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峁梁遺址

寨峁梁遺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5年1月22日通報,在距離中國史前最大古城神木石峁古城遺址南方約20公里處,榆林市榆陽區安崖鎮房崖村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處相當於龍山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其時代、建築形制和器物類型等特徵跟石峁古城具有明顯關聯,誠如聚邑成都般地構成了石峁古城的“衛星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寨峁梁遺址
  • 出土地點榆林市榆陽區安崖鎮房崖村
  • 所屬年代:龍山文化中晚期
  • 發現時間:2015年1月22日
地理位置,出土文物,主要價值,考古進展,

地理位置

寨峁梁遺址位於榆林市榆陽區安崖鎮房崖村,在中國史前最大古城——神木石峁遺址正南方向20公里處,與石峁遺址同屬禿尾河流域,位於禿尾河一級支流開光川(又名開荒川)南岸的橢圓形山峁上。遺址所在山峁底部出露基岩,上部黃土堆積較厚,除南側與其他山樑相接外,餘三面均臨深崖,現存的石砌城牆即位於遺址南側,意在隔斷相通以保衛居址。

出土文物

主持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孫周勇說,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2014年7月以來在寨峁梁遺址清理的遺蹟現象主要有房址66座、圓坑10座、方坑3座,出土遺物較多,包括陶、石、骨等標本200餘件。總體上看,寨峁梁遺址與石峁遺址的時代相近,早期比石峁遺址稍早一二百年左右,其巨大石頭城牆的構築讓人不由想到石峁的巨型城防,可見其時的石峁古城雖為大型聚落中心,但其周邊存在許多如寨峁梁遺址般的小型聚落如“眾星捧月”一樣分布在黃河邊的陝北高原。
經近半年考古發掘,專家發現與石峁遺址韓家圪旦地點房址相似,寨峁梁遺址的房址多為前後連線的相套結構,主(後)室亦為圓角方形的全窯洞式房址,前室一般為方形半窯洞式結構。不同的是,寨峁梁房址主室均鋪設有白灰地面,並塗抹白灰牆裙,保存最好者的組合,其主室白灰地面和牆裙均保存較好,穹窿式窯頂亦有一定保留;而且與前室相連的門道部分非常完整,為用草拌泥塗築的窄小門洞,寬約0.5米、高約0.7米。同時,考古還發現了一些圓坑、方坑遺蹟,其一般都位於房址內部或附近,專家推斷應為所屬房址的儲藏坑。

主要價值

專家認為寨峁梁遺址應系石峁遺址下屬的一般聚落,或為村落級別。如果以石峁城址作為黃土高原北部早期國家出現的重要標誌的話,那么寨峁梁遺址等“衛星城”和石峁城址的未來對比研究,將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對中國文明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黃土高原史前區域歷史和社會複雜化進程的認知。

考古進展

2015年11月10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我省考古工作者在陝北的考古工作又有了重要進展,經過2年的發掘和研究,我省專家在據石峁遺址直線距離約20公里的地方又發掘出一座保存較好、遺存豐富的龍山時代小型石城聚落——寨峁梁遺址。
4000多年前的城牆防禦性質功能顯著
寨峁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安崖鎮房崖村,與村莊隔開光川相望,西南相距約800米。開光川又名“開荒川”,相傳北周開光縣城在此,故名。開光川為禿尾河一級支流,西北到東南流向,於神木縣喬岔灘鎮涼水井村附近匯入禿尾河。開光川兩側均為梁峁,寨峁梁遺址即處在開光川下游西南側的一座橢圓形山峁上,遺址面積逾3萬平方米。該山峁底部出露砂質基岩,其上黃土堆積豐厚,南北狹長,除東南側馬鞍部與其他山峁相連外,東、西、北三側均臨深溝,山坡陡直。
2014年至2015年,為配合神(木)佳(縣)米(脂)高速公路建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榆陽區文管辦對工程涉及的寨峁梁遺址進行了連續兩年的搶救性發掘,最近這座保存較好、遺存豐富的龍山時代小型石城聚落在4000多年後又一次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表示,寨峁梁遺址發掘的遺蹟主要包括:南城牆、109座(組)房址和14個灰坑(窖穴)。經勘測發現城牆由砂岩石塊壘砌而成,主要發現於遺址南側山體馬鞍部和西側山坡處,現存斷續長度約200米,大致呈“L”形,將遺址西南部圍繞,調查發現遺址東北部現為黃土陡坡,此處城牆可能在水土流失過程中塌毀。2014年清理了長約40米一段,基本呈東西方向,位於南側山體馬鞍部最高處,南側山坡下即為寨峁梁遺址連通其他山峁的唯一道路,防禦性質功能顯著。這段城牆殘高0.8米、寬約1米,以石塊平砌而成,石塊不見明顯的加工痕跡,絕大多數石塊可見自然斷面,能大致看出石塊間的錯縫規律,間敷草拌泥。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城牆外側還用石塊砌築了一道護坡牆,與城牆基本平行。
發現上百處房址均為一室一廳
除了城牆外,數量豐富、保存較好、排列有序的房址是寨峁梁遺址兩年度發掘的最主要收穫,總計清理房址109座(組),這些房址基本都是因地而建,房屋建造時朝向也沒有發現明顯的避風開門的因素。房址基本沿等高線繞寨峁梁山體東、北、西三側呈圓弧狀排列,高低錯落,大致可分為上下四至五排,成組分布規律明顯,門道均開向山坡低處,呈現出“凝聚而不向心”的平面布局。
考古專家從保存較好處發現,寨峁梁房址為前後相接的直線聯套式結構,相當於現在的一室一廳。前室一般為將生土垂直下挖的半地穴式,平面呈長方形,地面上有柱洞,說明原前室頂部當時有覆頂存在,專家們還在生土壁上發現了壁灶的痕跡。後室均為掏挖於生土中的窯洞,平面呈凸字形,據保存較好的幾座房址判斷,其頂部應為穹隆式。掏挖好的生土窯壁面多平敷草拌泥,整個窯洞內壁光滑齊整,地面及牆壁下部又塗抹白灰面,顯得整潔美觀。白灰面均用細膩的棕黑色黏泥貼附於草拌泥敷底的牆壁上。後室地面正中多見火燒形成的灶面。另外,在部分房址後室牆壁下還發現一些用石板砌成的地面灶。
據孫周勇介紹,此次房址中的另一重要發現,是從前室進入後室的“門洞”。在寨峁梁遺址保存最好的窯洞中,專家在前室和後室間發現了一個高約0.7米、寬約0.8米的門洞,門洞是在生土牆壁上再以厚實的草拌泥塗築而成,白灰面牆裙延擴至門洞外緣,門洞下還發現一道淺槽,專家推測這可能與門檻相關。從不足一米高的門洞判斷,當時的先民通過門洞時應該也是躬身通過,這對專家研究當時人的起居方式有很大幫助。
此次還發現了14座灰坑,多見圓形筒狀或袋狀坑,均位於房址內,打破地面,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屋內的儲藏窖穴。同時還發現2座長方形坑,都在房址外圍附近,其中的一座裡面出土了非常豐富的陶片和碎骨,為寨峁梁遺址單個遺蹟出土標本之最多者,專家推測這可能是與房址關係密切的屋外儲藏窖穴。
北方地區最為完整的史前早期石城
孫周勇說,在寨峁梁遺址,專家們共修復陶器及陶、骨、石等小件器物數量300餘件。陶器中灰陶占絕對優勢,有少量灰皮紅褐陶、紅陶及個別白衣彩陶;陶質以夾砂者多,泥質次之;紋飾以籃紋和繩紋為大宗,素麵抹光次之,還有少量方格紋、刻劃紋、附加堆紋等。常見的器形有雙鋬鬲、單把鬲、折腹盆、喇叭形器蓋等。
陶器小件類型較少,主要有紡輪、打制陶刀和陶環。而骨器則主要有骨錐骨針、骨筓,還有一些卜骨。石器種類最為豐富,包括圓餅形器蓋、石環、石刀、石斧、石錛、石鑿、石楔、石錘、石鋤、石球、礪石等,同時還有一些細石器及石片、石核出土,這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熟練使用石質的生產工具。
參考目前的考古資料研究,專家們認為寨峁梁遺址應為距今4500年至4300年的河套地區龍山時期遺存。孫周勇說:“結合發掘情況綜合分析,寨峁梁遺址為迄今北方地區保存較好、揭露最為完整的史前早期石城聚落,各類遺蹟間層位關係明確、內在關係密切,為探討龍山早期的聚落布局、家庭規模、社會結構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寨峁梁遺址和石峁遺址同屬禿尾河流域,直線距離約20公里,從禿尾河流域史前石城調查材料來看,寨峁梁遺址在該流域石峁聚落中應屬一般等級,或為村落級別,本次發掘更加明確了這一認識。專家們認為,若以石峁城址作為黃土高原北部早期國家出現的重要標誌,則寨峁梁遺址和石峁遺址的對比研究將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對該區域社會複雜化進程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