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贈村

寶贈村

寶贈,為古侗寨之集大成者,它的建築風格和民俗風情是八百里侗鄉保存得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侗族村寨。這裡的生態原始、民風古樸。它的民居、鼓樓、風雨橋(浮橋)、戲台、薩壇、石板橋、石板路、石欄桿、水井亭、風水樹、禾廊、水車·.....都原汁原味的保留著它最為原始的面貌,它是我國侗鄉里的一顆亮麗輝煌的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贈村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 電話區號:0773
  • 地理位置:湘桂邊境
地理位置,人文歷史,寶贈侗寨由來,祭薩節,民樂、舞蹈,侗族風俗習慣,飲食,服飾,千年古木風水寶地,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寶贈村,地處湘桂邊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樂江鄉境內,距離縣城約為65公里,與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縣接壤,方圓50公里,全為一色的侗民居住,是侗族村寨集中的中心區,有“八百里侗鄉南大門”之稱,是侗族文化精華薈萃的寶地。

人文歷史

長期以來,這裡的侗民不斷受到周邊侗族文化的影響,以及加強對自身侗文化的保護,致使全村至今任然保存著有如雲南麗江古城一樣的風貌,甚至更為完整,所有居民均為統一的“乾欄”式木樓建築,全以覆蓋青瓦,毗鄰櫛比一座接一座,排列有序地分成若干個形塊,又由這些形塊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村寨。步入其內,實是感慨萬千,猶如世外桃源般,小橋流水,青山掩映,絲絲清泉到人家。這裡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巷道鋪滿整齊有序的青色石板路;一座座蔚為壯觀高聳入雲的鼓樓,載歌載舞;橫跨溪流長廊式的風雨橋,其樂無窮的戲台,滋生了多少侗民純情的歡樂。

寶贈侗寨由來

古來被稱為“金盆地”的寶贈由八九個寨子組成,但大多時候是指上寨、普團和江坪三個寨子。三個原色版的寨子 咫尺相望,成鼎足之勢組成侗味十足、古韻悠悠的侗鄉小社區。
“寶贈”是一個古老的地名,就像三個寨子的祖先包娃收雍、滿松廣央、銀橋車送的名字一樣古色古香。傳說寶贈是明朝洪武年間建寨,從茅棚孤零的荒涼小村屯,變成木樓鱗次櫛比的熱鬧村落;從虎狼出沒的荒灘野坪,到成為平坦豐腴的田垌,其間該有多少引人遐想的故事……  至今保持著最為原始和古老的侗族原生態文化,每年都吸引上萬名文化愛好者前往考察、參觀。如果說龍勝是桂林的香格里拉那寶贈就是龍勝的香格里拉,有著許多的秘密和傳說等待您的發現!

祭薩節

廣西樂江鄉寶贈村上寨把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卯日定為祭薩節,這是當地除春節以外最為隆重的節日,為“薩文化”集中展示的亮點。敬奉大祖母薩歲的神壇——薩壇,是寶贈侗寨又一個遠古的,文化符號,帶著侗族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大祖母薩歲是侗族生命的源頭,是侗家信仰皈依之所在。寶贈的薩壇用木條團團圍住,為的是不讓人畜踐踏。有薩壇在,大祖母對侗寨的護佑就永在,而村人虔誠地紀念大祖母,就是為了讓薩歲開創的民族美德得以薪火相傳。侗族最敬仰女神薩歲(“薩歲”為侗語音,意為至高無上的大祖母,始祖母),予以虔誠的頂禮膜拜。祭薩節先舉行祭把儀式,接前瞻進行歌舞表演,節目有歌頌薩歲恩德,祈求她護佑賜福的耶歌,有詠嘆婦女身世的琵琶歌,有婉轉纏綿的情歌,有摹擬十二道農活的春牛舞,有震天動地的蘆笙舞……身著節日盛裝的侗族婦女是“祭薩節”當天的主角,她們除了載歌載舞,還代表各家各戶從祭薩壇中把火種取回家去,並當眾比試紡織、織布、染布的手藝,祭薩節這天還舉行隆重的百家盛宴。
&amp&amp
據說節日當天,寶贈村2000多名侗族民眾和部分遊客聚集到寶贈村上寨歡度一年一度的“祭薩節”。每年的“祭薩節”活動豐富多彩,祭祀程式依次為“生祭”、巡遊、“公祭”、歌舞表演、“百家宴”、文藝晚會等六個活動環節。其中,“生祭”是在黎明時分舉行,由祭司、寨老和節日主要負責人等把生豬當作祭品,到“薩壇”祭祀“薩歲”,並請“薩歲”出壇的祭祀活動。“生祭”之後便是巡遊。在祭司的帶領下,由兩位壯士抬著“薩歲”神像(侗族祖奶奶)、多人挑著禾把和禮藍等、24個“衛兵”和眾人護衛,依次到周邊各個侗族村落進行遊行賜福活動。中午時分,巡遊隊伍遊行結束,重新回到“薩壇”,和眾多的侗族民眾一起,拿出豬頭等熟食當作祭品,聚在薩壇周圍舉行民眾性隆重的祭祀活動,這便是“公祭”。歌舞表演活動是在“公祭”之後的石板坪上舉行,表演隊伍是由各個村寨組織的文藝表演隊組成,主要活動有講款、蘆笙踩堂、為也舞、篝火舞、草鞋舞、錘布舞、多耶舞等侗族傳統歌舞節目。歌舞表演活動結束之後,所有參與節日活動的侗族民眾和遊客吃起了侗族的傳統飲食——“百家飯”。當夜幕降臨,喧囂熱鬧的文藝晚會活動開始了。晚會節目種類繁多,晚會現場歡聲笑語。

民樂、舞蹈

大歌、傳歌(耶、嘎)
祭薩節祭薩節
侗族歌曲多分為兩大類:“耶”和“嘎”。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於寶贈實踐期間錄有侗族村民所傳唱的傳歌以及大歌“嘎喀”——蟬之歌兩首原創歌曲。詳見於電子文檔,文化之旅之侗族大歌。裡面傳歌的意義為傳唱之後召集村民,商議事件之用。一般於鼓樓內唱起。但凡有人聽見有傳歌之聲,必經傳喚至此,共同傳唱。而蟬之歌意為夏蟬的聲音。因為侗族古時女子大多為世俗束縛於廳堂之類,缺乏自由,那時的女子每到夏天聽見蟬聲鳴叫,就越發渴望像蟬一樣自由自在。於是女子就模仿夏蟬的叫聲創造出這首“噶喀”——蟬之歌。
舞蹈:
侗族舞蹈多為多耶舞、蘆笙舞
多耶舞是侗族薩瑪節(列入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編號X--25)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多耶舞動作簡單,舞時手拉手圍成兩圈,男外女內,一人領唱,眾人應和,順圈轉動,邊歌邊舞,肢體有節奏地擺動,無論老少都易掌握。現在已成為歌會、待客、節日的普通民俗活動。
在侗族統稱的蘆笙舞中,包括著多種內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節日時的自娛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間進行交誼的舞蹈、還有為展現蘆笙高手邊演奏蘆笙、邊做舞蹈高難技巧的表演和競賽性舞蹈。

侗族風俗習慣

飲食

侗田三寶(侗糯、黃豆、鯉魚)
侗糯是侗族人民特別喜歡種植的一種水稻品種,也是侗家人作為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上等佳肴,在侗鄉里是家家必備、戶戶必有。侗糯是經過侗民們精心種植培養使生長出來的穀粒特別大,粘性也相當強,故而人們稱之為侗糯。侗糯釀製的甜酒清爽甘甜,實為侗家清熱驅寒之良液。
侗豆是侗民根據黃豆的生長條件而種植在田埂上的。秋天黃豆成熟將其與稻穀一道收回家中,待到次年開春放水養田時,又將田埂上的黃豆及雜草一道還田,使之增加肥力。
恫家田魚又稱為禾花魚,是侗民為了改善生活而養殖的。由於深居山弄,交通不便,又缺乏經濟來源,於是他們就以自己的智慧在水田裡養殖鯉魚,以至沿襲至今,在侗鄉的水田裡到處可以看見魚翔淺底的情景。
侗酸三寶(酸魚、酸肉、酸鴨)
龍勝的侗鄉里,於菜食方面保存著一道味美爽口的佳肴,這就是侗酸三寶。分別為酸魚、酸肉、酸鴨。這三寶在侗鄉里的地位很高,侗民將它作為上等菜餚來招待客人,不論是舉行各種活動設宴還是逢年過節。

服飾

侗布大多為黑色或藍色布料。他們服裝的制裁均出自婦女們自己的雙手。上衣無領。衣襟、袖口、衣角處鑲有花邊,此花邊有窄有寬、有長有短。扣為布扣或以布條作系,服裝全身無花紋圖案,全為素色。下身全為青一色的百褶裙,裙角亦同上衣鑲有花邊,多為自織的侗錦,也有在集市上買的工藝繡品。侗錦織的精緻美觀,侗族婦女穿此衣服則顯得特別靈秀。

千年古木風水寶地

寶贈村內生長著兩棵千年古木,實為參天大樹,杉木。據說已經年逾千年,樹心為空,依然生長茂盛。於是村民命其為“千古樹”。為其祥瑞,侗民年年祭拜,以求得好風水並設為保護地帶禁止他人干擾破壞。另還有一顆千年山楂樹與百年百花樹(據說已有300年),皆為世所罕見。不得不說能生此千年古樹之地不失為一良好的風水寶地。千古樹的存在也深深表明了侗民們千百年來,在人與自然相處和諧融洽方面所作大貢獻的偉大見證。

地圖信息

地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