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興耳蕨

寶興耳蕨

寶興耳蕨( Polystichum baoxingense Ching et H. S. Kung),根莖粗壯,直立,密被寬披針形深棕色鱗片。葉簇生,為革質,背面有纖毛狀分枝的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兩面密生邊緣具睫毛的披針形及線形的棕色鱗片。孢子囊群位於主脈兩側,每小羽片3-7對;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生海拔1250-2300米的林下,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寶興耳蕨
  • 別稱:穆坪耳蕨、穆坪高山耳蕨、熱那兒、冷蕨
  • 二名法:Polystichum moupinense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鱗毛蕨科
  • 耳蕨屬
  • 刺葉耳蕨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60厘米。根莖粗壯,直立,密被寬披針形深棕色片。葉簇生,葉柄長16-26厘米,基部直徑4-6毫米,禾稈色,腹面有縱溝,密生卵形及寬披針形棕色鱗片;葉片狹卵形或狹橢圓形,長28-50厘米,寬9-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二回羽狀;羽片24-34對,互生,略斜向上,密接,線狀寬披針形,有時呈狀,中部的長5.5-8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的寬楔形或近截形,柄極短,羽狀;小羽片10-12對,互生,斜向上,密接,斜的卵形或狹卵形,先端急尖成刺狀,基部為偏斜的寬楔形,其上側有三角形耳狀凸起,基部上側第1片最大,長1.2-2厘米,寬6-8毫米,兩側羽狀淺裂,邊緣有前傾的小齒;小羽片具羽狀脈,腹面不明顯,背面略凹下。葉為革質,背面有纖毛狀分枝的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兩面密生邊緣具睫毛的披針形及線形的棕色鱗片。孢子囊群位於主脈兩側,每小羽片3-7對;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
寶興耳蕨

生長環境

生海拔1250-2300米的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秦嶺高山地區、甘肅西部、四川西部、雲南北部。

主要價值

藥名:寶興耳蕨
拼音:BAOXINGERJUE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寶興耳蕨的全草。
功效:消積解毒。
主治:用於食積不化、食物中毒。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
考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