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海

寧靜的海

寧靜的海是由北野武編劇的,真木藏人主演的電影,片長101mi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 外文名:あの夏、いちばん靜かな海
  • 其它譯名:A Scene at the Sea
  • 出品時間:1991年
  • 出品公司:東寶株式會社
  • 製片地區:日本
  • 拍攝地點:日本
  • 導演:北野武
  • 編劇:北野武
  • 製片人:舘幸雄
  • 類型:愛情
  • 主演真木藏人,大島弘子,渡邊哲,藤原稔三,寺島進
  • 片長:101 分鐘
  • 上映時間:1991-10-19
  • 分級:A
  • 對白語言:日語
  • 色彩:彩色
劇情介紹,影評,發行日期,製作發行,獲獎記錄,第1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1992),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1991),第16屆報知映畫賞(1991),

劇情介紹

茂(真木藏人)生下來就是一個聽覺障礙者,在一家清掃公司開清掃車,茂的戀人貴子(大島弘子)也同樣是天生的聾人。一天,茂在海岸邊的一個垃圾堆發現了一個已經損壞的衝浪板,不知為什麼,茂被它所深深吸引,並把它帶回家,利用現成的材料,把衝浪板修好的茂,立刻帶著貴子來到了海邊。茂拚命地向衝浪這項運動挑戰,可是卻反覆地失敗,儘管如此,貴子依然面帶微笑的在遠處注視著這一切,仿佛在給予茂以極大的鼓勵,雖然被周圍那些衝浪者嘲笑,可是他們卻毫不在意。就這樣,茂每天從早到晚地練習衝浪,貴子沒有絲毫的埋怨和厭煩,天天坐在海邊聚精會神地注視著茂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衝浪板終於因為使用過度而壞掉,但到了茂發薪日那一天,他又去買了個新的,還是沒日沒夜的往海邊跑。衝浪用品店老闆中島被茂的執著所感動,他看到茂沒有一套完整的潛水服還在練習,免費給了茂一套簡易潛水服和一張衝浪大會的出場報名表。到了衝浪大會當天,茂和貴子一動不動地在等待著叫到自己出場,就這樣一直等到了大會結束,原來因為聽不到廣播員叫自己出場,而已經失去了資格。儘管如此,茂對於衝浪的激情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更加高漲,甚至到了連工作也不顧,而且,他和那些平時總是嘲笑他的衝浪者的關係也漸漸融洽了起來。就這樣終於迎來了第二次衝浪大會,技術已經提高了很多的茂,以絕對優勢贏得了冠軍,並得到了那些衝浪朋友的祝福。夏天過去了,這時,一陣出乎意料的風從兩人之間吹過……

影評

作者:不詳來源:網易周黎明留言版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有許多電影都是在“雕刻時光”看的,記得第一次是朋友帶我去那的。那天正好放映“北野武”的大作《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實在是太巧了,我當時正到處尋找“北野武”的片子。在不太寬敞的小屋裡,中間放著一台大概只有二十寸的電視,後面有幾個貼牆的書櫃,大多是人文圖書和有關電影的雜誌,其中有一本塔可夫斯基談電影的書叫《雕刻時光》,是我最喜歡看的。靠門的這一半地方整齊的擺著二三十個位子,這就構成了傳說中的“雕刻時光”。七點半,該放片子了。老闆說,這部片子沒有字幕,對話也不多,估計大家能看懂。於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在我們眼前開始了靜靜地講述。看完後,我第一反映就是電影竟然還能這樣拍。它幾乎真得是無聲的,對話也很少,也許是因為兩個青年都是聾啞人的緣故吧。片子除了誘惑人想起青春的愉悅的背景曲子外,簡直“退化”成了“彩色”的默片。經常有重複性的情景出現,比如,男女青年一前一後帶著衝浪板在沙灘上略迅速地急行,使帶有象徵性的行為得到不斷地強化,成為“有意義的形式”。而大塊大塊凝固似的畫面,不時地沖斷本來就緩慢的敘述,在這裡“大海”成了主角們凝視的對象,仿佛那裡是希望和快樂的地方,本能地讓人神往。如果要說到情節,一句話,“學衝浪的故事”;人物:兩個聾啞青年;關係:男女朋友;事件:參加了兩輪衝浪比賽。好像並沒有太多的含義,影片的主題形式或說表面的展現載體就是純粹地描述女青年陪伴男友學衝浪的經過,當然按照常理應該包括最初的動因——面對深藍大海的衝動,練習時的失敗——拙劣的姿態常常被海水打翻,以及比賽的“成功”——這種成功絕不是面壁十年最後英雄式的凱歌,而是凡人經過努力後的並不令人驚訝和振奮的結果,僅此而已。暫且不講導演要表達的愛的主題,光說這種奇特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就已經讓人敬佩北野武運用電影特有地鏡頭語言的高超和不俗了。無聲無息,講究靜默地關照,這是北野武的片子慣有的特點。在1991年拍的這第三部片子裡,北野武似乎把它發揮到了極至。顯然,不是出於技術上的考慮,讓支撐電影語言的主要表現元素:“聲音”變啞。當然我們可以說為了迎合主角是聾啞人的習慣,但是,這樣的推理是本末倒置的。選擇聾啞人做主角(也許並不是為了特意地對弱智群體的關注),就是為了從根本上取消了發出“聲音”的可能,使“無聲”變得更合情合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本片比默片還要默片,因為幾乎沒有對話的可能。或許在北野武的電影美學觀念里,他覺得畫面比聲音更有表現力,更是屬於電影本身的東西(鐘情於原始電影的表現形式),似乎他回答了這樣一種可能,“聲音”對電影來說並不是必要的,從這個角度上說,該片具有實驗和先鋒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到在片子裡連聾啞人慣用的交流方式“啞語”也很少看見,導演顯然刻意地消除了主要由“語言”構成的任何“交流”或說“對話”的可能,這裡的“沒有聲音”並不是代表“沒有交流”,僅僅是沒有使用正常的交流方式——聲音和手勢——外在的表達語言的載體。相對於“聲音”的缺失,反而使“心有靈犀一點通”式的默契得到格外的張現,或許導演覺得這種“盡在不言中”的交流更原始更本能更純潔(起碼回歸到了“語言”產生之前的狀態)。當然,導演沒有選擇把角色設計成盲人的身份,留下了心靈的窗戶——“眼睛”,為凝視和關注提供了最低的生理要求和保障,所以人物的對話經常轉化為雙方的無聲的凝視和觀看。女青年坐在海灘上,整理好他的衣服,然後就靜靜地看著在海水中鍥而不捨地練習衝浪的男友,沒有表情,嘴角偶爾動一動。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他們的行為表演里——眼光和微笑,體味他們感情的默契和純真,或者可以用“志同道合”來形容。有一次,男青年發現她不再去海灘看他衝浪了,因為她誤解了——當她看見一個如她一般的女子替男友收拾衣服,並且和她一樣看他衝浪時,她懷疑他變了心。於是,男友去找她,他機械地在她房子的視窗前拋起自己的鞋子,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可是無濟於事,然後他竟然拿起石子敲碎了她的窗子,慢慢地走開。接著她出現了,他們相離有十幾米的距離,依然是平靜的對視,然後走到一起,他送給她一個禮物,他們又和好如初了。在片子平靜的講述里,幾乎沒有緊張的“衝突”。其中有一個情節比較“煽情”,而且很有趣。兩個人買衝浪板回來已經是深夜了,想坐公共汽車回家,但是男青年帶著比人還高的衝浪板,乘務員不讓他上車,女青年只能一個人在車上,他望著遠去的公共汽車,一個人徒步走在寂寞地大街上。上了車的她一直站在車門口的扶手旁,眼睛死死地定著斜前方,幾乎一動不動,顯然,她沒有看什麼東西,而是在考慮著什麼。過了幾站路,車上的人基本都下去了,她還是老老實實地站在那裡(並不坐下),表情依舊,這個近似凝固的場景,與男友不斷變換姿勢拿著衝浪板走路的情景,互動穿插。一靜一動,矛盾的畫面似乎構成了積極的對話。終於,在某一站地(不是目的地),她下車了,朝著與公共汽車相反的方向跑去,交叉式的蒙太奇繼續,節奏也隨著他們的渴望相遇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個急切奔跑相遇的場面呈現了很長時間,觀眾的心情一下子調動起來,“參與”到情節當中,這樣的主觀性的鏡頭語言在北野武的片子裡並不多見(因為他並不追求靠玩弄技巧主動地調動觀眾的情緒,觀眾一般處於“靜觀者”的身份,而不會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當她氣喘吁吁地跑到他的面前,他有點激動地迎了上去,兩個人在感激而欣慰的對視中靜默良久,鏡頭仿佛嘎然而止,然後他們慢慢走到一起相偎著繼續邁步前行。被薰染的觀眾的心情突然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因為持續的狂熱被靜默代替,可能並不露骨的擁抱和親吻也被北野武特有的東方式的謙遜省略,導演給觀眾開了一個“習慣”的玩笑,這也恰恰是“北野武”的影片與好萊塢電影的分別。可以說這是一部描述青春物語的電影,儘管它沒有強烈的抒情氛圍,更沒有激烈的感情衝突,它代表了另一種“寧靜”的美。影片的名字採用了熟悉的“馬爾克斯式”的敘述時間的語氣“那年夏天……”,好像是一位垂垂老人在回憶過去的事情,幸福的感覺如流淌的小河從記憶深處緩緩飄來。簡單的情節,蘊涵了樸實而真切的感情,或說“美”和“愛”。這不同於充滿了激情和浪漫的轟轟烈烈的燃情歲月。而是另一種抒寫感情的方式,它更純樸,更自然,像溫柔的海水,含情脈脈。從片子裡,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只要真情在,任何外在的表達形式都是多餘的。如同本片的男女青年,除偶爾表露絲絲喜悅或哀愁外,幾乎沒有任何形體語言的展現,唯一表達愛人之間交融之情的方式就是通過靜默的對視,在清脆的音樂的襯托下,靜默著、靜默著,讓你感覺到只有時間還在悄悄地流逝,還在運動。北野武不露聲色地呈現了一種東方式的纏綿的愛的感悟和體驗。如在《禪與日本文化》一書中指出的“一旦我們投身於生命的波濤之中,就會透過種種錯綜複雜的表象而理解生命的內含。東方人的稟性正是由內而不從外去把握生命。”兩個人相伴在一起,好像與其他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距離,也許因為他們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剛開始去衝浪時,還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只有女青年認真地在沙灘上陪著他。在第一次參加衝浪比賽,由於聽不見廣播又沒有人通知他們,而錯過了賽程,他們並沒有憤怒,只是有點無奈,下一輪他依舊參加,還得獎留影。隨後的一天下午,男友再一次抱著衝浪板跑向“無聲”的大海(他是聽不到海水的聲音的,但我覺得他一定可以感受到海的波濤,海的溫度),就突然從鏡頭裡消失了,應該是葬身大海了,對於這樣一個煽情的好機會,北野武卻僅僅讓女青年把她男友的遺物“衝浪板”扔向大海來表現,簡潔而含蓄,留下充足的想像空間和韻味。如果看完《那個男人很兇暴》之後,再看這部片子,很難想像這齣自一個導演之手。由激烈、突發和濃烈的暴力,過度到清淡、純潔和纏綿的溫情,北野武的導演風格如鐘擺一樣,從這邊一下子運動到另一邊。可以看出北野武並不是那種一一貫之的導演,他每一次都在追求極致,都在努力探索。下面,我再論述一下該片比較突出的一些意象的運用。影片剛剛開始,做垃圾工的男青年凝視著大海,“眼眶”(鏡頭)一動不動,海水也波瀾不驚,沒有任何聲音——暗示他是聾啞人的身份。海水的顏色與天空相仿,有意構制“天海一色”的愉悅背景。男青年的這種對大海的迷戀,帶有“天生”的色彩,同時也成為他去衝浪的內在誘因和動力。來自於生命內部的對“海水”的渴望,一直是北野武“大海情結”的體現。片中的大海,全是陸地上的人們眼中的“大海”,讓海水與人保持一種距離感。與其說大海是娛樂的場所,不如說是生命的某種歸宿地,代表神秘的情緒。人們一次次在海邊衝浪,與海水親密的接觸,我覺得這是溶入自然、回歸母體、物我無間的展現。另外,純潔的海水也是與複雜的塵世相對照的實體,是失落或絕望的主人公真情的寄寓的場所,如《花火》里的西和他的妻子面朝大海幸福地自殺。片中有很大部分是男女主角扛著衝浪板在海邊默默地走,“行走”的動作在反覆中得到了有意的強化,成為有意義的象徵或者固定的“符號”意旨,渲染了某種情緒。男青年帶著衝浪板,女友或與之並行,或跟在其後面,遠處是海岸線,也就是說,導演讓他們在與海灘平行的馬路上昂首挺胸式的前進,一幅身外無物的神態,加上輕快的音樂,流露出他們的自信和自尊來。一百多分鐘的片子,穿插了好幾次這樣單調的“行走”,可謂不厭其煩,如日本排歌俳句里的反覆詠嘆,使影片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衝浪”作為本片的主題事件,我覺得這是日本人堅韌品性的體現,男青年雖身有殘疾但並不在意沙灘上人群的嘲笑和同事的懷疑,義無返顧地一次次沖向大海,儘管都是可笑的失敗,但是在這默默地堅持不懈地重複里,蘊涵著強烈的生命力。導演憑著敏銳的藝術直覺,從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了深刻的精神魅力,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某種稟性來。最後,他消失在嚮往已久的海水裡(導演刻意的安排,因為沒有任何理由這樣),眼前只剩下“悲情”籠罩的大海。隨後,男女青年又重新出現在畫面里,歡快的景象來回閃回,字幕出現了,片子結束了。每次寫就一篇文章,就像經歷一次美麗的回憶。因為這部片子是半年前看的,破碎的記憶和畫面,斷斷續續地湧現出來,所以寫的時候,如倒在地上的水,任意流淌,文章的主題顯得有點散漫,就權作真實感受的記錄罷。我也願意相信《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就是一個人的回憶,回憶那年夏天的故事,回憶青春的紀念,如詩,如夢,如幸福地幻想

發行日期

日本Japan1991年10月19日
日本Japan1992年3月8日......(YokohamaFilmFestival)
義大利Italy1992年11月......(TurinFilmFestival)
瑞典Sweden1998年5月14日
捷克CzechRepublic1998年7月......(KarlovyVaryFilmFestival)
英國UK1999年2月5日
法國France1999年6月23日
荷蘭Netherlands2000年7月6日......(Amsterdam)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2000年11月8日......(Jakarta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阿根廷Argentina2000年11月16日
菲律賓Philippines2003年9月4日......(ManilaEigaSai)
韓國SouthKorea2004年8月13日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北野武工作室[日本]Totsu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海報
發行公司:
ArgentinaVideoHome(AVH)[阿根廷](Argentina)(video)MetropolitanFilmexport[法國](France)PrimerPlanoFilmGroupS.A.[阿根廷](Argentina)SecondSightFilms[英國](2008)(USA)(DVD)

獲獎記錄

第1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1992)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北野武
最佳編劇(提名)北野武
最佳配樂久石讓
最佳剪輯(提名)北野武
最佳新人大島弘子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1991)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提名)北野武

第16屆報知映畫賞(1991)

最佳導演北野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