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嶺村(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下轄村)

寶嶺村(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下轄村)

寶嶺村隸屬寧德市周寧縣獅城鎮,位於縣城西部7公里碼坑鄉杉洋村境內。東鄰寧德經濟開發區,在寶嶺村翻過一座山就能到寧德市區——瑪坑互通口將通過山公路與寧德城關接通,交通便捷。傳說山頂之處曾見金光四射,晝夜不熄故而得名寶嶺取意山頂有寶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嶺村
  • 所屬地區:寧德市周寧縣獅城鎮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1100多人
地圖信息,
【村落民居】村落面積1.5平方公里,全村現有230戶,人口1100多人,八個村民小組。
【村風村貌】“秀水佳山,地軸如盤,允文允武、好讀勤耕、正德善用、敦倫睦鄰,風醇俗潤,在瑪坑鄉里村中素來享有盛譽。2002年被評為精品村。
【寶嶺之寶】
蔡倫造紙術”:黃昏中的落日?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作為造紙原料,造出了後人所說的“蔡侯紙”。
過去,蔡倫造紙術是一些偏遠山村農民謀生的技藝。今天,這種古老技藝已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成為黃昏中的落日。
一張紙出來,要經過8手72道工序
周寧縣瑪坑鄉寶嶺村東家山自然村,距城關50多公里。車子只到山下的杉洋村就停下了,到寶嶺的那條機耕道不能行車,雨水沖刷留下的坑道比汽車輪胎還深。去東家山,還要走50多分鐘的路。“這種造紙法太原始了,一張紙出來,要過8手72道工序”,村民潘林貴說。
他用一片篩網在槽中盪著,將紙漿舀在篩中,然後翻轉篩網,將已成形的紙取下。這是製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稱“舀紙”,但也只是整個造紙過程的一個小環節。
造紙主要原料是竹子。。選取當年新竹,劈成一寸來寬的竹片,綁成捆,淹浸。淹浸時,在一個四方池中鋪滿一層竹片,均勻撒上帶牡蠣殼的石灰,將竹片翻轉數遍,直至牡蠣殼和石灰均勻滲入竹片中。然後一層層疊鋪起來。淹浸30多天后,用清水將石灰水洗盡,再把竹片放入清水浸泡直至腐爛。再40多天后,竹片完全腐爛,再讓牛踩爛。接下來,就是“舀紙”,將爛透的竹片糊放入槽內,加入水,再加入樹葉汁,樹葉汁要用山上一些特殊灌木的葉子放在開水中滾沸而成,這樣熬出來的汁帶粘質,能讓竹片糊連成紙。從篩網上舀下來的紙一張張地疊起來,然後壓乾水分,再將紙一張張撕開,刷乾後掛起來晾乾或直接烤乾。
輝煌的日子轉瞬即逝
村民何時應70多歲,剛懂事時就知道村裡有造紙這門技藝。
他說,那時候,村里全面掌握造紙技術、可稱為“師傅”的只有幾個,他小時先是在“師傅”旁邊幫忙,20歲時才學會“烤紙”,23歲時學會“舀紙”,成為師傅。
解放前,東家山的紙挑到福安穆陽一帶賣,商人用它來包菸絲。那時一挑紙48刀共960張,能換回1個銀元、2個銅板。“文革”期間,受“破四舊”、“割資本主義尾巴”等思想的影響,市場上出售的紙張越來越少,躲在山上生產的東家山草紙卻有了市場。
“那時,只要將紙挑到福安的穆陽或賽岐,一捆6刀紙就可賣得1.2元錢,而那時市場上的帶魚,半公斤僅0.48元”,何時應老人說,“但都得在夜間出去賣,就像做賊一樣”。
他還說:“那樣的日子轉瞬即逝,現在各種紙張多了起來,價錢也便宜,就連農村人如廁也不喜歡用這種草紙了,人們買它用來作喪葬用紙,每年農曆六七月時,銷量才會多些,人們要過七夕燒紙錢祭祖宗。”
現在這活沒幾個年輕人願幹了
村民何勝全說,現在,一挑紙可賣260元,但要耗七八個工日,還要除掉牡蠣殼、石灰、踩竹片的牛租、舀紙網的損耗以及來往車費,如此一算,一天工錢還不足20元。
“這活年輕人已不願幹了”,許多村民說。
何時誠,70多歲,16歲起造紙,66歲時停手,整整50年。他說,冬天造紙最苦,那槽里的紙漿,冷冰凍的,用手舀一會兒,手指僵硬,馬上取出,放入旁邊爐火上的熱水中燙一下,接著再舀。他現在腰酸、腿痛、關節疼,幾乎全身都不舒服。
何時應說,現在村中會造紙的年輕人只有7個,其他年輕人紛紛奔向上海、廣東、廣西等地。
“年輕人認為這掙不了錢,稍上了年紀的,身體已不行了”,更讓老人感慨的是,村裡的造紙量,不及三分之一。
這位見證了東家山造紙輝煌與衰敗的老人,看著許多紙樓與池子荒廢,很失落,“畢竟這是養活了幾代人的看家本領啊”,何時應喃喃地說,“再過五六年,在東家山村,再也見不到造紙了。”

地圖信息

地址:寧德市周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