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米茶

寧化米茶

客家米茶是茶藝中的一枝奇葩,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等客家地區。寧化米茶,大概是唐末宋初隨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而傳入,至今仍保留原先風味,成了一道人見人愛的客家美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化米茶
  • 別稱:客家米茶
  • 主要原料:花生,地瓜粉,豆腐,香菇,黃豆,秈米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高蛋白,各種維生素
  • 主要食用功效:營養豐富,絕佳美味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主要製作地區:清流,寧化
客家人有句俗話說:“好女不過家,好男不吃茶。”過家,即經常拋頭露面到處串門走親戚或去別人家玩,此為先前女人之大忌。而男人不吃茶,這茶就是米茶
客家米茶,早在三國魏張輯《廣雅》中已有“米茶”的記載,時人已慣於用蔥、姜、桔皮等作飧料了。它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等客家地區。
具有悠久歷史的米茶,顧名思義,既有大米,又有茶葉。米茶製作簡單易行,在客家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米茶。米茶不是以茶葉擂制,是用炒熟的秈米為主料,放入陶製刻有鋒利鋸紋的牙缽,用一根茶樹木槌,左手握住頂端,右手將槌棒抓緊,缽置膝蓋部位雙腿夾緊,槌沿牙缽壁順時針旋轉,有節奏地擂動,待米糊成漿後,放入鍋中滾水煮沸,加入炒熟的作料,便成米茶。不過,大米在擂制之前,應摻入茶葉、生薑絲同大米在鍋中炒熟,這樣磨成後的米粉煮成的米茶呈黃褐色,顏色可人又助消化。
米茶的作料較為講究。精、粗皆由主人的經濟狀況和不同季節的時令菜而定。一般來說,一年四季常有的作料如:又鮮又瘦的豬肉丁、黑白相間的香菇丁、黃燦燦的煎豆腐丁、又嫩又黃的豆芽(切碎)等是必備之料。若春夏季節可加上豆莢、春筍或筍乾(切丁),再加韭菜為香料。秋冬季節加冬筍、大蒜等香料。這些作料炒熟,調好味即泡在米茶中,客人隨到隨吃。 煮好的米茶色香味俱佳,其色五彩繽紛,其香直透肺腑,其味香甜可口。
每年的花朝日是客家的“婦女節”,這天的女人不能下田、不能用針的習俗沿襲至今,這天幾乎家家煮米茶慶祝,吃茶成了女人的“專利”。
食米茶有一種很熱鬧的氛圍,它是一道亮麗的客家風情畫。食米茶時不必等人,煮好就吃,隨到隨吃。往往是先到的客人坐在凳子上圍著桌子食,後到者沒有座位就站著食。那些穿紅著綠的女客在飯桌邊團團圍坐,一邊食米茶,一邊拉家常。主人一邊不間斷地依次添茶,一邊頻頻舉箸“食啊,食啊”。
每當喜慶生日,母親便要擂茶答謝女眷親鄰的熱情幫助;閨女出閣,鄉親們一缽缽米茶,意謂謝茶之禮;誰家生孩子、過大壽、遷新居、病癒、升學也是一缽滾燙的清茶招待鄉鄰賓朋;有時鄰里發生摩擦,因言語不當產生隔閡甚至衝突,後悔的一方便在“好事婦”的撮合下主動請米茶致謝。滿村婦女歡聚一堂,喝著濃濃香香熱熱辣辣的米茶,暢敘軼聞趣事,彼此間的矛盾怨恨頓時化為烏有,雙方和睦如初,相處融洽。
客家米茶,凝聚了客家人的勤勞智慧,也蘊藏著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同時也體現客家人包容坦誠的寬廣胸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