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百姓吟

《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此詩運用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寒地之夜,貧苦人民和富貴人家懸殊的生活處境,鮮明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的階級對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詩意境淒涼婉轉,充滿幽憤悲愴之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寒地百姓吟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鐘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願為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
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鬱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無火炙地眠:指貧苦百姓沒有爐火而烘熱地面睡覺。炙地:燒地。窮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無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後乃眠,以得溫暖。
⑵半夜皆立號:意思是窮苦百姓凍得無法睡,只能站著挨凍,苦楚呼號不已。號:叫;哭。
⑶冷箭、棘針: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風。棘:有刺草木的通稱。騷騷:風聲。語本《文選張衡思玄賦》:“寒風淒其永至兮,拂雲岫之騷騷。”注引李善曰:“騷騷,風勁貌。”一本作騷勞,疑非是。
⑷霜吹:從破壁吹進來的冷風。
⑸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貴人家。捶鐘飲:古代富貴人家飲宴時要鳴鐘奏樂。
⑹到曉聞烹炮(páo):意思是說烹燒食物,香氣滿屋,天亮不散。以上兩句與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難耐、痛苦立號的情況恰成強烈對比。
⑺華膏:指富貴人家飾有華彩的燈燭。
⑻仙羅:指羅幔。遭:遍。這裡借飛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慘境況。
⑼到頭:倒頭。此“到”字即“倒”字,見《說文通訓定聲》。
⑽踏地為游遨:意思是說飛蛾在地上被遊樂者踐踏,暗示統治階級對窮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關切。為:被。游遨:指整天吃喝遊樂的富貴者。
⑾君子:指正直的人們。鬱陶(yáo):這裡指悲憤鬱積的意思。為:為此。

白話譯文

窮苦人屋子裡沒有爐火,只在臨睡前用柴火烘熱地面。夜半烘過的地方也冷了,都凍得站起來叫冷。
不知從何處而來的似箭的寒風,帶著呼嘯像棘針一樣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氣襲來,衝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無處可避。
富貴人家夜宴時敲鐘,烹燒食物的香氣到天亮時還氤氳不散。
受凍者願化作撲燈蛾,寧願被燒死也要衝向富貴人家飾有華彩的燈燭。
可惜富貴人家的燈燭也被紗羅所阻擋,千萬次飛越也無法挨近。
飛蛾終於倒頭落地而死,死後還有被跳舞嬉戲的富貴者所踐踏。
那些嬉鬧踐踏飛蛾的人是誰呢?凡是正直的人聽了以後,一定會對此憂心忡忡。

創作背景

此詩題下自注云:“為鄭相其年居河南,畿內百姓,大蒙矜恤。”鄭相,指鄭餘慶,《舊唐書》本傳謂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為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同書《孟郊傳》又雲,李翱薦郊於留守鄭餘慶,闢為賓佐,後餘慶鎮興元,又奏為從事。可見此詩當為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中作於洛陽,時作者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

作品鑑賞

此詩用的是賦體,從頭至尾,娓娓道來中唐時代殘酷的現實。孟郊與鄭餘慶關係非常好,但他並沒有對鄭作正面的歌頌,甚至也沒有在詩中表現“畿內百姓”如何“大蒙矜恤”;他所想到的只是苦寒中的百姓,這一點相當難能可貴。
全篇立意,可用杜甫兩句詩來概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但它描繪得更為具體,展現了一幅貧富懸殊的畫卷。一個寒冷的冬夜,貧苦的百姓們席地而眠。本該像今天北方燒炕似地,先用柴火將地皮烘熱,然後才能躺下。可他們沒有錢買柴火,只得睡在冰冷的凍土上。好容易挨到半夜,凍得實在受不了,於是站起來直叫冷。“半夜皆立號”五字,非常精煉而又準確。特別是那個“皆”字,又代表了無數啼飢號寒的普通百姓。從“冷箭”一句起,詩人的筆觸從地面轉向四壁。冷箭、棘針,形容從破壁中吹進的冷風。“霜吹破四壁”,極言寒風之勁。霜花竟能從破壁中吹進,屋子縫隙之大可想而知。冷風挾著霜花,穿過破壁,象冷箭、棘針一般砭人肌骨,無此生活體驗者絕不能寫出,有此生活體驗而不關心民情者亦不能寫出。孟郊是一寒士,李翱《薦所知於徐州張僕射》曾云:“郊窮餓不能養其親,周天下無所遇。”故能寫出此語。而“苦痛不可逃”一句,則呼喊出受難者的心聲。室內尚如此寒冷,何況冰天雪地的室外,即使逃出去,也是活活凍死。聯繫下文來看,這句也可看作對當時社會的控訴。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苦寒的百姓是永遠翻不了身的。
“高堂”二句寫富貴人家夜宴時鳴鐘奏樂,直至天明,烹調美味佳肴的香氣還久久不散,四處可聞。同前面所描寫的相比:貧者一何苦,富者一何奢!由此看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確是封建社會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在這種對立面前,貧者有兩種選擇,或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或揭竿而起、抗爭命運。此詩作者選擇了後者。詩中寫寒者不勝凍餓之苦,寧願化作撲燈蛾,被燈火活活燒死。這是受冷之極、渴求溫暖的一種心理變態,也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儘管如此,那點燃著蘭膏的華燈卻被層層紗幔遮蔽,使他(或他們)難以接近。儘管“仙羅”遮擋,華燈難近,寒者還不住地在四周轉悠,尋找機會,以求一近“華膏”。“虛繞千萬遭”,雖屬虛指,然卻反映了寒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慘境遇。一個“虛”字,包含了極度惆悵、失意之情。
“到頭”二句,把貧富尖銳對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寒者繞帳轉了不知多少遍,終因凍餓疲憊不堪,倒地而死。寒者一頭栽倒在地,死了也無人過問。不僅如此,那些在羅帳里通宵吃喝的富人,還醉醺醺地走了出來,踏著屍體,恣意遨遊。如此慘狀,慘絕人寰。
在中國文學史上,揭露如此深刻的作品,實在並不多見。這首五古,用的是賦體。它從頭至尾,娓娓道來中唐時代殘酷的現實。人物形象都是通過自身的行動進行刻劃的,且與所處的環境結合得相當緊密。詩中採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如冷箭、棘針之喻寒風,飛蛾之喻寒者;也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如“虛繞千萬遭”,“踏地為游遨”。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強烈對比中展開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揭露貧富的對立,歌頌寒者頑強不屈的意志,鞭撻富人滅絕人性的逸樂生活。直到最後,作者才忍無可忍地出面責問:“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鬱陶!”君子當然是詩人自指,或許也包含鄭某一類有良心的官吏。鬱陶是悲憤積聚之意。這裡的問題提得異常尖銳,游遨者不僅僅是參加夜宴的幾個人,而是整個統治階級,乃至整個封建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