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山水

寫意山水

寫意山水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風景、山石、樹木、屋宇、橋樑。寫意山水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重點是用高超的思想情感和感悟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寫出所達之意,由於中國的文化深淵,畫意更深,寫意中求書法於情感相融入,求點,面,線,骨法用,用書寫手入畫的筆墨美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寫意山水
  • 釋義:描繪大自然的山川
  • 特點:簡練
  • 時間:明末清初
名詞簡介,發展歷程,寫意山水技法,筆墨形態,線條,點和面,墨法,筆墨與造型,筆意和筆勢,構成與創造,

名詞簡介

寫意兩個字,寫是用筆,意是造境,不是狂塗亂抹的。也不是所謂文人遣興,在書房用筆頭寫寫的意思。作畫自然是書卷氣為重,但是根基還是最要緊的。若不從臨摹和寫生入手,那么用筆結構都不了解,豈不留下大錯誤。所以非下一番死工夫不可。臨摹古人,要學他用筆用墨,懂得他苦心構思。寫生要認識事物的情懷。畫時先用粗筆淡墨,勾出心裏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山石、樹木、屋宇、橋樑、布置約定了,然後用焦墨渴筆,先分樹木和山石,最後安置屋宇人物,勾勒皴勾勒皴擦既完畢,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近處石頭稍濃,遠處要輕清。創境有曲折不盡的意味,其中的人物用減筆為宜,越簡單越妙。古人說「遠人無目」,若在要有照應的陪候,也不妨點目,不必拘泥。近樹根枝要分明,遠則點戮,不必見枝。
李可染寫意山水畫李可染寫意山水畫

發展歷程

寫意畫創作自元代四家,到了四高僧,石溪、漸江石濤、八大,神明變化,一直按蓋過了前人。漸江戍削,八大朴茂,拿用筆表現他的特點,石溪、石濤的特別拿意境來顯出他的特點。至於石濤尤其是了不起,他自己題他所畫黃山說:「予得黃山之性情,不必指定其處也。」又說:「出門眼中所見節寫之,此是寫生。」又說:「拈禿筆用淡墨半乾者。向紙上直筆空鉤,如蟲食葉,再用焦墨重上,看陰陽點染,寫樹亦然,用筆以錐得透為妙。」這簡簡單單幾句話,簡直透漏了畫家不傳的秘密。
寫意山水——魏劍峰寫意山水——魏劍峰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餘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
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
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虬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寫意山水技法

筆墨形態

筆法指各種點、線、面的畫法,而以線為主。
陳野平寫意山水(通翰齋)陳野平寫意山水(通翰齋)

線條

用筆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等變化,又以筆著紙以提按運腕動作的變化,可出現輕重、 虛實、粗細、轉折等用筆形態。中鋒用筆是用途比較廣泛的一種筆法,這種線條,運筆時筆尖始終線上的中間運行,具有圓潤、厚實、壯健、沉著的特點,無偏枯纖弱之病。畫以這種線條為主,易得醇厚、凝重的效果。側鋒是用筆橫臥,筆尖線上的一側運行,線條易得飄逸虛靈的效果。又以筆橫臥直拖或逆拖,令筆尖線上的中間運行,又稱為臥筆中鋒,畫出來又是另一種效果。再如逆鋒線條比順鋒線條又更能達到澀重的感覺。總之,各種用筆方法,千變萬化,在作畫中,又往往隨機應變,錯綜複雜交叉在一起,很難說清什麼景物應該用什麼筆法去表現。作畫中,筆著紙上,橫拖豎抹,瞬息萬變,神幻莫測,有時一根線條兼有中側鋒的變化,順逆虛實,中鋒側鋒都要按寫景的需要不斷變化。要做到恰到好處,須靠平時的實踐積累,用嫻熟的技巧去靈活套用。

點和面

點和面是用筆的另一種形態,也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用筆方法。如點多用來表現樹木葉子,樹幹和石面上的青苔,遠山上的一點往往即代表一棵樹,有時畫長滿叢 木的峰巒,也用成片的點畫出。因此,點的形態也千變萬化,舉其要者有尖筆點、圓頭點、橫筆點、直筆點、破筆點、個字點、介字點、松針點等等,被廣泛地用來表現畫中的景物。點的放大即是面,在畫中有時需要用大塊墨色在用筆時富有節奏地連續點厾,聯成一片,就成了面。有時用點和面相間相疊,畫出一座山峰的形態,或一片樹木蓊鬱茂盛的狀貌,也是使用面和點結合的用筆方法。

墨法

與筆法密切相關的是墨法。一張好的畫,墨色雖然深厚,但可達到黑而發亮,神采閃爍;有的畫,調子雖然淡逸,但使人感到淡而見神,韻味醇厚。這些雖然在墨色效果上表現出來,但關鍵還是在用筆上。如上所述,如沒有以力為基質的只用筆畫成的墨塊或墨線,只能是沒有骨力的墨痕或墨團而已。用筆不當,用墨就容易發膩,浮煙漲墨充塞畫面,用來表現景物,則黯然失神。所以,好的墨法,包含有色彩的觀念。古人說“墨分五色”,即是比喻墨色與水混合後,運用高度的用筆技巧,在宣紙上產生乾、濕、濃、淡的複雜而又微妙的墨色變化,這種變化,足以充分畫出大自然豐富變幻的情狀,蓊勃氤氳之氣息,反映出山石林麓,雲水浮動等各種自然現象的生動的神韻。中國畫中以這種純墨色來表現景物的形式就是水墨畫,寫生中,應充分利用這一水墨變化的特點來表現種種複雜變化的景物。 墨法分濃、淡、焦、濕、破、積、潑等諸種變化。各種墨法,在畫中要綜合運用,濃、淡、乾、濕要形成對比。特別是破墨與積墨,更是山水畫中的兩種重要墨法,因為山水畫要表現出景物的複雜層次,使人感到深厚,必須通過筆墨相疊、相間的對比互相識、破,造成筆中有筆,墨中有墨的效果。一般是先破後積,在作畫過程中,根據表現景物的需要,或先用濃墨畫,再用淡濕墨破,乾後,視具體效果再在上面積,如此,不斷反覆積、破,直至感到已充分地把畫意表達出來為止。在重疊筆墨進行積、破時,用筆要有骨力而肯定,筆路要清晰,筆墨要叉開,在反覆積、破中,後一遍的筆路要順著前一遍的筆路加,復加的線條要靈活鬆動,講究筆意,努力做到筆與墨渾然一體,層次多而不亂,墨色有對比而不平。

筆墨與造型

筆墨本身,如一條線、一個點、一團墨塊是不能說明它表現了什麼東西,只有用它作為造型的手段,才能在畫中化為具體的形象。所以各種變化的線條、墨塊都要在作畫時調動起來,為表現景物服務,做到構成景物和各個局部的筆墨都妥貼地、統一和諧地和形態、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果筆墨不是很妥貼地依附在具體形象之中,再好的筆墨也要從畫面中跳出來,破壞了畫中形象和意境的塑造,這樣的筆墨便成了敗筆。 筆墨為表現景物眼務,首先反映在各種線條的剛、柔、挺、直、圓、曲、轉、折等各種形態變化要適應景物形體的塑造需要。如畫樹幹,其質感堅硬挺拔,形態曲折多變,樹皮毛糙多疤,用筆時線條皴控就要松毛凝重,筆的轉折處要直中帶曲、柔中見剛,如果用狀如遊絲,軟弱無力或者用劍拔弩張、平鋪直拖的筆墨就畫不出真實樹木的質地感覺。畫樹木是這樣,其他景物也是如此,如畫雲,其形態是輕盈飄蕩,用筆就不能太粗重堅硬。反之,如畫石,其質地厚重粗糙,筆墨就不宜太纖細柔軟。總之,筆墨線條的運用,必須要根據表現景物的需要來靈活掌握。其次,筆墨的各種變化,如虛、實、輕、重、濃、淡、乾、濕、粗、細、中鋒、側鋒等在構形過程中要做到恰到好處。使畫在每一部分結構上的線條都和諧地妥貼而有變化地和景物形體密切結合。畫山石,各種筆墨變化,通過勾、皴、擦、染的方法組織在一起,按造型的需要,靈活運用,山石面的凹凸起伏、前後空間距離,轉折處,都須用不同的筆墨變化去構成。山石如此,其他景物也一樣,畫樹,構成樹幹的各部分線條都是按這樣的原則組織在一起,使筆墨在組織中達到變化中求統一,更好地為表現對象服務的目的。其間,勾與皴要密切結合好,勾是景物的外輪廓,往往也是面的轉折處,用皴來表現景物內部的質,與外部的勾相聯繫,勾皴互相結合,可充分地畫出物體的結構和體積感。皴筆線條畫得較粗重、較濃、勾勒線條較虛、較淡,這樣筆墨較實的部分就凸出來,而較虛的部分就轉了過去。這些筆墨構形的規律,我們應該在作畫中好好去體會,不斷積累經驗。用筆要為表現景物服務,用墨也是如此。墨色的各種變化與用筆結合在一起,可表現眼前景物複雜狀貌。如畫煙雲蒸蔚、草木叢生的感覺,則宜多使用濕墨、破墨、積墨,造成“元氣淋漓嶂猶濕”的感覺。《大別山天堂寨》寫生,為表現晚春季節山上草木滋生、嵐氣浮動、山色蓊鬱的感受,就使用了破墨畫法。先用乾筆皴擦,接著趁濕再用水分飽滿的淡濕墨大面積點虱,任其自然滲化,再視具體情況用濃墨破,加強層次,乾後再在其上用積墨法進行整理,這樣通過反覆積、破,直到作品中景物形象被充分地表現出來為止。再如畫中墨色濃淡的總體色調,對形成畫面情調、意境也有很大的關係。色調淡,則易得淡雅清和的畫面效果,色調深就給人一種深沉、幽邃的感覺。這些都需要在寫生中為了表達對景物的感受而決定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充分地表現景物和畫中的意境,因而它也是意匠經營的一個方面。還有一種焦墨山水,是純以乾筆焦墨來畫的。墨的濃淡乾濕變化雖然較少,但是利用筆法上虛實輕重的變化和筆法本身的情趣畫出來,也可以達到有對比而不平,可表現出畫面的一種特有的韻味和效果。 在寫生中,筆墨表現一般不拘於純客觀地模仿對象的光與色,而要著眼於捕捉它的形態、神韻和結構。首先,在總體氣氛感覺上要與對象保持一致,尊重自己對景物的感受,接著努力構想用具體的筆墨去加以表現。用筆墨自身的變化規律,對眼前景物作能動的調節,即是用各種虛實、輕重、濃淡等筆墨,藉助疏密、輕重、穿插、參差等構圖上的形式美規律,按景物的結構特點來畫。

筆意和筆勢

虛、實、粗、細、濃、淡、乾、濕等是筆墨本身的表現形態;疏密、聚、散、穿插、參差等是筆墨在構形過程中的組織規律,它們都和景物的形態與結構緊密結合,為造型服務。 作畫時,筆觸到紙上,在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意境的過程中,筆下線條和墨點的盤旋、往復、曲折、頓挫,以及疏盪、綿密、斷續、聚散、交錯等等變化,都緊扣著對景物產生的剎那間的心境活動,在構形的同時,在筆墨線條的變化中,也流露了人的感情。因此,在畫中,情、境、形、意、筆是一個統一體。 筆墨傳情,是通過用筆的節奏、頓挫、迅速和各種筆墨形態的相互聯結和
魏劍峰寫意山水魏劍峰寫意山水
呼應來體現,而筆的運動又是受作畫時內心情感驅使命進行的。對景寫生時,畫者感情的來源即產生於現實景物對人的心的刺激,人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有了作畫的激情,在用筆墨去塑造具體景物形象的時候,筆下的各種筆墨變化必然糅和著畫者對景物的主觀感情,用這種富有感情色彩的筆墨去造型,人的感情也必然與畫中的景物糅和在一起了。這種筆墨的特點,原是中國畫優良的技法傳統,中國畫素有“一筆畫”之稱,在意念和情感控制下的用筆,就是要求筆墨之間點劃傳情。只有在寫生中做到人的感情、意念與客觀景物真正沉浸在一起,並以同樣專注的感情來運用手中的筆,使情、景、筆、意達到高度統一的時候,筆墨的這種寫景傳情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地發揮出來。作畫時,根據造型的需要,在人的情感、意念指揮下,各種筆墨線條之間,通過呼應聯繫,相就相讓,疏密穿插、變化平衡等形式美規律組織在一起,來表現景物的形態和結構,共同為塑造畫面意境眼務。這種在人的情感控制下的用筆形態,即是筆墨中的筆意和筆勢。筆有“意”與“勢”,它賦予和傾注了筆墨中人的精神與情感。用這種富有情感的筆墨去造型,景物的形與神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筆墨的“意”、“勢”跡化為畫中的藝術形象,就表現為景物的形態氣勢的相互聯結和呼應;反言之,即是要求畫者面對景物,在充分感受到對象的動態氣勢、節奏韻律的基礎上,用相應的筆意、筆勢去進行表現,並努力把感受到的東西通過它傳遞出來。為峽江石壁的寫生,面對景物時感受到石壁氣勢線條上的一種節奏律動,運筆時,則就按照對象給予的這種節奏感進行,努力把對象給予的這種節奏意蘊通過筆墨體現出來。 對景寫生時掌握好這點,筆墨在造型中就取得了能動的地位,不會在寫生中看一眼,畫一筆,被動地追求模擬景物而造成筆死氣斷的狀況。這要求畫者在對景物作全面觀察理解,尊重客觀對象和畫者自身真實感受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景物的形、神、勢,藉助形象記憶,發揮筆墨特點,大膽落墨。筆落紙以後,再按筆墨出現在畫面上的實際效果,根據造型的需要和筆墨組織的自身規律,不斷作隨機應變的調整。落筆時要心有定力,先後有序,筆筆生髮,控制好筆墨的快慢節奏,畫好一個局部再生髮到另一個局部地逐層鋪開,使畫中的景物與筆墨一氣呵成,渾然一體,這樣氣脈疏通,氣韻也自然生動。其間,眼、腦、手三者要互相配合默契,構圖、筆墨、造型、造境要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量把眼前之景和在腦中蘊釀成熟的意象通過筆墨表現出來,使筆與景、筆與意達到高度的統一。

構成與創造

山水畫寫生通過筆墨來完成對景物形象的塑造,還表現在筆墨構成形式的探索創造上。著名畫家魏劍峰先生說“筆墨構形原無定式,雖然景物客觀存在,但可以根據各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不同的筆墨技法去進行表現,使畫出來的效果更符合畫者主觀上的審美要求”。同一景物可以用雙勾法來畫,也可用沒骨法;可以用粗筆寫意法,也可以用細筆工寫法,作畫中筆墨既可以這樣組織,也可以那樣組織,使畫出來的作
魏劍峰寫意山水作品魏劍峰寫意山水作品
品既尊重客觀存在,更尊重畫者內心的主觀感受。因為寫生不是臨摹,現實景物中沒有現成的筆墨可資借鑑參考,在考慮如何用筆墨去表現時,自身失去了技法上的參照系。必須通過畫者在寫生時自己去思索,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嘗試,並從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提高。對初學寫生者來說,在寫生時可以借鑑平時通過臨摹學習所得的技法,與客觀景物進行對照,創造性地運用,但要避免機械被動地照搬他人所創的方法來硬套。作畫時應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學會在寫生中融匯貫通地靈活運用既有的成法,進行改造、變通,技法在寫生中經過這樣一番消化以後,使它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對景物的真實感受,從中不斷總結出新的表現技法。這樣,我們在不斷的寫生實踐中才能逐步積累、不斷發現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這也正是通過對景寫生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