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是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後金與明朝在寧遠(今遼寧興城)進行的作戰。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遠大捷”。

此戰明軍取得勝利,後金軍戰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打敗後金軍。

基本介紹

  • 名稱:寧遠之戰
  • 地點:寧遠
  • 時間:1626年2月10日—2月22日
  • 參戰方:明朝,後金
  • 結果:明軍擊退後金軍
  • 參戰方兵力:後金軍六萬
  • 主要指揮官:明朝: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後金:努爾哈赤、武訥格等
戰役背景,明廷情況,戰場簡介,戰役過程,明軍準備,後金攻城,挫敗金軍,戰役後續,戰役結果,傷亡記載,歷史評價,

戰役背景

明廷情況

1621年(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後金軍繼遼瀋之戰獲捷後,又克廣寧(今遼寧北鎮)等40餘城堡,並企圖進兵山海關。當遼西重鎮廣寧失陷的訊息傳到京師,明廷大為震驚,上下一片慌亂,袁崇煥卻很鎮靜,獨自單騎出關巡閱形勢,回來後抨擊那種畏敵言行,並聲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明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主張退守山海關;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主張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得到前往山海關巡視的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
孫承宗孫承宗
1623年(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九月,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餘駐防寧遠。
袁崇煥抓緊練兵屯田,按照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原則修建城堡,親定規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廣3丈,上廣2丈4尺。寧遠城成,遂為屏障山海關的軍事重鎮。孫承宗和袁崇煥在遼東花了很大力氣,苦心經營,才把岌岌可危的局面開始扭轉過來。
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夏,孫承宗採納袁崇煥建議,派兵據守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城,將遼西防線向前推進200里,使寧遠亦有所屏障。十月,明廷派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高第是魏忠賢的黨羽,懦弱無能,膽小如鼠。剛一上任就要把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撤除,把守軍全部趕進關里。袁崇煥堅決反對,高第不但不聽袁崇煥的忠告,還打算進一步放棄寧遠和前屯兩座城堡。袁崇煥堅決表示:“我的官職是寧遠道,我要死就死在這裡,決不離開寧遠一步!”高第沒有辦法,只好讓他率領一小部分明軍留下。接著高第就匆忙的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這個撤退命令來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組織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馬爭先恐後,亂成一團,連平日屯積在各地的10多萬石軍糧也丟棄了。老百姓平白無故地遭受逃難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處聽到悲慘悽苦的哭聲。百姓怨恨,軍隊更加沒有鬥志了。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地城堡均被放棄。唯袁崇煥申明利害,誓守寧遠。

戰場簡介

參見:寧遠紅衣大炮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外100公里左右,寧遠小城在1428年(宣德三年)才設“衛”。全城呈正方形,共四個門;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 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只不過比“所”稍大一點而已。這樣的小城,無論如何不能與有精銳明軍守衛的瀋陽、遼陽等關外重鎮相提並論。
寧遠城寧遠城
西洋大炮運至寧遠之初,同樣被放置在城外的壕溝以外。但袁崇煥放棄了在城外結寨、與城池互為犄角的陣勢,而將寧遠所轄中左所、右屯等所有兵馬,連同城外的西洋大炮、各種守城器械和百姓一併撤回到城內,城外房屋付之一炬。重修的寧遠城城牆四角各有一個方形敵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和城池相連,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紅衣大炮便放置在敵台的特製炮車之上。火炮調轉,火力可覆蓋城牆外270度的範圍;相鄰城牆角敵台之間的大炮還可相對射擊城下的敵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後金軍動手鑿城的火炮死角。
明季北略》記載,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共擁有西洋大炮11門;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擔任火器總把,專司訓練炮手使用紅衣大炮;而袁早在福建便招募的軍人羅立,則成為紅衣大炮的發射者之一。

戰役過程

明軍準備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號稱十三萬)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瀋陽,十七日西渡遼河,直逼寧遠。此時孤城寧遠守軍不滿兩萬,前有勁敵,後無援兵,形勢險惡。
寧遠形勢寧遠形勢
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議戰守,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他在眾將士面前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兵民為之感奮。袁崇煥旋以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副將朱梅分守城東、西、南、北四面,自與滿桂提督全城。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門。東、北兩面及西、南兩面,分由彭簪古、羅立指揮。動員城廂商民入城,盡焚城外房舍、積芻,讓後金軍露處嚴寒野外。
袁崇煥還針對努爾哈赤善用間諜,親督同知程維楧稽查奸細,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動員街民配合士兵逐戶搜捕。令通判金啟倧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官吏帶領城內商民籌辦物料,運矢石、火藥等。軍民還在城牆外側潑水為冰,以阻後金軍登城。一切守御準備於正月二十二日就緒,穩定了軍心民心。

後金攻城

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進抵寧遠,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安營布陣,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繫,在城北扎設大營。努爾哈赤遣被擄漢人入城勸降,被嚴辭拒絕。袁崇煥命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將大營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爾哈赤發動攻城,命後金軍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攻城西南角,萬矢齊射城上,城堞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刺。袁崇煥命發西洋大炮,又殺傷後金軍甚眾。
左輔率軍民依託堅城,死戰不退;祖大壽率軍應援,銃炮齊發,藥罐、雷石齊下,後金軍死傷累累。努爾哈赤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兩台間守御薄弱處鑿開兩丈見方的大洞四處,寧遠城危如累卵。
袁崇煥在緊急關頭,親自擔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戰袍,仍鎮定自若,督率軍民縛柴澆油並摻火藥,用鐵索垂至城下燃燒;又選健丁五十名縋城,用棉花火藥等物將抵近城下的後金戰車盡行燒毀。戰至深夜,後金軍攻城不破,於是收兵。

挫敗金軍

正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繼續指揮攻城,從早晨至晚上,雙方激戰一天。明軍於城上施放炮火,殺傷大量後金騎兵。後金軍畏懼炮火,不敢近城,其將領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搶走屍體,運至城西門外磚窯焚化。努爾哈赤無奈,下令退至離城五里之九龍宮紮營。
正月二十六日,後金軍繼續圍城,精於騎射的八旗將士,卻被阻於深溝高壘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揮騎戰特長,傷亡甚重,被迫撤軍。

戰役後續

努爾哈赤攻寧遠(今興城市)不下,突襲覺華島。時值隆冬,海面冰封,無險可守,明將姚撫民等率領官兵鑿開一道長達15里的冰濠,正月二十六日武訥格以騎兵進攻覺華島,明軍由於“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最後全員戰死,金兵焚燒城中囤積糧料。
努爾哈赤努爾哈赤
當時守將金冠剛死,其子金士麒與事丁800人至覺華島迎櫬,亦與後金軍作戰,全部被殺。島上軍民1.4萬餘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草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焚燒,這座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此時毛文龍出兵襲擊後金後方永寧,努爾哈赤率兵回軍,二月九日返回到瀋陽。
此役兵敗之後,努爾哈赤悒鬱疽發,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

戰役結果

此戰,袁崇煥組織軍民堅壁清野,協力共守,剷除奸細,憑堅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殺傷後金軍1.7萬人,挫敗了努爾哈赤奪占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是明朝對後金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使明朝軍民重新樹立了戰勝後金軍的信心。

傷亡記載

  • 《明熹宗實錄》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
  •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覺華島)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沖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
  • 石匱書後集》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 明季北略》記載:“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
  • 《春坡堂日月錄》記載:“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mènhuì)而斃雲。”
  • 高第奏報:(寧遠之戰)“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勛、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
  • 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

歷史評價

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
袁崇煥袁崇煥
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勝仗;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稱“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與明相反,努爾哈赤原議師略寧遠城,奪取山海關,不料敗在袁崇煥手下。當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傷病滿身。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寧遠之戰明軍獲得大捷,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言: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