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縣舊志簡介

《寶雞縣誌》從明弘治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共纂修縣誌、鄉土志10部。

(一)明弘治、正德《寶雞縣誌》
明弘治、正德年間(1505年前後)纂,己佚。內容及纂修者均不詳,萬曆三十六年 (1608)時,已成“殘編”。當為本縣首部縣誌。
(二)明萬曆《寶雞縣誌》
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朱炳然纂修,已佚。惟朱撰《序》今存。《序》雲:“又得弘、正間殘編,模其概,撥其尤,而志始成焉。”其志為續修。
(三)明崇禎《寶雞縣誌》
明崇禎十三年(1640),嚴夢鸞纂,書佚,今存嚴夢鸞與黨崇雅撰寫的兩篇序文。從嚴《序》中可知,此志於崇禎十三年秋末,延諸生在萬曆本基礎上增刪而成,歷時一月有餘。黨《序》雲 “我邑父母嚴公一旦搜覓其舊簡,諸士而次第之,然亦未及他有裒益。”此志雖名為纂修,實是一次整理、重刻。志分目為封域、城池、戶口、田賦,古蹟、風俗、文獻、節孝、宦績,人物。兵防、祀典、仙釋、寺觀及外志。
(四)清順治《寶雞縣誌》
清順治六年(l649),薛光前纂修,二十卷。已佚。薛《序》今存。原書分目為圖說、封域、形勝、古蹟、陵墓、風俗、城池,戶口、田賦、徭役、水利、方物、祀典、兵防、官師、名宦、選舉、孝義、節烈、恩蔭、藝文,共二十一類。圖說與凡例等,很可能作為卷首處理,其餘二十類,每類一卷,恰好二十卷。
(五)清順治《寶雞縣誌》
清順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無凡例。第一卷天紀,下分星野、沿革兩目。第二捲地紀,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風俗古蹟(殘存兩行)、景致、土產、編里、戶口、田畝、稅糧、站搖、公署、縣治、癢校、廟社、祠祀、陵墓、武備十九目。第三卷人紀,分秩序、宦績、科貢、封蔭、人物及外志。
此志體例比較獨特。全書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門類,頗與百餘年後章學誠創立的“三書體”有點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於是周愃離任前,奉上憲之命修志,只好蒐集舊志“遺碟”,“鱗集成篇”,成書倉卒,因而內容相當簡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僅有數字或數十字事跡介紹。“秩官”僅列姓名而無任職年代。“土產”記貨物,竟說“無特產可述”。“風俗”則云:“人性勤儉、務稼稿,遵教化,有先王之遺風。”寥寥數字。原書共九十一頁。雕版粗劣,字跡不清,是現存《寶雞縣誌》中年代最久遠的。流傳極少,全國僅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六)清康熙《寶雞縣誌》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何錫爵、熊碩、吳之翰纂修,凡三卷。此志在順治本基礎上增加了“八景詩”,將原書第三卷人紀子目秩序做了調整,余均照舊。書後附熊碩與吳之翰撰寫的兩篇跋文。從熊《跋》中得知,寶雞縣前幾部縣誌之所以末流傳下來,是戰火中被毀掉了。
此志成書年代有二說:許起鳳認為,成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鄧夢琴認為,成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今據熊《跋》,應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此志流傳極少,只北京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寶雞市圖書館等幾家有收藏。
(七) 清乾隆《寶雞縣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許起鳳遵選縣內士人高登科等20餘人設局纂修,同年臘月書成,翌年(1765)刻印;凡十卷,其中卷八分上下兩卷,連同卷首,實為十二卷;每卷一類,共分十個門類,依次為地理、建置、賦役、學校、古蹟,官師、人物、選舉與烈女(同屬卷八)。藝文、雜記祥異。類下設共八十四目,約十五萬言。卷首,載序言及前代舊序、目錄、凡例、縣城全圖等。地理分記疆域、星野、沿革、山川、村堡、風俗、物產、禮制等。建置分記城池、公署、廟壇、坊表、驛站、兵防等。賦役分記田賦、戶丁、徭役、起存、耗羨、屯更、課稅、倉儲等。學校分記學宮、祭器、典籍、書院、義學;古蹟分記池台、寺觀、橋渡、碑碣、景勝、冢墓等。官師分記知縣,縣丞及名宦、政績等。人物分記古聖、鄉賢、忠烈、文苑、孝友、義行、隱逸、方外耆壽等。選舉(卷八上)分記科貢、武選、封蔭等。烈女(卷八下)分記貞烈、孝節、苦節。藝文分記頌、銘、疏、議、啟、記、說、辨、歌詩賦。卷十分雜記與祥異兩部分,等於大事記。雜記主要記述歷史事件。祥異偏重暴雨、冰雹、地震、日、月食等災禍。其不乏,很有參考價植。書後附跋兩篇。
此志序言、凡例、圖、表、志、傳、錄、跋一應俱全、結構嚴整。而且廣收博採,資料豐富。各卷之首標一總序;各目之下又列小序,對於讀者領會內容及修纂者的編輯思想,起到提綱挈領作用。學校單列一卷,體現對教育的重視。對石鼓文,除輯有摹圖外,還列古文、今文以資對照。村堡之下又分川村、原村、山村等,逐村羅列。風俗記述婚、喪、嫁、娶、慶賀、祭祀、元宵、社火、宴新婿等,物產下分蔬類、果類、藥類、木類、花類、草類、昆蟲類等子目。建置、古蹟類,有碑文、題記,全都照樣具錄。此志資料最為宏富。但也存在著濫收及考證欠當等毛病。如將唐代河南虢州誤為本縣之虢州,唐代詩人賈島流寓鎮安縣西北四十里之雲益寺,誤為本縣之廢寺;蘇東坡《題虢國夫人夜遊圖》收人藝文等,郢書燕說,不一而足,此志流傳不廣。
(八)清乾隆《寶雞縣誌》
清乾隆五十年(1785)鄧夢琴、董詔纂刻。凡十六卷,每卷一類;共十六門類,不分目。依次為沿革、山川、建置、渠堰、賦役、祠祀、秩官、選舉、宦績、人物(上、下兩卷)、風俗、錄史、古蹟、金石、祥異,此志序言、凡例、圖、表、志、傳、錄俱全,詳略得當,取捨合理,考證翔實。每卷終附編者按語(論)一篇。學者稱其“事核文古,夐乎尚矣”。筆者認為,資料性不如許《志》豐富。且書中網羅了“鄧夢琴建”、“鄧夢琴修”、“鄧夢琴禱雨詩、記游詩”等,令人讀之不悅。
此志流傳最多。除乾隆五十年刻本外,民國十一年(1922)又有鉛字重印本。寶雞縣檔案館今存一部。卷九宦績內,有任西安將軍徐輥於道光二年 (1822)寫的《麟趾公宦績記》。據此,則知此志在道光年間又曾重印過一次。
(九)民國《寶雞縣誌》
此志為強振志、徐沖霄等人以鄧志為藍本,參考許志,損益而成。記事至民國十年(1921)。民國十一年(1922),縣內駐軍旅長羅玉山等人捐資贊助,由縣知事曹驥觀領銜刻印。鉛字本十六卷。每卷一類,類下設九十五目。各卷記述依次為地理、山川、建置、學校、賦役、官師、祠祀、選舉、人物、烈女、藝文、風俗、古蹟、金石、軍事、祥異。卷首載有疆域圖及舊志序。此志對鄧《志》分類做了調整,又汲取許《志》類下設目的長處,結構布局較鄧《志》更趨合理。鄧《志》不列疆域、星野,開卷講沿革,附學校於建置之下,無藝文,此志參照許《志》首列地理,將渠堰變為學校,置渠堰于山川之下,又將鄧《志》秩官與宦績合併,刪錄史,增烈女、軍事與藝文。此志為生人立傳。修志者強振志、徐沖霄、王繩武、譚善述均入人物傳。在寶雞縣舊志當中,此志印刷精良,字跡清晰,是印製最好的。但與鄧《志》比較,新增資料不多,很多地方無異於鄧《志》,且校讐不工,訛誤較多。如賦訛為“賊”,秋杪訛為秋“抄”,進剿訛為進“抄”等。
(十)民國《寶雞鄉土志》
又名《最近寶雞鄉土表志解》,民國三十五年 (1946),楊必棟等人編輯石印,系私家著述,不分卷。此書名為《鄉土志》,同縣誌一樣分類橫排,但不縱寫,用表加以文字說明、解釋,故稱“表志解”。
此志編於民國末年,觀點較前各志為新。類目除疆域、沿革、山脈、古蹟、寺廟、名宦、封爵、祠祀等仍沿襲舊志外,還分設行政區域、地方自治、黨團軍政、民意機構、人民團體、交通、宗教、實業、氣候、雨季雨量、稅收、文學藝術、大事記等,均具時代氣氛,提出節烈雖然關係風教,但不符合時代潮流而不做記述;此志對於了解民國三十年 (1941)前後,寶雞政治、經濟、文化等,有一定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