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是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6月16日印發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 發布時間:2022年6月16日
  • 發布單位: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文通知,規劃全文,

發文通知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屬駐甬各單位:
《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16日

規劃全文

  • 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更好推動“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根據《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政辦發〔2022〕29號)和《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限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能源安全保障進入關鍵攻堅期。“十三五”以來,全市能源供應能力穩步提升,發電裝機容量達2169.7萬千瓦,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達958.4公里,液化天然氣(LNG)年接收能力達600萬噸,全社會用電量達832.1億千瓦時,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用能需求。但同時,能源安全新舊風險交織,我市近10年未新建大型電源項目,已成為電力受端城市,“十四五”時期能源安全保障將進入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的新階段。
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視窗期。“十三五”時期,我市能源結構持續最佳化,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29.8%,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至35.6%,天然氣、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88.2萬千瓦、43.2萬千瓦、274.1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居全省首位。“十四五”時期是為力爭實現雙碳目標打好基礎的時期,必須協同推進能源低碳轉型與供給保障,加快能源系統調整以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耗“雙控”工作進入鞏固提升期。“十三五”時期,共實施市級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2555個,實現節能量246萬噸標準煤。2020年,單位GDP能耗0.40噸標準煤/萬元,比2015年降低17%;單位GDP電耗670千瓦時/萬元,比2015年降低8%。儘管近年來石化等重點領域能效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但完成能耗“雙控”目標仍面臨較大壓力。“十四五”時期將以完成能耗強度約束性目標為底線,以提升能源產出效益為導向,堅持能耗要素全市統籌,有效提升精準配置能力。
(二)面臨形勢
面臨能源與技術融合不斷加深的新挑戰。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興起,能源技術已成為引領能源產業變革、實現創新發展的源動力。在供給側,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和光伏技術不斷成熟,成本進一步降低,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在需求側,以電能替代、氫能、新型儲能、節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套用場景不斷擴大,綜合能源套用服務等新業態不斷湧現,能源消費的彈性不斷顯現。智慧能源、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展,與傳統能源產業加速融合,能源生產消費的智慧化水平明顯提升。
面臨能源加速向清潔低碳轉型需求日益迫切的新挑戰。近年來,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突出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共識。根據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市現有化石能源生產消費、大量的企業能源消費需求,以及傳統思維下的能源發展路徑依賴,都將面臨持續緊逼的轉型發展壓力,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面臨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的新挑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能源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倒逼將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在電力、油氣、綠色能源消費、用能權、碳交易等領域。按照國家、省關於電力、油氣體制改革的部署安排,我市能源領域改革將進一步加快。同時,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明確提出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對我市能源產業鏈創新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安全保障為底線,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著力推進能源多元供給、綜合利用和技術創新,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著力打造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安全多元原則。充分發揮港口集疏運體系完善、能源產業基礎紮實的優勢,以服務全局為目標,圍繞國家能源發展、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布局,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完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油氣儲運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強化能源系統集成最佳化,推動各類能源融合發展,努力提升能源綜合保障供應能力。
2.堅持低碳節約原則。以清潔低碳為方向,推進電力熱力生產從化石能源為主向清潔能源為主轉變,通過“控煤、擴氣、強非化、增外輸”等方式推進能源供給側綠色低碳轉型,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減少能源生產消費對生態環境的負外部性。不斷強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堅決遏制高耗能和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確保完成約束性目標任務。
3.堅持開放創新原則。引導產供儲銷各環節通過市場化機制協同聯動,積極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字套用管理系統共建共享。積極推進能源技術的創新發展,推動能源裝備產業的創新、集聚發展。推進能源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能源系統的高效運行。
(三)發展目標
1.總量目標。到2025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9200萬噸標準煤,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根據能耗強度及經濟增速指標確定;全社會用電量1145億千瓦時,全社會用電負荷達到2300萬千瓦,年均增速分別為6.6%和7.0%。
2.結構目標。到2025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700萬千瓦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80萬千瓦以上,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45%以上;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000萬噸/年,液化天然氣接收能力達到1200萬噸/年;全市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天然氣消費占比力爭達到6.5%;電力熱力用煤占全市煤炭消費比重達到85%以上。
3.節能降耗目標。到2025年,單位GDP能耗、煤炭消費總量完成國家、省定目標任務;6000千瓦以上火電機組發電煤耗在28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供電網綜合線損率控制在2.8%以下;能源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
4.民生改善目標。到2025年,城鄉居民天然氣覆蓋率達到60%。居民人均生活用電1300千瓦時以上,全市供電可靠率超過99.99%,電力營商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寧波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序號
分類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長
屬性
1
能源總量
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萬噸標準煤
6705.3
9200
6.5
預期性
2
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
萬噸標準煤
4559.6
根據強度和經濟增速確定
約束性
3
全社會用電量
億千瓦時
832.15
1145
6.6
預期性
4
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
萬千瓦
1615.8
2300
7
預期性
5
能源結構
全市電力裝機容量
萬千瓦
2169.7
>2700
>5.6
預期性
6
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
萬千瓦
350.78
680
13
預期性
7
原油加工能力
萬噸/年
3100
5000
12.7
預期性
8
液化天然氣接收能力
萬噸/年
600
1200
預期性
9
天然氣消費占比
%
4.6
6.5
——
預期性
10
電力熱力用煤
占全市煤炭消費比重
%
80
85
——
預期性
11
節能降耗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
%
國家、省目標
約束性
12
火電機組發電平均煤耗
克標準煤/千瓦時
286
<280
預期性
13
供電網綜合線損率
%
2.9
<2.8
預期性
14
民生改善
城鄉居民天然氣覆蓋率
%
55
60
2.2
預期性
15
居民人均生活用電
千瓦時
1077.49
>1300
>3.8
預期性
16
全市供電可靠率
%
>99
>99.99
預期性
三、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堅持安全多元,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
1.提升電力保障能力。推進電源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700萬千瓦以上。建成寧海14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全面完成鎮海電廠遷建改造工作;啟動高效燃氣機組建設,提升燃氣機組運行時間;推進清潔燃煤機組穩定合理運行,發揮煤電兜底保障功能;啟動海島清潔能源前期工作,實現“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推進電網設施建設,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1000萬千伏安,220千伏變電容量660萬千伏安,全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加快杭灣變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推動省內特高壓交流環網落地建設,規劃布局特高壓第四直流,提高外來電保障能力。統籌強化架空管桿線入地管理。
2.提升油氣供應能力。推進中國石化寧波成品油基地建設,研究大榭原油儲備項目;推進舟甬紹成品油管道建設,最佳化甬滬寧原油、鎮杭成品油等管網布局,研究謀劃區域油氣綜合管廊和鎮海基地配套原油管道。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加快寧波舟山 LNG 登入中心建設,推進建設浙江LNG接收站後續項目;提升LNG船舶通航保障能力;加快推進甬紹幹線、杭甬複線等天然氣主幹管道建設。統籌推進全市儲氣調峰能力建設,推進儲氣設施集約化規模化運營,加快城鎮配氣管網建設,提高全市管輸天然氣供應覆蓋率。
3.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80萬千瓦以上,積極探索多種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併網和消納。持續發展光伏發電,光伏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力爭突破570萬千瓦。深化“光伏+”十大工程,推進規模化光伏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分散式光伏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電站;推進分散式光伏整縣(市、區)開發,建設一批光伏村示範項目。有序推進風電項目,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40萬千瓦以上。按照“海上風電+海上牧場+陸上基地”模式,重點推進象山1#海上風電一期、二期項目、塗茨海上風電等項目,適度兼顧陸上分散式風電發展。
4.發展集中供熱。按照“以熱定電”的原則建設和改造集中供熱項目。有序推進世茂熱電、光耀熱電、台塑熱電等次高溫次高壓和抽凝熱電機組的改造,建成投運大榭石化四期動力中心項目。有序推進熱源點建設,新上熱電項目燃料原則上以天然氣為主,新(改、擴)建燃煤熱電機組要切實落實好煤炭減量替代要求。支持大唐烏沙山電廠、國能寧海電廠等大型燃煤機組供熱改造。支持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項目發展。最佳化完善配套供熱管網設施建設,推進熱網互聯互通。
5.建設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網路。到2025年,新建公、專用充電設施4500台以上。科學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加強與各類規劃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協調。依託“網際網路+”智慧能源,積極推廣以智慧型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路,有序推進加氫站建設。支持現有加油(氣)站改造成為加氫站或增加充換電(加氫)功能。
(二)強化節能低碳,構建綠色高效的能源消費體系
1.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開展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行業能效對標專項行動,對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高耗能企業實行用能預算化管理,推廣全生命周期、全生產流程、全能源品種的系統最佳化節能技術。開展工業領域餘熱余壓高效利用、電機和空壓機系統能效提升等專項行動。組織實施高能耗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探索建立高能耗建築“黑名單”。創建綠色交通城市,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推廣新能源汽車。
2.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嚴把高耗能項目準入關。新建高耗能項目嚴格執行能耗等量置換政策。強化節能審查事中事後監管,規範節能項目驗收和監管程式、標準、要求。加強能源審計常態化,把審計結果作為能耗“雙控”考核的重要依據。健全節能執法體系,加強專項節能監察,實現重點領域節能監察全覆蓋和全流程閉環管理。
3.推進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進一步擴大天然氣在工商業、能源、交通和民用等領域的套用。積極拓展天然氣資源渠道,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在有穩定熱、電負荷的產業園區等適度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有序發展天然氣分散式能源項目。開展地方電廠綜合提升改造專項行動,淘汰改造低效燃煤機組,推進大中型燃煤鍋爐改造,進一步提高能效、減少排放。加強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完成地方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三)堅持創新驅動,構建能源系統與產業協同的發展體系
1.推進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推動能源技術自主創新,開展智慧型電網、氫能與燃料電池、太陽能、風電、核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領域技術攻關,著力突破氫能領域核心材料與關鍵零部件、光伏高效組件、高效率光儲逆變轉換器與智慧型控制系統。強化企業創新主導地位,打造技術協同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資源高效合理配置。推動能源產業發展,提升新能源裝備製造水平,支持光伏、風電、電氣裝備、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材料、節能等領域優勢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發展氫能、儲能、固體燃料電池、核能、燃氣輪機等新興產業,推動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要素集聚,加快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若干個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創新和套用,擴大光伏、風電與多種類互補型電力儲能示範套用。有序推動氫能套用示範和商業化推廣,探索推進燃料電池公車、物流車、港區集卡、叉車等套用示範,穩步提升燃料電池汽車在全市新能源汽車中的比重。推進國家重點示範工程氫電耦合技術研發及落地套用。
2.建設智慧能源系統。推進“網際網路+”智慧能源,構建生產、輸送、使用和儲能系統集成、經濟高效的能源網際網路體系。發揮寧波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推動數字平台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緊密融合,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能源+數字”雙驅動力。實施電網智慧型化改造,建立智慧型化調峰平台,推進配電自動化,提高輸配電設備利用水平,快速匹配各類用電需求。推進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示範試點,構建“清潔能源+”的“源網荷儲”互動線上監測平台,建設大規模供需互動系統、大電網安全控制系統,保障可再生能源接入。加強電網需求側管理,藉助市場化手段調節供需平衡。
3.推進綜合能源服務。加強能源需求管理,創新滿足終端用戶多元化用能需求的能源生產供給服務模式,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能源梯級利用、能效綜合提升目標。在產業園區謀劃打造區域性綜合能源管理平台,建設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開展電力、熱力、壓縮空氣、儲能和節能等綜合能源服務,滿足用戶用能多樣化、定製化需求。推進綜合供能服務站建設,構建布局合理、上中下游協同、城鄉統籌、功能綜合、智慧便民的新型綜合供能服務體系。
(四)推進改革示範,構建現代能源治理體系
1.推進油氣體制改革。引導現有央企、省企為主的油氣存儲設施、長輸管道對各類市場主體開放,建立上下游直接交易、管網獨立、管輸和銷售分離的運營模式。支持民間資本、企業開展能源貿易,投資能源儲運設施。探索商儲國儲轉換機制,試點開展油氣儲備動態輪換。探索利用地下空間建設油氣倉儲設施。推進城鎮燃氣扁平化和規模化改革,建立“網路化、縣縣通,多氣源、少層級,管中間、放兩頭”的天然氣新體制。建立上游供應商與城燃企業及重點用氣單位多元化交易體系,建立價格聯動機制,促進非居民用氣價格市場化。
2.積極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積極參與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市場交易為輔的省級電力市場,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推動工商業電力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鼓勵新型儲能等新興市場主體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交易,研究完善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市場化運作機制。支持開展綠色電力交易。發揮分時電價機製作用,精準挖掘儲能、分散式發電、新能源汽車等多元主體參與需求側回響,推進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協調運營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泛梅山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市場機制示範區建設,加快第三方主體參與浙江電力輔助服務機制試點,建立高彈性電網市場化運營機制。持續壓減辦電時間、降低辦電成本,繼續推廣零上門、零審批、零成本的“三零”服務,進一步提高電力接入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供電可靠性和電力運維作業效率。
3.深化能源資源要素配置改革。推進節能與“標準地”“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結果協同套用,建立高能耗行業階梯電價和單位產品超能耗限額標準電價制度。建立區域能評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完善用能預算化管理制度,積極參與用能權交易。根據國家和省的部署,積極組織參與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通過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最佳化配置綠色電力資源,深度挖掘綠色電力零碳屬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4.加快能源管理數位化轉型。構建市級智慧能源管理服務系統,搭建企業能源信息管理服務平台,加強電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的數據信息高效互動;推進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推廣工業智慧型化用能監測和診斷技術;逐步完善全市各能源品種生產、加工、儲存、運輸、消費等全過程信息歸集,加快用能信息的跟蹤、分析、預警預測功能建設,實現全市能源管理“一屏感知”“一網研判”“智慧型治理”。
(五)築牢安全底線,提升監管應急水平
1.加強能源安全運行能力建設。健全能源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落實屬地政府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形成政企聯動、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工作合力。建立安全生產專家庫提供專業支撐。提升能源安全運行監管水平,創新能源監管方式,加強運行監測預警,建立安全風險隱患閉環工作機制。積極構建地企聯合、格線管理、多方參與的能源安全聯防聯治綜合管理模式,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整治,嚴查違法違規行為。
2.強化行業安全管理。完善電力行業安全運行管理,加強電力行業安全生產管理,指導督促電力企業加強安全生產。重視氫能、儲能等新型能源安全管理,做好制度設計,明確責任主體,落實部門監管職責。加強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重點加強管道安全風險完整性管理,有效落實高后果區安全風險消減管控。嚴格涉長輸油氣管道建設項目審批和第三方施工管理。重點推進石油化工管線安全隱患整改遷改工程、輸油管廊遷改安全隱患整改工程、成品油管線重大風險整治遷改工程等。
(六)深化開放合作,建設新型國際能源貿易中心
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立足寧波能源發展基礎,強化能源資源國際合作,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能源儲備機制。增強能源技術裝備、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打造新型國際能源貿易中心。招引國際石油巨頭、油服公司、高端服務機構落戶,激發市場活力,拉動相關產業配套服務。推進國際能源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內外交易所聯動發展,共建能源儲運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煤電油氣運工作領導小組、市電網建設領導小組、市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等議事協調機構作用,統籌推進規劃實施。市能源局要充分發揮牽頭作用,分解落實工作和任務,制定專項規劃及實施計畫。各相關部門要強化協同聯動,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各區(縣、市)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建立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落實各項指標和任務。
(二)強化政策支撐。積極向上銜接,爭取國家能耗單列。建立健全規劃推進機制,強化對重大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的土地、海域、用水、金融等要素支持保障力度。圍繞能源技術創新、低碳高效、產業發展等領域,重點研究推進對能源產業發展和套用的支持。
(三)強化試點引領。積極推進綜合智慧能源、氫能、儲能等試點示範,以點帶面,探索能源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業態。圍繞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寧波片區積極構建油氣全產業鏈,加強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探索開展新型國際能源貿易中心金融保險創新試點。
(四)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推廣光伏、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入戶,倡導節約低碳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加強輿論引導,回應社會關切,針對重大項目鄰避效應等開展系列科普宣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