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頭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行村鎮下轄村)

寺頭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行村鎮下轄村)

元皇慶二年(1313年),王常稔從河南省孟津縣,遷至此地建村。另一說由德州遷此。因村西有一寺院,村居上首,故命名寺頭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寺頭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南部
  • 人口:718人
  • 戶數:249戶
概況,文教科技,組織建設,

概況

寺頭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5′、北緯36°41′。西距行村鎮政府駐地1公里,東靠鳳凰山,南距乳即一級公路2公里,北與鵬化莊相隔3公里,隸屬行村鎮。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草莓、蔬菜等。 2002年,全村249戶,718人,有王、張、蘇、陳、李、姜、楊、陸、劉、邱、董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王姓人口較多。

文教科技

1953年前,本村沒有學校,學生要到行村走讀。1954年,村設國小,3間舊房做教室,教師1人,學生30人。1962-1970年,本村投資建教室24間,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154人。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學本科、專科、中專生62名,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研究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糧只有100公斤左右,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有3戶常年討飯。建國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3年,人均口糧達到200公斤。1985年,人均口糧達到500公斤,經濟收入大幅度增長。
2002年,全村有中型客車2輛,運輸汽車4輛,拖拉機(包括手扶拖拉機)22輛,機動三輪車15輛,機車50輛,彩色電視機80台,電冰櫃20台,洗衣機3台,電話150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全村均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0年,村里規劃了新房區。到2002年,全村共建新瓦房100多棟,400餘間,人均居住面積20多平方米。並修建長1公里、寬6米的柏油村道1條。 集體福利1994年,村委出資、村民集資23萬餘元,建成大口井,安裝了地下、地上管道,全村吃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1999年,進行了電網改造。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建立村黨支部,王洪早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領導全村進行土地改革和反奸、反惡霸鬥爭。曾有王洪早、王明勛、王孟勛、王欽化、王雲起、王玉興、王欽梓、王洪林、王永海、王智海、王洪欣任黨支部書記。
2002年,全村有黨員2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行村解放後,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到2002年,曾有王吉增、王玉欣、張蘭芳、王明勛、王煥仕、王欽化、王月山、蘇聚奎、王玉興、王洪林、王青山、王智海、王永海、王雲治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5月,王永海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王雲治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