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漢語成語)

寡婦門前是非多(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指死去丈夫獨立生活的女人容易引起旁人對她私生活的特別關注,從而說長道短

全句為: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鰥夫:老而無妻的人,即妻子死亡未再結婚的男人。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句話是說鰥夫家中沒人做飯;與之相對應的, 寡婦門前是非多,即是說明,寡婦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寡婦門前是非多
  • 外文名:The widow is always in gossip
  • 全句: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 同義:人言可畏;眾口鑠金
涵義,引申,歷史,
寡婦,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語出《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寡婦門前是非多,顧名思義,就是死了老公的女人,這樣的女人,最容易引起人們對她們私生活的關注。
在人們的觀念里,一個沒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沒有謀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別的男人,這樣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總有這樣那樣的男人,去寡婦門前探頭探腦,看是否有機會揩油,欺負她也沒有丈夫替她出氣.所以就有了寡婦門前是非多的由來。
在中國,丈夫已逝的女子被稱做“寡婦”(西方叫“未亡人”)。“寡婦門前是非多”中的“是非”,指的是發生的口舌或糾紛;這句俗語是指寡婦的特定身份,既容易招惹屑小的圖謀,也更容易招人猜疑。
古代無論是男人喪妻還是女人失夫,都屬於“十年生死兩茫茫”的人間慘劇,是值得深表同情的。封建社會男人倒也罷了,死了老婆,還有大把機會接觸其他異性,續弦、養小、嫖伎等等,男人是不會寂寞的。但是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古代女人就要慘得多,一旦死了老公,種種清規戒律三從四德就來了,與人私通偷人要被浸豬籠,改嫁他人謂之不貞蕩婦,隨意接觸男人謂之輕佻,這也是為何“寡婦門前是非多。”

涵義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指死去丈夫獨立生活的女人容易引起旁人對她私生活的特別關注,從而說長道短。
就算和男性正常的交往也容易被人過多關注,這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
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在人們的觀念里,如果她沒有謀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別的男人,這樣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總有這樣那樣的男人愛去寡婦門前探頭探腦,看是否有機會揩油。

引申

有“眾口鑠金,積魂銷骨”“人言可畏”的含義。
亦可表示那些容易引起旁人對與自己不相干但特別關注,從而說長道短的事物。

歷史

歷代的皇帝們一個個老婆成群,世人看著只是艷羨,並不認為不合理。古代男人三妻四妾,還明目張胆四處獵艷,青樓花舫處處有,世人也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唐朝的寡婦公主們三番四次改嫁他人,大臣們就看不順眼了,韓愈在其《外集》十卷中公開指責:“帝女為黎庶垂範,自古然也。今之不淑,與道悖矣。”後世諸多學者提到此事,也無不奉送一個“髒”字。
在古代,封建禮教首先是要求寡婦遵守“從一而終”的婦道,即所謂的“烈女不嫁二夫”,在感情失落中過著孤寂的生活。
烈女不嫁二夫
其次要有意迴避人前身後,免得招來閒言碎語。如果與別的男人有所往來,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會遭到非議或指責,產生所謂的“是非”;她還不能分辯與抗爭,只能飲恨過著煎熬般的艱難日子。
封建的倫理道德,壓在她頭上的神權、夫權、族權,就像一條打不開的精神枷鎖,桎梏著寡婦的思想和感情,永遠不能得到解脫。傳說古代有一個女子,成親不過兩年,丈夫就患風寒死去。成了寡婦後,婆家對她看管很嚴。有一次,家裡的長工不小心把水灑在她的身上,兩人說了幾句話,就被婆婆說成是不守婦道,到處都是關於她的風言風語,連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後來她只好在深夜裡跳井自殺了。
民間寡婦改嫁或者出軌,更如觸了雷區,宋代大儒、理學家程頤痛心疾首地說:“凡人為夫婦時,豈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約?只約終身夫婦也。”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對待寡婦再嫁的問題上,居然表現得極為大方,他說:“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得俸錢,分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劉氏寡居,公奉養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從女兄以歸。教養其子,均於子侄。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懼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歸嫁之。”並指責程頤:“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這是一個奇怪的文化現象。
如今,現實生活中的“寡婦”已今非昔比,完全能抬起頭來走路,更有權利尋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歸宿。即使禮教的餘毒,有時還作祟於人,但畢竟已成為陽光下的冰雪,漸漸地消融在人們公允的願望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