰略目標,政府部門為了解區域環境特徵,控制人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編制出版了《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圖集》《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圖集》《中國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地圖集》《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圖集》等。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人們關心的文化教育、求醫問藥、旅遊休閒等地圖,如《中國高等教育地圖集》《中國自駕旅遊交通圖冊》《北京求醫問藥地圖冊》《杭州市汽車生活地圖冊》。

主題內涵豐富

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凡能用地圖形式表達的事物均可以作為專題地圖的內容。當代社會處於資訊時代,專題製圖資料來源廣闊,主題內容選擇豐富,各行各業專題圖資料、統計數據圖表、圖像影像資料均以多媒體形式存儲,通過遠程網路傳輸,資料獲取更為容易,由於計算機數位化製圖,專題要素分析篩選、歸納整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內容更加精煉。當代專題圖集有別於傳統專題圖集,其專題內涵有較大拓展,不僅反映現有成果,還要反映事物現象未來發展走向,揭示專題因子空間動態發展規律,並突出用地圖說話、用數字說話、用圖表說話,多形式多角度地突出主題。對圖集整體而言,以地圖為主,但對不同的主題,可區別對待,或以地圖為主,或以影像為主,或以圖表、照片為主,以達到有效反映主題之目的。《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地圖集》是一部創意新穎的新型地圖集,內涵豐富,其主題內容融合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觀念,緊扣國民經濟建設,在有限的版式框架中,充分反映了內容信息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彼此突出信息差異性,又能相互論證和補充,表現出內在聯繫性。

兼顧科普閱讀

傳統專題地圖集,多數是以供專業技術人員使用為主,過於專業化,局限於科研部門,供學者和專家使用,難以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不易於社會大眾了解圖集的信息。當代專題圖集將是一本集科學性和科普性於一身的圖集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專業知識和科普知識並舉。隨著電腦技術的快速發展,地圖信息表現使用可視化圖形符號,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面向讀者,專題地圖已成為大眾工作、生活、學習用書。如《汶川地震災害圖集》專業性和科學性融合較好,以基礎地理信息和航天航空影像數據為載體,採用了地圖、影像、圖片、圖表、文字等大眾易於接受的可視化表達手段,該圖集全面反映了汶川地震災區的整體地質災害和其他次生災害等情況,展現災情評估、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等全過程。同時,增加大量有關地震知識,介紹地質板塊、構造斷層、地震活動帶、堰塞湖、崩塌等相關專業科普知識,為公眾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提供幫助,達到了專業知識與科普知識的結合,是一部資料權威、通俗易懂、設計科學、裝幀精美的圖集。

現代專題地圖集編制特點

原始資料數據呈現跨媒體、跨平台多源特性,基於各類空間數據的地圖編輯成為地圖集編制的主流。在現代社會信息發達,數位技術得以普遍套用的條件下,地圖原始資料已不僅局限於各類紙圖、刻圖膜、統計資料等形式,來源於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數字信息檔案,如地圖資料庫、數字遙感影像、各類辦公系統檔案以及來自數位相機、攝像機、網站等的電子檔案都成為地圖編制的原始資料。反映出資料數據化、平台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多源特點,基於空間數據的數字地圖成為地圖集編制數據加工的主體,相應的,對各類數據的收集整理,不同系統數據接口平台的設計、處理與轉換就成為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1.製圖綜合成為空間數據面向二維平面表達時製圖編輯的主要問題。不同於在GIS系統和資料庫,在地圖集中無論是地理底圖還是專題內容,空間信息數據都是在有限的二維平面媒介內進行設計與表達的,製圖綜合除了地圖比例尺、地圖主題和用途、製圖區域地理特徵、符號尺寸等基本要素外,必須考慮空間數據可視化要求,滿足用圖者視覺識別能力與圖面的承載能力,進行地圖內容的取捨,數量指標、質量特徵的分類與歸併,圖形形狀的簡化等。
2.專題信息數據的出版可視化表達,即製圖設計是在二維平面媒介內更合理的空間信息表達的關鍵因素。基於空間資料庫的海量翔實,面向套用的專題地圖集其信息的獲取已經不再成為主要問題,而是對信息的提取、表達和套用顯得更為重要。在一些表達了“豐富”內容的地圖中,無法快速直觀找到所需內容的尷尬也不鮮見。專題信息數據的出版可視化表達,即製圖表示方法設計是在二維平面媒介內更合理的空間信息表達的關鍵因素。
3.在地圖製版印刷領域數位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套用,有效促成了生產環節技術的融合、簡化與合併,使地圖集的動態輸出、按需印刷成為可能,出版周期進一步縮短。構架於電子出版系統後端的CTP系統、數碼印刷、遠程網路製版、數字印刷的數字網路技術去除了膠片、拼版、曬版等手工環節,實現了數據由計算機直接到印刷版的過程,有效提高了印版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構成了完全數字環境的印前系統,從而完成了地圖編輯出版的全數位化過程。數字印刷技術則省去了更換印版,使印前數據直接印刷,實現了印前與印後的一體化。
4.專題地圖集由獨立的專業數據資料集,逐步轉變為在專業信息系統框架下和專業資料庫支持下的專業信息成果的一部分,其內涵和外延、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拓展與突破。地圖作為測繪成果和產品,隨著各行業數位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測繪技術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功能和形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逐步由模擬地圖發展為數字地圖,具備了虛擬、動態、互動和網路特徵。地圖集也由以傳統紙質印刷裝訂的獨立的專業資料數據集合,以傳統圖形數據的計算機存儲集成,逐步拓展成為在專業信息系統框架下和專業資料庫支持下的專業數字信息成果的一部分,功能由資料型轉變為成果匯總分析套用型,具有紙質、電子、光碟多種媒介和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查詢平台在內的多種發布形式的數字地圖集。

專題地圖集的印前檢查與校對要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各種地圖,尤其是專題地圖集的需求逐漸增加,對地圖的質量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印前過程中把住質量關,使印刷出來的產品能少出錯、不出錯,讓作者方滿意、讓讀者信賴是目標和宗旨。專題地圖集專業性強、內容豐富、信息量廣,因此在印前過程中,應對初稿、中間過程稿、終稿這三個環節的數據進行檢查和校對,確保每一遍樣稿所呈現的內容都是正確的。

初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

在專題地圖集的製作中,初稿的製作是基礎,它決定著整個地圖集的原始框架,若出現地理底圖不正確、專題要素表現錯誤等問題,就會造成返工,影響成圖時間與質量,因此對初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顯得尤為重要,主要應對地理底圖、專題要素、整飾及圖面部分和文前文後部分進行檢查與校對。

中間過程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

中間過程稿包括作者方批樣以及出版社的審核批樣。
1.作者方批樣的檢查與校對目前專題地圖集所要表現的內容豐富、專業細緻,信息量廣,往往由於作者方對專題要素表現形式的不確定,會出現多次反覆批改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方的批樣要吃透,認真、細緻、逐一進行修改、檢查、校對,並對有遺留問題的地方做記錄並及時與作者方溝通。若有重新製作的專題地圖集數據,應遵循初稿數據的檢查原則,逐項校對,以確保此次批樣的正確性。
2.出版社審核批樣的檢查與校對所有出版的專題地圖集都必須經過出版社的審核批准,因此應按照出版社的批註,遵循國標對境界標準畫法的要求,對其內容進行認真的修改、校對,如未定國界的起始點、結束點的位置及珠峰的標高等。對於省界、地區界、縣界的形狀變化,香港區界、未定省界、飛地等在多大比例尺以上表示等問題,必須按照出版社審核批樣上的批註進行修改,根據權威出版社已出版的比例尺相接近的圖幅進行核准、校對。

終稿數據的檢查與校對

在整本專題地圖集的製版檢查、校對過程中,終稿數據的檢查、校對是最重要的環節,主要應完成最終數據、CTP工作站印前數據和最終數碼樣的檢查與校對。
1.最終數據的檢查與校對最終數據的檢查與校對主要包括對文前、文後部分,圖集整飾部分及圖面內容的檢查與校對。在此過程中,文前、文後部分應該是重點,因為文前、文後部分經過作者方的幾次批樣和出版社的審核後已經定稿,這時就要結合原數據、作者方批樣以及出版社的審稿進行全面檢查,對著作權頁上的印量、印數、書號、審圖號等關鍵內容要反覆核對,確保無誤;序、前言、編制說明等的標題的大小應一致;中英文內容的順序,目錄與圖集內的圖名及頁碼順序也應一致。圖集整飾部分包括開篇頁、圖組、圖名標題、比例尺上的標註、頁碼等,這些內容是圖集中較容易出錯,並且是影響圖集整體的關鍵性問題,須再一次校對。圖面內容在最終檢查、校對過程中應分輕重,應更多注意圖面上有無飛字、重影、跑位等現象,並對圖面上的局部放大圖、索引圖、縮略圖、餅圖、柱狀圖、折線圖、表格等的擺放位置,有無要素壓蓋等進行校對,另外尤其要注意圖例內容的一致性和成圖尺寸。
2.CTP工作站印前數據的檢查與校對在對CTP工作站印前數據進行檢查與校對的過程中,應首先檢查校對最終數據轉換格式的正確性,我們目前大多採用的是Corel DRAW、Illustrator、Mapgis等圖形處理軟體,所有數據應轉換為適合印前處理的EPS或PDF等格式。其中,用Mapgis轉EPS時應注意系統庫、字型檔的設定,用Corel DRAW轉EPS時應注意字型有無缺失、字是否轉曲、線型是否發生變化等。其次,在數據轉換過程中,還要檢查圖中所做的陰影及透明效果是否有吸附現象,避免出現柵格現象。再次,在印刷前還須注意檢查極細線、四色黑、RGB色是否轉成CMYK、四色壓印的處理等影響印刷、裝訂等工序的因素。
3.EPS或PDF等格式。其中,用Mapgis轉EPS時應注意系統庫、字型檔的設定,用Corel DRAW轉EPS時應注意字型有無缺失、字是否轉曲、線型是否發生變化等。其次,在數據轉換過程中,還要檢查圖中所做的陰影及透明效果是否有吸附現象,避免出現柵格現象。再次,在印刷前還須注意檢查極細線、四色黑、RGB色是否轉成CMYK、四色壓印的處理等影響印刷、裝訂等工序的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