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輕微腦癱

寶寶輕微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寶輕微腦癱
  • 外文名:Baby mild cerebral palsy
  • 時間: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
  • 主要表現: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疾病介紹,臨床症狀,主要病因,輔助檢查,治療誤區,診斷,發音訓練,

疾病介紹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特別說明一點,小兒腦癱對患兒的主要影響是運動障礙,有的患兒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與人類染色體異常和染色體畸變所造成的‘痴呆’根本不同。

臨床症狀

症狀主要是肌張力增強,外展困難,重者可見肌肉強直、攣縮、關節保持屈曲姿勢。輕者可見手的精細動作差,行走時腳後跟不能著地。此類患者多伴有語言發育及構音障礙以及斜視,約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抽搐及智力障礙。
腦癱會造成運動發育遲緩。出生3個月後仍不活躍,不好動,俯臥時手足無爬行動作;嬰兒出生4-6月後手仍緊張握。慌張步態、剪刀步態等。
第一,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這是輕度腦癱的症狀表現之一。
第二,不笑也是輕度腦癱患者的日常表現,一般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輕度腦癱的症狀表現。
第三,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是輕度腦癱的症狀里較為常見的。
輕度腦癱者與患於小兒腦癱患兒的症狀相似,一般來說及早發現輕度腦癱,就能很好的把握治療的最佳時機,降低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保證患兒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主要病因

腦癱發病多在出生前或嬰兒期,病因有:產傷、新生兒核黃膽,腦缺氧;早產等。
疾病診斷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輔助檢查

①腦電圖:約有80%的腦癱患兒有腦電波異常其中偏癱的腦電圖異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現異常背景活動伴有癇性放電波者應注意合併癲癇的可能性;
②腦電地形圖:檢測小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
③腦磁圖;
④誘發電位:視力減退或聽力障礙者可分別給予視誘發電位和聽誘發電位檢查;
⑤肌電圖:了解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小兒腦癱合併肌萎縮者儘可能作此檢查;
⑥腦阻抗血流圖:檢查頭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況;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小兒腦癱,是小兒出生前後腦實質性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智力低下、癲癇、失語、耳聾等一組綜合徵。若能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預後基本比較理想。但當對這種病認識有誤,不積極治療,或亂投醫時,就會給患兒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診斷

嬰幼兒期腦處於發育最旺盛時期,腦的可塑性、代償能力強,接受治療後效果好,因此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干預和質量非常重要。早期發現異常,不等於過早和急於診斷腦癱。一般認為出生6-9個月做出診斷為早期診斷,最遲在1歲左右做出診斷。
腦癱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體徵、臨床表現的類型、病蟲因素的分析,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影像學、電生理學檢查、聽覺、視覺等問題的檢查。
1、關於腦癱早期診斷的時間0-6個月診斷為早期。0-3個月早期診斷為超早期,一般確定診斷在1歲以前。
2、關於早期診斷的依據包括三個高危因素,分為以下幾種
家庭因素;遺傳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近親結婚。
母親因素;高齡出產、孕期感染及各種疾病。
新生兒因素
3、早期診斷的線索
具備腦癱的早期臨床表現,包括護理、餵養困難、吸允、吞咽不協調,常伴有喉鳴音,3個月後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過分安靜或極易激惹,易驚、緊張不自主搖頭,肢體顫抖,不易入睡;智力發育落後,不認人,手、眼運動不協調,仰臥時,兩手、肘不能伸展拿到前正中方向的物品,母親抱著手也不能伸展開去取物;3個月以內的小兒出現反覆驚厥,用鈣劑及維生素D治療無效;運動發育明顯落後或停滯。
4、診斷的三大基本原則
高危因素
發育神經學異常;包括運動發育落後、反射異常、姿勢異常、肌張力異常,Vojta姿勢反射異常。
腦損傷症狀,早期症狀或臨床表現。
5、關於診斷的條件
引起腦癱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
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病;
症狀在嬰兒期出現;
有時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6、關於診斷時的注意事項
一般根據目前的妊娠史、新生兒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結合運動評估所發現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不難做出診斷。然而,由於不是所有的腦癱患兒均在早期顯露出明顯的異常症狀,特別是如果患兒僅僅是輕度受累,往往使臨床醫師難以在4個月之前,甚至6個月之前做出確切的診斷,少數患兒甚至進入學校後,從發現學習困難、精細動作笨拙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開始,才追溯病史,最後確立診斷。
此外,對於腦癱的分類,在6個月之內或稍遲時候,尚缺乏準確性。特別是對於軟癱型患兒,往往令人難以判斷以後究竟會發展成為哪一類。還有些早期被認為是痙攣性四肢癱的患兒,可能後來會變成痙攣性手足徐動型腦癱。另外,在早期對於腦癱嬰幼兒運動障礙及累及的部位和程度也經常難以預測。例如:一些單指癱的患兒隨著時間的推延,常會發現實際上是單側癱;還有呢一些早期診斷為單側癱的患兒,以後也可能會發現是四肢癱或雙側癱。這是因為受累較嚴重的一肢或一側肢體較早地呈現出病理狀態,從而掩蓋了較少受累的另一側或另一側肢體的異常。
同時,嬰幼兒時期很疾病都可能累計神經系統,尤其一些變性病、遺傳代謝病,往往在出生後不久或稍微出現症狀,表現為運動、智力發育落後或出現能力倒退,身體發軟或僵硬,動作笨拙等,極易與腦癱混淆,因此臨床診斷是應當謹慎。

發音訓練

腦癱發音困難改善
專家指出,訓練發音困難的腦癱患兒,在訓練過程中要有正確的姿勢,提供正常的肌張力,還要緩慢深呼吸。先利用遊戲或歌唱方式練習,使小兒腦癱孩子能鬆弛神經,把肌張力調整的最佳狀態。發聲訓練從擬聲詞開始最好,由於擬聲詞有趣還容易發音,所以選擇生活中最常聽到的聲音來練習,像嘀嘀的汽車喇叭聲、小狗叫聲等,然後慢慢練習詞語、短語和句子。在練習句子時最好選擇歌詞比較容易的孩子歌曲,使他們邊唱邊練,在歡樂的氛圍中愉快地練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