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與節婦亭

在封建社會裡,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一女不嫁二夫,寡婦不再嫁才算貞節。

簡介,三山門,孩子,寡婦性情有變,

簡介

潮汕婦女,也同樣長期受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在辛亥革命以前,寡婦一般都沒有再嫁,守寡終身。

三山門

潮州城及各縣城,大多建有節婦亭,這種節婦亭,是大石頭砌成的石牌坊,高達兩三丈以上,下面為四支大石柱隔成三道石,稱“三山門”。有的是橫在街路上,人行車行要從這三道門通過;有的較小的是建在街路旁邊。牌坊上面正中有橫匾,刻寫著“天褒節孝”之類的大字。牌坊的最上面也是由大石刻成的脊頂,像屋子頂上的脊檐一樣,但厚而狹小。這些牌坊,都是有錢有勢的官僚或兒子科名有成而為其母興建的。有的甚至是皇帝賜建的,作為表彰某一貴婦人貞節的紀念建築。
這種由大石砌成的貞節牌坊,恰似大枷鎖一樣,把婦女的思想緊緊鎖住,把年青寡婦的改嫁躁動情緒緊緊鎮壓,寡婦不再嫁也成為一種風俗,一直遺留至辛亥革命之後。當然也有年青寡婦由於生活沒法度過而改嫁的,有的甚至是帶了兒女改嫁,但在農村中則常受到暗中的貶議。

孩子

把其所帶來的兒子稱為“隨路仔”,或“貼秤仔”(貼秤是買賣肉類的斤兩不夠時,用零碎的肉補上去,這零碎湊足斤兩的肉片俗稱為“貼秤”)。由於潮汕僑屬多,華僑在外面所見婚姻較自由的事多,受歸僑言談的影響,以及有的結婚不久而出洋喪命者,致家鄉寡婦生活沒法過而不得不改嫁。所以,辛亥革命後,寡婦改嫁的禁規也逐漸鬆弛,年青寡婦生活沒法度過時,要改嫁與否也隨其自願了。但一般上是可以改嫁外村,而不在本村。

寡婦性情有變

而生活得過,又是家門較高以及有兒子的青壯寡婦是很少改嫁,沒有兒女者則買孩子來養育作為後嗣。其實這也不是寡婦所願,還是依然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僅有苦不敢言,性格上也有所變化,很多寡婦性格變得孤癖,對他人夫妻相愛易患妒忌,心理多少有些變態,與長期守寡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