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論:史學五種5

封建考論:史學五種5

《封建考論:史學五種5》是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全書在確認“封建”本義與西義的基礎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軌跡,從概念的歷時性演繹及中外對接過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會文化因緣,並提出一種改良構想的現代泛化封建觀。這對於正確認識和構築中國歷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義。而作者對學術術語創製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創意。

基本介紹

  • 書名:封建考論:史學五種5
  • 頁數:435頁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6年2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開本: 16開
ISBN: 7307049104
條形碼: 9787307049109
尺寸: 23 x 16 x 2.4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專門史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張之洞評傳》、《晚清經世實學》(合著)、《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術語生成》等。

內容簡介

“封建”本義為“封土建國”、“封爵建藩”,古來漢字文化圈諸國都在此義上使用“封建”一名,並展開“封建論”。中國秦漢至明清社會主流離封建漸遠,而近代歐洲目擊者和學者發現,日本的幕藩制與西歐中世紀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間遂以“封建”對譯feudalism。清末民國中國採用這一在漢外對譯形成的新名。

媒體評論

書評
作者以中國歷史為線索,對“封建”一詞作概念史的考索與探究,分析這一詞語的本義(古義)、西義(世界通用義)以及馬克思的封建原論、現代中國的“泛化封建觀”,試圖為聚訟未決的中國歷史分斯提出新的觀察視角和較精確的概念坐標,頗見功力,多有新意。由於“封建”問題意義重大,又是近年來的一個學術熱點,故此書出版後,受到學界的較強關注。

目錄

題記
第一章 “封建”本義
一、 釋“封”
二、 釋“建”
三、 釋“封建”
四、 西周封建
五、 東周封建、郡縣並行
六、 秦漢以下:以郡縣為基礎的官僚政治取代封建貴族政治
第二章 秦漢至明清的“封建論”
一、 秦廷議“封建”
二、 漢、晉“封建論”]
三、 唐代“封建論”
四、 宋以後對“封建”的兩種評議
第三章 《文獻通考》及其續編的《封建考》
一、 《文獻通考·封建考》
二、 兩種《續文獻通考》的《封建考》
三、 中國傳統語境中的狹義“封建”與廣義“封建”
第四章 日本的“封建論”
一、 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觀
二、 明治初廢除封建制的舉措:“版籍奉還”、“廢藩置縣”
三、 近代日本的“封建論”:揚郡縣、抑封建,所用“封建”仍沿襲本義
四、 近代日本“廢封建”舉措的民族文化根據
第五章 西歐中世紀社會制度及其術語feudalism的厘定
一、 西歐中世紀社會制度的來龍去脈
二、 feudalism釋義
三、 布洛赫的《封建社會》·西方史學中的狹義封建主義與廣義封建主義
四、 中國、西歐封建制之比較
第六章 歐日封建制“酷似”:近代歐洲目擊者、學者及日本訪歐學人的共同發現
一、 英國首任駐日公使歐盧柯庫(阿禮國)的觀感:日本是“東洋版的feudalism”
二、 歐美學者的歐日封建社會異同研究
三、 留學德國的福田德三為何在課堂上發出會心之笑
第七章 近代日本對“封建制”的定位及其分期
一、 日本啟蒙學者以“封建”翻譯feudalism,“封建”演繹為普世性的歷史時代專名
二、 “封建制”定位與日本封建社會分期
三、 “封建制”定位與日本東洋史學界的中國歷史分期
第八章 清末民初接納新名“封建”
一、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的“封建”用例
二、 梁啓超兼容古義與西義的“封建”觀
三、 嚴復以“封建”翻譯feudalism
四、 章太炎的“封建”觀
五、 孫中山論“封建”
第九章 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泛封建”說與“反封建”命題
一、 陳獨秀“封建=前近代=落後”公式的提出
二、 陳氏說從日本移植而來
三、 陳氏“反封建”命題忽略了中國與西歐、日本歷史的重大差異
四、 陳氏“泛封建”說五四時期罕有同調,但“封建x”格式對後世影響深巨
五、 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題
第十章 蘇俄及公產國際以“封建”指稱現實中國
一、 泛化封建觀的“祖義”:列寧現代中國“封建制度”說
二、 大革命前後“現實中國半封建”說逐步確立
第十一章 中國社會史論戰:“封建”概念泛化正式展開
一、 大革命失敗與“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二、 “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引導出“中國社會史論戰”
三、 中國社會史論戰之一派觀點:古典封建論(陶希聖為代表)
四、 中國社會史論戰之一派觀點:泛化封建論(郭沫若為代表)
五、 其他論說
第十二章 社會史論戰封建觀平議
一、 社會史論戰的重大進展:以“社會形態”學說運用於中國史研究
二、 “社會形態共性論”、“歷史單線進化論”的偏頗
三、 忽視核心概念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第十三章 從毛澤東著作看新名“封建”的定型過程
一、 泛化新名“封建”在毛著中較為晚出
二、 1926年以後毛著出現泛義“封建”用例
三、 《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1939)、《新民主主義論》(1940)的“封建社會”說
四、 “五種社會形態”說與泛化封建觀普被國中
第十四章 泛化封建觀與馬克思封建社會原論相悖
一、 中國社會史論戰在馬克思主義語彙系統內展開
二、 馬克思關於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論說
三、 馬克思晚年的古代社會史筆記昭示對中古世界多途演進的思考
四、 馬克思批評濫用“封建”(甲):非貴族式土地所有制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五、 馬克思批評濫用“封建”(乙):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與封建主義不相兼容
第十五章 注目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質疑泛化封建觀
一、 周谷城及其《中國社會之結構》
二、 王亞南及其《封建制度論》
三、 瞿同祖及其《中國封建社會》
四、 錢穆及其《國史大綱》
五、 張萌麟及其《中國史綱》
六、 李劍農及其《中國經濟史講稿》
七、 胡適的“封建”概念辨析
八、 梁漱溟及其《中國文化要義》
第十六章 中國歷史分期與秦至清社會形態命名嘗試
一、 中國歷史分期鳥瞰
二、 中國學者關於秦至清社會形態的命名嘗試
三、 歐美日本學者關於秦至清社會形態的命名嘗試
第十七章 歷史分期命名標準芻議
一、 名辯之學不可輕慢
二、 試擬歷史分期命名四標準:制名以指實、循舊以造新、中外義通約、形與義切合
三、 秦以下兩前年稱“封建社會”:名實錯位、形義脫節
四、 當代學人重議“封建”(一)
五、 當代學人重議“封建”(二)
第十八章 秦至清宜以“宗法地主專制社會”取代“封建社會”
一、 貫穿秦至清的“宗法制”
二、 貫穿秦至清的“民得買賣”的土地制度(地主制)
三、 貫穿秦至清“專制帝制”
四、 秦至清主要時段宜命名“宗法地主專制社會”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