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通志社會卷(二十三)

《寧夏通志社會卷(二十三)》是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寧夏通志社會卷(二十三)
  • 作者: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
  • ISBN:978-7-80238-742-3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方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7月
  • 編纂人員:張萬壽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卷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寧夏通志》總體編纂要求,注意突出地方、民族和時代的特點。 二、本卷遵循《寧夏通志·凡例》,篇下設章、節、目,部分目下設子目層次,橫排門類,縱述史實。紀事、限外紀要採用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全書以志為主體。

作品目錄

封面
寧夏通志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志編審委員會
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
《寧夏通志·社會卷》編纂領導小組
圖片
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區劃圖
寧夏回族自治區方言分布示意圖
二牛抬扛。
民國時期農民在浪稻。
傳統的板築形式——打土牆。
昔日農村的打麥場。
同心縣王團鄉農民人工汲水方法。
南部山區農民曾用牲畜馱水。
南部山區居民打水窖方法。
1942年,陝甘寧邊區鹽池縣軍民在鹽湖生產食鹽現場。
民間紡線。
西海固地區用“單鏵犁、架子車和手扶拖拉機”組合的農具。
1960年,靈武縣郝家橋公社農民手工剝大麻。
牛拉車。
馬拉大車。
運輸駝隊。
運輸馬隊。
黃朵獄采訂河上的渡船。
20世紀50年代行駛在黃河上的木帆船。
鹽池縣麻黃山鄉居民居住的老窯洞。
經過改造後的山區農民居住的防震土窯洞。
山區農民居住的土窯洞。
20世紀80年代,山區農民開始由祖居的窯洞搬遷到土木結構她擊主平房居住。
回族聚居區單家集新農村。
農村危房改造與鄉村規劃、環境綠化結合進行。
20世紀末太陽山移民居住區一角。
團結移民新村全貌。
新農村,新設施。
隆湖開發區農民新居。
1958年自治區成立後,從祖國四面八方支援寧夏的建設者暫時居住的地窩子。圖為石嘴山鋼鐵廠地窩子。
1958年,石嘴山建設者居住的土坯簡易窯洞房。
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銀川市城市居民樓。
20世紀60年代末興建在賀蘭山石炭井礦區的石砌住宅。
2006年7月,銀川南苑康居住宅小區竣工。
銀川市興慶區靜安小區。
2007年5月,銀川經濟適用住房工程枕水花園竣工。
2007年5月,銀川經濟適用住房工程湖畔嘉苑竣工。
2007年6月,銀川魯能陶然水岸住宅小區竣工。
回族家庭節日服裝。
2007年9月16日晚,“首屆中國寧夏回族服飾展演”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行。
回族老人服飾。
回族兒童服飾。
匈奴騎士裝飾(還原)。
西夏武士裝飾(還原)。
榆林窟西夏女子服飾圖(還原)。
榆林窟西夏男子服飾圖(還原)。
滿族婦女裝飾。
蒙古族女子裝束。
蒙古族貴族家庭。
1981年出土於固原縣西郊鄉雷祖廟村北魏夫妻合葬墓中的漆棺畫,畫面清晰可見,反映了北魏時期鮮卑民族的服飾特點。
嵌松石金耳環(北魏)。
嵌頁刪愉松石金飾件(漢)。
金戒指(北周)。
回族婦女喜歡的首飾。
穿衣。
獨特交易方式——捏麻雀。
騎毛驢,走親戚。
回族穆斯林民眾家中的阿文中堂。
禮拜前的牧羊人在做上淨。
禮拜堂。
回族婚禮。
回族親朋好友聚集在新娘家中,請阿訇誦讀《古蘭經》。
打墳。
出埋體。
在阿訇引領下,代亡人做最後一次禮拜,回族人旬奔詢稱“站者那則”。
炸油香、饊子。
燴羊雜碎已有幾百年歷史。
回族有獨特的飲食習慣,招待客人飲蓋碗茶。
古爾邦節。
法圖麥節。
宰牲節。
開齋節。
聖紀節。
新郎新娘拜父母。
漢族婚奔放請禮——耍公婆。
漢族婚禮。
2008年9月20日,在銀川舉行的集體婚禮。
漢族城市現代葬俗。
漢族傳統祭祀活動。
漢族公墓葬禮。
貞潔牌坊。
流行於21世紀的漢族家譜。
鹽池縣高沙窩鄉郭記坑村村民今年新建的祠堂。
影壁。
最後一代纏足漢族婦女—組拳漿道—小放腳。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
正月十五鬧花燈。
燎疳。
穆斯林扇。
回族踏腳。
回族武術。
木球。
春節期間耍社火。
秦腔
下方棋。
高抬。
寧夏坐唱。
回族山花兒傳承人馬漢東演唱“花兒”。
口弦彈奏。
馬芳華老人向兒媳教授口弦的彈奏技巧。
《曼蘇爾》劇照。
皮影劇照。
《西夏女》劇照。
民眾文化活動。
2007年1月30日,大型歌舞劇《月上賀蘭》在寧夏人民會堂首演。
黃河文化燈會。
回族婦女剪紙藝術。
安秀梅剪紙。
剪紙《祖國萬歲》。
剪紙《<三個代表>暖人心》
剪紙《揚鞭催馬送糧忙》。
剪紙《我為采檔婆婆穿新衣》。
張國翠刺繡。
刺繡被面。
繡鞋。
刺銹枕頭。
針扎。
賀蘭石雕。
篆刻。
農民雕刻藝人楊棲鶴(右二)。
謝強軍根雕。
劉五虎泥塑。
磚雕藝術。
阿文藝術書法。
回族掐絲畫。
“三下鄉”活動。
老紅軍六盤山上憶傳統。
青年志願者義務為民眾理髮。
青年志願者義務勞動。
中央直屬機關捐資興建的長城希望國小。
2007年8月24日,自治區政協“興華成才助學金”發放會。
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助學。
蘭州軍區後勤部銀川企業管理局將扶貧助學款送到鹽池青山、王樂井兩個學區。
2007年11月7日,希望國小何泉國小竣工儀式。
榮獲2006年度“感動寧夏十大人物”稱號的“春蕾奶奶”姜麗娟。
熱心為銀川市西夏區風華小區居民服務的孫仙梅(中)獲2006年度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青年學生劉芳艷(左)獲2006年度“全國十大孝星”稱號。
2007年4月26日,寧夏首屆十大慈善人物頒獎儀式在銀川舉行。
大榆樹溝煤炭產銷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陳逢乾大學生助學基金會會長陳逢乾,自2006年起連續四屆榮獲中國十 大慈善家的桂冠。
中寧縣滬海立博愛國小碑。
上海工投維宗希望國小碑。
聳立在石嘴山市的紀念星海湖建設的軍民共建紀念碑。
西吉縣三合鄉人民政府為自治區國稅局援建的希望國小立碑。
2008年5月18日,台北曹仲植基金會向寧夏殘疾人聯合會捐獻輪椅1000輛儀式在銀川舉行。
2008年9月26日,母愛復明扶貧工程寧夏項目啟動。
2005年4月11日,寧夏軍區組織駐寧部隊與當地青少年志願者共同參加保護母親河工程寧夏吳忠項目“解放軍青年林”啟動儀式並義務植樹。
為解決乾旱山區民眾吃水困難,寧夏軍區指戰員開展了百井扶貧工程。
2008年11月14日,自治區政府與寧夏軍區在鹽池縣高沙窩鎮徐莊村施工點舉行“百井支農富民”工程第101眼管井交接儀式。
抗擊旱魔。
抗擊山洪。
2005年11月6日~18日,寧夏軍區組織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平羅縣高仁段黃河塌岸搶險救災行動,成功遏制險情,保衛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民兵抗洪搶險。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靈武羊絨工業園區職工向汶川地震災區獻愛心。
2008年9月20日,寧夏農民工捐款救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寧夏各清真寺宗教人士和穆斯林回族民眾慷慨解囊,幫助震災地區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王振舉追悼會現場。
1998年6月被評為全國道德十佳標兵的固原縣國稅局幹部丁曉蓮及其資助貧困學生住宿的小院。
1999年12月被自治區黨委追認為優秀共產黨員的“公家人”、同心縣預旺鎮廣播電視站原站長金占林。
2005年10月,民眾自發集會,舉行悼念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革命烈士盧雪鵬活動。
2009年1月12日,參加《寧夏通志·社會卷》終審會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合影。
2010年5月2日,《寧夏通志·社會卷》編輯部成員對《寧夏通志·社會卷》進行質量審查。
總序一
總序二
《寧夏通志》凡例
《寧夏通志·社會卷》編輯說明
概述
紀事
目錄
第一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總量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民國時期人口
第三節 新中國人口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人口自然變動
第二節 人口遷移
第三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山川人口分布
第二節 行政區域人口分布
第三節 城鄉人口分布
第四節 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
第四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入口自然構成
第二節 人口社會構成
第五章 人口素質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二篇 姓名婚姻家庭
第一章 姓氏與取名
第一節 漢族姓氏和取名
第二節 西夏党項族姓名
第三節 回族姓與名
第四節 滿族姓與名
第五節 寧夏姓氏錄
第六節 譜牒宗牌
第二章 稱謂
第一節 稱謂的形成與變化
第二節 寧夏稱謂選例
第三節 回族稱謂及其他
第三章 婚姻與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篇 民俗
第一章 生活民俗
第一節 服飾民俗
第二節 飲食民俗
第三節 居住民俗
第四節 其他民俗
第二章 生產民俗
第一節 從業傳統
第二節 務農民俗
第三節 工商建築習俗
第三章 儀禮民俗
第一節 婚嫁民俗
第二節 喪葬民俗
第三節 喜慶民俗
第四節 回族節日
第五節 漢族節日
第六節 回族特殊生活習俗
第四篇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與社會新風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第一節 精神文明教育活動
第二節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二章 社會新風
第一節 移風易俗
第二節 當代新風
第五篇 人民生活
第一章 居民收入
第一節 農村居民收入
第二節 城鎮居民收入
第二章 居民消費
第一節 農村居民消費
第二節 城鎮居民消費
第三章 居民生活差異
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差異
第二節 城鎮居民生活差異
第三節 城鄉居民生活差異
第六篇 方言
第一章 方言概況
第一節 寧夏方言的隸屬及區劃
第二節 本篇所用音標符號
第二章 語音
第一節 寧夏方言語音特點
第二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的聲韻調系統
第三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字音
第三章 辭彙
第一節 寧夏方言辭彙特點
第二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辭彙
第三節 寧夏回民話中的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借詞
第四章 寧夏方言語法例句
第一節 銀川話語法例句
第二節 中衛話語法例句
第三節 固原話語法例句
第四節 隆德話語法例句
第五節 涇源話語法例句
第五章 寧夏方言代表話(銀川話)標音舉例
第一節 兒歌
第二節 民歌
第三節 花兒
第四節 諺語
第五節 歇後語
第六節 快板
第七節 故事
第六章 諺語歇後語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歇後語
文獻選編
限外輯要
修志始末
參考文獻
索引
《寧夏通志》總目
著作權頁
榆林窟西夏女子服飾圖(還原)。
榆林窟西夏男子服飾圖(還原)。
滿族婦女裝飾。
蒙古族女子裝束。
蒙古族貴族家庭。
1981年出土於固原縣西郊鄉雷祖廟村北魏夫妻合葬墓中的漆棺畫,畫面清晰可見,反映了北魏時期鮮卑民族的服飾特點。
嵌松石金耳環(北魏)。
嵌松石金飾件(漢)。
金戒指(北周)。
回族婦女喜歡的首飾。
穿衣。
獨特交易方式——捏麻雀。
騎毛驢,走親戚。
回族穆斯林民眾家中的阿文中堂。
禮拜前的牧羊人在做上淨。
禮拜堂。
回族婚禮。
回族親朋好友聚集在新娘家中,請阿訇誦讀《古蘭經》。
打墳。
出埋體。
在阿訇引領下,代亡人做最後一次禮拜,回族人稱“站者那則”。
炸油香、饊子。
燴羊雜碎已有幾百年歷史。
回族有獨特的飲食習慣,招待客人飲蓋碗茶。
古爾邦節。
法圖麥節。
宰牲節。
開齋節。
聖紀節。
新郎新娘拜父母。
漢族婚禮——耍公婆。
漢族婚禮。
2008年9月20日,在銀川舉行的集體婚禮。
漢族城市現代葬俗。
漢族傳統祭祀活動。
漢族公墓葬禮。
貞潔牌坊。
流行於21世紀的漢族家譜。
鹽池縣高沙窩鄉郭記坑村村民今年新建的祠堂。
影壁。
最後一代纏足漢族婦女——小放腳。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
正月十五鬧花燈。
燎疳。
穆斯林扇。
回族踏腳。
回族武術。
木球。
春節期間耍社火。
秦腔
下方棋。
高抬。
寧夏坐唱。
回族山花兒傳承人馬漢東演唱“花兒”。
口弦彈奏。
馬芳華老人向兒媳教授口弦的彈奏技巧。
《曼蘇爾》劇照。
皮影劇照。
《西夏女》劇照。
民眾文化活動。
2007年1月30日,大型歌舞劇《月上賀蘭》在寧夏人民會堂首演。
黃河文化燈會。
回族婦女剪紙藝術。
安秀梅剪紙。
剪紙《祖國萬歲》。
剪紙《<三個代表>暖人心》
剪紙《揚鞭催馬送糧忙》。
剪紙《我為婆婆穿新衣》。
張國翠刺繡。
刺繡被面。
繡鞋。
刺銹枕頭。
針扎。
賀蘭石雕。
篆刻。
農民雕刻藝人楊棲鶴(右二)。
謝強軍根雕。
劉五虎泥塑。
磚雕藝術。
阿文藝術書法。
回族掐絲畫。
“三下鄉”活動。
老紅軍六盤山上憶傳統。
青年志願者義務為民眾理髮。
青年志願者義務勞動。
中央直屬機關捐資興建的長城希望國小。
2007年8月24日,自治區政協“興華成才助學金”發放會。
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助學。
蘭州軍區後勤部銀川企業管理局將扶貧助學款送到鹽池青山、王樂井兩個學區。
2007年11月7日,希望國小何泉國小竣工儀式。
榮獲2006年度“感動寧夏十大人物”稱號的“春蕾奶奶”姜麗娟。
熱心為銀川市西夏區風華小區居民服務的孫仙梅(中)獲2006年度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青年學生劉芳艷(左)獲2006年度“全國十大孝星”稱號。
2007年4月26日,寧夏首屆十大慈善人物頒獎儀式在銀川舉行。
大榆樹溝煤炭產銷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陳逢乾大學生助學基金會會長陳逢乾,自2006年起連續四屆榮獲中國十 大慈善家的桂冠。
中寧縣滬海立博愛國小碑。
上海工投維宗希望國小碑。
聳立在石嘴山市的紀念星海湖建設的軍民共建紀念碑。
西吉縣三合鄉人民政府為自治區國稅局援建的希望國小立碑。
2008年5月18日,台北曹仲植基金會向寧夏殘疾人聯合會捐獻輪椅1000輛儀式在銀川舉行。
2008年9月26日,母愛復明扶貧工程寧夏項目啟動。
2005年4月11日,寧夏軍區組織駐寧部隊與當地青少年志願者共同參加保護母親河工程寧夏吳忠項目“解放軍青年林”啟動儀式並義務植樹。
為解決乾旱山區民眾吃水困難,寧夏軍區指戰員開展了百井扶貧工程。
2008年11月14日,自治區政府與寧夏軍區在鹽池縣高沙窩鎮徐莊村施工點舉行“百井支農富民”工程第101眼管井交接儀式。
抗擊旱魔。
抗擊山洪。
2005年11月6日~18日,寧夏軍區組織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平羅縣高仁段黃河塌岸搶險救災行動,成功遏制險情,保衛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民兵抗洪搶險。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靈武羊絨工業園區職工向汶川地震災區獻愛心。
2008年9月20日,寧夏農民工捐款救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寧夏各清真寺宗教人士和穆斯林回族民眾慷慨解囊,幫助震災地區人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王振舉追悼會現場。
1998年6月被評為全國道德十佳標兵的固原縣國稅局幹部丁曉蓮及其資助貧困學生住宿的小院。
1999年12月被自治區黨委追認為優秀共產黨員的“公家人”、同心縣預旺鎮廣播電視站原站長金占林。
2005年10月,民眾自發集會,舉行悼念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革命烈士盧雪鵬活動。
2009年1月12日,參加《寧夏通志·社會卷》終審會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合影。
2010年5月2日,《寧夏通志·社會卷》編輯部成員對《寧夏通志·社會卷》進行質量審查。
總序一
總序二
《寧夏通志》凡例
《寧夏通志·社會卷》編輯說明
概述
紀事
目錄
第一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總量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民國時期人口
第三節 新中國人口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人口自然變動
第二節 人口遷移
第三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山川人口分布
第二節 行政區域人口分布
第三節 城鄉人口分布
第四節 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
第四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入口自然構成
第二節 人口社會構成
第五章 人口素質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二篇 姓名婚姻家庭
第一章 姓氏與取名
第一節 漢族姓氏和取名
第二節 西夏党項族姓名
第三節 回族姓與名
第四節 滿族姓與名
第五節 寧夏姓氏錄
第六節 譜牒宗牌
第二章 稱謂
第一節 稱謂的形成與變化
第二節 寧夏稱謂選例
第三節 回族稱謂及其他
第三章 婚姻與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三篇 民俗
第一章 生活民俗
第一節 服飾民俗
第二節 飲食民俗
第三節 居住民俗
第四節 其他民俗
第二章 生產民俗
第一節 從業傳統
第二節 務農民俗
第三節 工商建築習俗
第三章 儀禮民俗
第一節 婚嫁民俗
第二節 喪葬民俗
第三節 喜慶民俗
第四節 回族節日
第五節 漢族節日
第六節 回族特殊生活習俗
第四篇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與社會新風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第一節 精神文明教育活動
第二節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二章 社會新風
第一節 移風易俗
第二節 當代新風
第五篇 人民生活
第一章 居民收入
第一節 農村居民收入
第二節 城鎮居民收入
第二章 居民消費
第一節 農村居民消費
第二節 城鎮居民消費
第三章 居民生活差異
第一節 農村居民生活差異
第二節 城鎮居民生活差異
第三節 城鄉居民生活差異
第六篇 方言
第一章 方言概況
第一節 寧夏方言的隸屬及區劃
第二節 本篇所用音標符號
第二章 語音
第一節 寧夏方言語音特點
第二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的聲韻調系統
第三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字音
第三章 辭彙
第一節 寧夏方言辭彙特點
第二節 寧夏方言代表點辭彙
第三節 寧夏回民話中的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借詞
第四章 寧夏方言語法例句
第一節 銀川話語法例句
第二節 中衛話語法例句
第三節 固原話語法例句
第四節 隆德話語法例句
第五節 涇源話語法例句
第五章 寧夏方言代表話(銀川話)標音舉例
第一節 兒歌
第二節 民歌
第三節 花兒
第四節 諺語
第五節 歇後語
第六節 快板
第七節 故事
第六章 諺語歇後語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歇後語
文獻選編
限外輯要
修志始末
參考文獻
索引
《寧夏通志》總目
著作權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