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徐悲鴻

寫實徐悲鴻

《寫實徐悲鴻》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寫實徐悲鴻
  • 又名:從畫師到大師
  • 作者呂立新
  • ISBN:9787200087963
  • 頁數:254
  • 定價:36.80元
  •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6-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節目目錄,目錄導讀,艱難求索,命運轉機,越洋逐夢,畫壇伯樂,復興之聲,抗戰歲月,往來千載,

內容簡介

徐悲鴻是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徐悲鴻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徐悲鴻出生於風雨飄搖的清末時期,他的人生命運與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歷史相交織,他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滲透於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節目目錄

07 往來千載

目錄導讀

艱難求索

徐悲鴻是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徐悲鴻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他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將帶我們一同走進藝術大師徐悲鴻的人生,敬請關注《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一集《艱難求索》。

命運轉機

徐悲鴻出身於江蘇宜興鄉間的草根之家,繪畫的技能既是天賦,又得自父親的家傳,家庭的貧苦讓徐悲鴻自幼飽嘗辛酸。但他志存高遠,對藝術摯愛且執著。為了追求理想,十幾歲的徐悲鴻隻身從家鄉四赴上海,一次次鼓起勇氣,卻又一次次黯然神傷。在無數次失敗、嘗盡了世間冷暖之後,徐悲鴻終於有機會叩開大學的校門,然而即將開啟新生活的徐悲鴻,結識的一位人物卻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這個人就是清末著名的人物康有為。
康有為先生為今天中國人所熟知的莫過於他在晚清倡導“變法”與“保皇”的政治主張,剝離政治的紛繁複雜,康有為在清末與民國有著極強的影響力。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的徐悲鴻不過是個剛從鄉下進城的孩子,一介鴻儒和一名草根,一幅《康南海六十行樂圖》暗藏著他們之間極深的淵源,這是怎么回事呢?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做客《百家講壇》,敬請關注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二集《命運轉機》。

越洋逐夢

徐悲鴻從幼時起便崇尚西方美術,一心想赴歐洲學習正宗的西畫,幸運的是年輕的徐悲鴻遇到了康有為、傅增湘以及蔡元培等多位恩師,在他們的幫助下,1919年,二十五歲的徐悲鴻以北洋政府公派留學生的身份,攜妻子蔣碧微遠赴重洋,踏出了赴歐洲學習的第一步。此時的歐洲剛剛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百廢待興,那么一個陌生的東方學子將會在此有怎樣的境遇,迎接徐悲鴻的是怎樣的人生呢?
至徐悲鴻留學歐洲之時,中國經歷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歷次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已是國力空虛、百病叢生。一個來自西方人眼中貧窮蠻荒國度的留學生,漂泊於異國他鄉,自有著令人難以體會的苦楚。但幸運的是,徐悲鴻對藝術熱愛且執著的精神,得到了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的青睞,那么,徐悲鴻將開始怎樣的學畫生涯呢?
對於人類社會,政治與經濟的變革是明顯而迅速的,藝術作為上層建築,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有些遙遠,甚至是虛無的。但縱觀人類歷史,一個國家乃至一種文明的復興,文藝的復興莫不是其先行者,藝術肩負著啟迪民智,傳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二十世紀初,西方美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但銳意改革的徐悲鴻此時卻選擇了傳統而保守的寫實主義,這是為什麼呢?
藝術雖無國界,藝術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徐悲鴻在歐洲刻苦求學西畫技法,但心中卻時刻關懷中國畫的發展與未來,師夷長技,卻以自強。徐悲鴻自幼研習國畫,他對中國畫積年養成的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同時在歐洲的學習又開闊了他視野。最終,他把寫實主義引入中國,並身體力行全方位倡導中國畫的改革,使中國畫自此開創全新格局,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徐悲鴻留學歐洲八年,此間他的學習成績如何,他為對他寄予厚望的國人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呢?
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做客《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三集《越洋逐夢》。

畫壇伯樂

1927年,三十出頭的徐悲鴻已經在歐洲留學了八年,藝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畫壇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和影響,此時的他正值人生中最好的年華,但徐悲鴻毅然回歸祖國,成為二十世紀最早學成歸國的“海歸”之一。帶著新思想新主張的徐悲鴻,開始了國內的新生活,在他歸國之初,一個人的出現讓徐悲鴻看到了中國畫壇新的希望,並直接改變了之後數十年中國畫的教育與人才培養,這是怎么回事呢?
徐悲鴻與蔣兆和先生所創立的“徐蔣體系”,把寫實的方法融入意象文化理念之中,體現了以中為體、西學為用的學術主張,對後世中國美術特別是人物畫的教育與創作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被中國學子奉為圭臬。徐悲鴻先生一生有眾多弟子,其中有一位一生追隨徐悲鴻的腳步,不僅在繪畫上得到恩師的親傳,並最終繼承了他的衣缽,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徐悲鴻與齊白石是近代中國畫壇最為著名的兩位畫家,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已經成為中國現代畫的形象與符號。兩位藝術大師之間年齡相差三十餘歲,而且各自的人生軌跡與藝術道路截然不同,但徐悲鴻與齊白石卻是有著最真摯情誼的忘年之交,高山流水、謂為佳話,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作為具有國際聲譽的知名畫家,徐悲鴻先生並沒有醉心於功名成就,或是躲進書齋不問世事,而是肩負起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發現美術人才的重任,他積極奔走,數年間輾轉於每一個需要他的地方,有多位後來名揚海內外的大畫家,最初就是經由徐悲鴻先生提攜與推薦的,那么畫壇伯樂徐悲鴻究竟發現了多少隱藏在民間的“千里馬”呢?

復興之聲

1927年,學成歸國的徐悲鴻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與改良中國畫的遠大理想,開始了國內的新生活,當年的翩翩少年,現在已是小有名氣,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了,徐悲鴻受聘擔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不僅有了施展藝術才能的平台,更有了培養美術人才的基地。歸國後的徐悲鴻在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之餘,自己的藝術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面對民族危亡、百姓疾苦,徐悲鴻用他手中的畫筆為民請命、奮力吶喊,此間,他創作了大型歷史主題油畫《田橫五百士》和《傒我後》,在展出後引起巨大轟動,被稱為“中國美術復興的第一聲”。
巨幅畫作《田橫五百士》的尺寸為3 .49米長,1 .97米高,是徐悲鴻學成歸國後的第一件大型油畫作品,也是他歷史題材繪畫的開篇。在創作之前,徐悲鴻曾對畫面上的人物模特逐一畫了精確的素描稿,今天我們仍能在這些素描稿上,看到大師飽含深情的筆觸。徐悲鴻把自己和家人的形象留在了畫作上永遠流傳,是表達自己崇尚田橫節義、呼喚民族精神的最好方式。在《田橫五百士》之後,徐悲鴻接著又創作了一幅巨型油畫《傒我後》。
《傒我後》取材於五經之一的《尚書》,原文為:“傒我後,後來其蘇”,表達的是人民不堪夏桀的暴行,而盼望商湯大軍的解救。《傒我後》的尺寸為3 .18米長,2 .3米高,自1930年開始創作,完成於1933年,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侵略中國,徐悲鴻想藉此抒發被壓迫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願望。
在當年,《傒我後》和《田橫五百士》一起高懸於南京中央大學禮堂,其壯闊的畫面、深刻的寓意,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兩幅作品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時至今日,仍無聲地傳達著對民族精神的呼喚。徐悲鴻是融會中西繪畫之長的大藝術家,在他留洋歸國後,他不僅創作油畫作品,同時對中國畫的探索仍同步進行,《九方皋相馬》就是其代表作,那么,這幅作品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百家講壇》邀請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為您講述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五集《復興之聲》,敬請收看。

抗戰歲月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著《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和《傒我後》等一批作品的完成和展出,徐悲鴻的名氣和影響力大增。1933年至1934年,徐悲鴻同其他中國藝術家一起,應邀前往法國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取得巨大成功,隨後遊歷義大利、德國以及前蘇聯等地,並舉辦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徐悲鴻和他的同仁們,用展覽打開了西方人認識中國繪畫藝術的大門,並以全新的姿態展現了中國藝術家的風貌。從歐洲歸國後,隨著國內局勢的吃緊,徐悲鴻先後奔赴廣西和重慶。
廣西和重慶都是徐悲鴻人生中很重要的地方,從桂林山水到嘉陵江畔,他在此間不僅留下了許多名作,更積極開展美術教育。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身處後方的徐悲鴻,與當時中國許多有良知的文人學者一樣,堅持教書育人,發展教育、救國救民。隨著戰爭的加劇,國難的深重,徐悲鴻獨自前往新加坡舉辦賑災畫展。在新加坡,徐悲鴻受到了明星般的禮遇,甚至連當時的新加坡總督湯姆斯也邀請徐悲鴻為自己畫像。徐悲鴻積極辦展畫畫、籌集經費,一個手無寸鐵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身體力行地支援著抗戰。
徐悲鴻先生一生奔波,為了學習西方美術,他曾負笈東瀛、留學歐洲,為了支援抗戰,他輾轉國內,獨下南洋。在他的旅程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印度。
遊學印度是徐悲鴻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旅印期間,徐悲鴻與泰戈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他的引薦下,徐悲鴻拜會了聖雄甘地,並為他創作了素描畫像。同時印度也是徐悲鴻迸發創作靈感的福地,一大批經典之作在此完成,尤其是《愚公移山》,成為了用繪畫表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作品,在2011年重新開幕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愚公移山》被製作成巨幅石質浮雕高懸大廳,今天的藝術家們用新的方式傳承著徐悲鴻先生的愛國情懷,震撼著每位觀者的心。
據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徐悲鴻先生一生創作的作品,國畫、油畫、素描加起來約有三千餘幅左右,目前有一千二百幅藏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其餘散落在民間。而徐悲鴻先生一生創作油畫作品僅一百餘幅,但其中竟有四十餘幅在抗戰期間不幸離奇丟失,成為中國近代藝術史上一大謎案,這是怎么回事呢?
《百家講壇》邀請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為您講述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六集《抗戰歲月》,敬請收看。

往來千載

1942年,在外奔波數年的徐悲鴻從新加坡回到重慶,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並在雲南、重慶等地舉辦畫展。此後,由於常年勞累,積勞成疾,徐悲鴻因病住院長達半年,作品銳減。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普天同慶的勝利。抗戰勝利後,與廖靜文剛剛新婚的徐悲鴻,受邀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徐悲鴻在風雲變幻、歷史轉折之時,堅定地站在了絕大多數人民的一邊,體現了他深厚的愛國之情。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徐悲鴻當選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即是由徐悲鴻在政協會議上首倡並得到採納的。1950年,徐悲鴻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第一任院長,全面主持和發展新中國的美術事業。
1953年,徐悲鴻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歲。徐悲鴻的早逝是中國美術界的一大損失。徐悲鴻去世後,新中國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和公祭儀式。1954年,徐悲鴻故居被改建為徐悲鴻紀念館向公眾開放,集中保存和展出他的作品,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題寫“悲鴻故居”的扁額。現在,在北京和徐悲鴻的家鄉江蘇宜興,都建有徐悲鴻紀念館,供後人共同緬懷這位傑出的藝術大師。時光荏苒、歲月悠悠,大師雖然已逝,但他的作品與精神卻永久流傳。
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空前繁榮,徐悲鴻的作品由於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偽作贗品不絕於世。那么,我們該如何去欣賞和認識徐悲鴻的作品呢?
《百家講壇》邀請書畫鑑定專家呂立新,為您講述系列節目《寫實徐悲鴻》第七集《往來千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