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陝齒突蟾

寧陝齒突蟾

寧陝齒突蟾學名是Scutiger ningshanensis,為角蟾科齒突蟾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特有物種。本種吻端具有一塊近似長方形的藍色斑塊,頭部兩眼間有一近方形的暗色斑紋伸達枕部。背部皮膚較光滑,有4行斷續排列的縱行膚褶;泄殖腔兩側有一對銀白色的隆起。舌末端微具缺刻。分布於陝西、河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寧陝齒突蟾
  • 拉丁學名:Scutiger ningsha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亞目:變凹型亞目
  • 角蟾科
  • 亞科:擬髭蟾亞科
  • :齒突蟾屬
  • 亞屬:齒突蟾亞屬
  • 命名人:Fang, R.-s.,1985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物學資料,物種分布,物種保護,

形態特徵

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兩對密布角質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壯,前臂內側密布黑色角質刺;第1~3指著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徑3mm、動物極黃灰色、植物極乳黃色;5月中旬至6月為繁殖季節;蝌蚪發育需越冬。寧陝齒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發現,使角蟾科動物的分布向東延伸了近4個經度。
皮膚腺體發達,雄性頭部上有黑刺;顳褶較厚而明顯;背部大疣粒排列成縱行(雄性)或集中成斷續排列的4縱行膚褶(雌性),但在枕部與肩前方散布有大圓疣。整個背面在膚褶或大疣之間有一些小疣粒,雄蟾的大小疣粒上均多黑刺。四肢顯露部位,尤其脛、跗蹠部位皮膚比較厚,腺體豐富,雄蟾上臂具刺疣;肛兩側有一對隆起(腺體)。腹麵皮膚光滑,左右腋下各有一個乳白色的腋腺。
生活時背部為亮棕褐色,四肢背面黑褐色、頭部自兩眼間到枕部有一個三角形或近長方形的黑褐色斑塊一直延至體背部;四肢背面棕褐色除前臂和指部略顯深色斑外,其他部位斑紋不顯。虹膜金黃色,眼球上部雜以金黃色斑點,下半為橄欖棕色。腹面灰色,雜以棕色麻斑。液浸標本背面暗棕褐色,深色斑紋仍可以看見;腹面以灰色為主,深淺相同的麻斑顯著。
寧陝齒突蟾上頜有細小齒突,這也是齒突蟾屬的特徵。

生活習性

寧陝齒突蟾成體以陸棲為主,生活在高海拔的灌叢中和山澗溪流中,選擇的灌叢多為柳林,雜草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選擇的溪流流速較緩,清澈見底,水底為礫石。白天潛伏,晚上出來活動。
寧陝齒突蟾的蝌蚪主要生活在溪流的緩流區,特別是水潭中。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1 970~2 550 m植被較稀疏的山區。1988年5月12日獲得一隻雄蟾,該蟾胸、腹部刺群較明顯;6月2 日發現一隻雌蟾靜伏在林下草叢中的泥凹內。剖腹雌蟾其卵巢內有小米似的卵群,呈灰白色。2006年5~6月在周至老縣城小溪內見到蝌蚪和變態期幼體,未發現卵群。

物種分布

寧陝齒突蟾分布於陝西(寧陝、周至、太白、佛坪)、河南(內鄉的伏牛山)。

物種保護

寧陝小頭蛇和寧陝齒突蟾都是對人無害有益的動物,它們分布區域狹窄,數量極少,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特有珍稀動物,隨著平河梁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它們會受到全面的保護。
陝西省周至縣老縣城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