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

寺子屋

寺子屋是日本江戶時代(1600~1868)寺院所設的私塾,又作寺或寺小屋。

寺子屋發源於室町時代後期(15世紀),是寺院開辦的主要以庶民子弟為對象的初等教育機構,提供類似現代的國小教育,學童年齡大都是六至十多歲,以訓練讀、寫及算盤為主,江戶時期共有2萬多所。當時,寺院已經開始實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許多武士家庭和少數庶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戶時代,武士子弟紛紛前往學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設立的學校就學,只有庶民子弟仍在寺院學習。因當時的大寺院主要致力於培養僧侶,實施這種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隨著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就學兒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經難以全部容納。為此,一些破落武士、町人\浪人、神官、醫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開設了實施初等教育的民間教育機構,這些民間教育機構也被稱為即寺子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子屋
  • 發源:室町時代後期
  • 類型:初等教育機構
  • 對象:庶民子弟
發展,教育形式,推行實用教育,意義,

發展

在享保以前,寺子屋並不多,但到文化、文政以後,寺子屋有了大幅增加,僅在文化到慶應年間設立的就有近萬所,其設備逐步得到完整,數量亦不斷增加,遍布於都市、鄉村的各個角落。其教學內容系以閱讀、書寫、珠算為主,強調封建倫理。。著名的歷史學家石川謙指出,正德、享保期間寺子屋 在江戶府內興盛起來,《近道子寶》、《諸職往 來》、《四民往來》及《文材節用筆海往來》等教科 書在這時開始出版。對寺屋、寺子、寺入等詞源 詞義的議論也是這時候,手習 被獎勵推廣也 是這一時期。據《有德院殿御實記附錄》(卷10) 記載,享保七年江戶府內的寺子屋有800所.
寺子屋
明治五年(1872),日本頒布《學制》,各地紛紛設立國小,寺子屋遂逐漸消失。

教育形式

寺子屋的入學,江戶地區安排在舊曆2月上旬,全國不盡統一。入學那天,寺子要在父母帶領下去見“師匠”,送上若干的錢款和點心,並 配上扇子,表明學習的願望。在寺子屋,寺子們 要在學5—6年時間,學習在封建制度下生存的 智慧、知識、禮節和生活習慣等。 寺子每天的學習,稱做“七習”。從早晨7點 半左右學到下午兩點半左右,約7個小時。有的 寺子屋在課後安排女孩學習古箏或者三弦、縫 紉等,安排男孩子學習珠算等。農村的寺子屋,到了農忙期間還要有“朝習”,清晨晚間學習。休息日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每月的朔日(初一)和逢五(五、十五、二十五)休息,或六天休息一次。寺子屋使用的教材多種多樣,有相當一部分教材是“師匠”自己編寫的,還有很多是專人 編寫的。如《色葉四十八文字》(日語字母表)、《名頭字盡》(歷史名人姓氏大全)、《村名盡》(附近村、町名錄)、《國盡》(五畿七道名錄)、《近道子寶》(教授四季、方位、十乾十二支等)、《古今和歌集》等。在教材中最多的是稱為“往來 物”的教材“往來物”原指武士和貴族往來的信件,後形成一種專門的教科書。據石川松太郎的《往來物的成立和展開》考證,到目前為止的“往來物” 教材多達7 000餘種。 “往來物”範圍很廣,多以實際生活為中心 編寫,如在農村有《農業往來》、《田舍往來》、《百 姓往來》等,內容是如何使用土地和農具,如何 栽培穀物等勞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在城市 有《商賣往來》、《批發商往來》等,講授商業用語 和知識。還有以漁業和漁民生活為中心的《舟方往來》,以匠人生活為中心的《木匠往來》、《瓦匠 往來》,等等。 在寺子屋,沒有升學考試,也沒有升降級,孩子們主要是通過興趣學習,或者是為了將來的工作學習。彼此間沒有更多的競爭意識。當然,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寺子屋也想了很多辦法,如每年一次“大浚”(大考),每月一次小浚(小考,主要是背誦和默寫學習的內容)。寺子屋也舉行一些學習競賽,如模仿相撲比賽的“角力書”,將學生分為東西兩方,讓大家書寫漢字,看哪一方獲勝。
寺子屋在教習學生讀寫算能力的基礎上還教授地理,人名,書信寫作,以及和實際生活相關的技能技巧。教材有‘庭訓往來’,‘商賣往來’,‘百姓往來’(書信禮儀),‘千字文’(識字),‘名頭’,‘苗字盡’(人名),‘國盡’,‘町村盡’(地名),‘四書五經’,‘六諭衍義’(儒學),‘國史略’‘十八史略’(歷史),‘唐詩選’,‘百人一首’,‘徒然草’(古典詩詞)。其中往來書信頻繁被作為教材,因此往來物也是教科書的代名詞。

推行實用教育

寺子屋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實用教育,正如前項教材中所敘述的那樣,除基本的識文斷字外,還包括諸多實際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說,寺子屋教育從教學形式到內容,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重視實踐環節的國小階段的基礎教育。

意義

寺子屋教育是日本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平民教育形式,在日本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寺子屋教育開創了日本民眾教育的先河。寺子屋的產生和發展為教育向庶民階層普及,提高他們的文化和道德修養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寺子屋教育也成為統治者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如將軍吉宗對寺子屋極為關心,曾專門獎勵經營寺子屋有成績的人,責成人專門編寫《六諭衍義大意》,作為“民家手習用書”。
其次,寺子屋教育是日本近代教育的溫床。日本的近代“學制”便是以寺子屋教育為基礎的,眾多國小也是由寺子屋升格而來的。明治維新後的國小數量增加很快,這是和寺子屋的普及密切相關的。
再次,寺子屋教育開創了日本近代道德教育的先河。日本的寺子屋教育除了文化教育外,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也是重點。江戶時代的寺子屋教育提出了很多道德規範,崇尚質樸、勤儉、勤奮、努力和安分守己。
最後,江戶時代末期的寺子屋教育為明治維新的教育普及進行了文化準備,為明治時代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提供了基礎條件,為明治維新進行了人才準備,為後期的教育打下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