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走蘇東

本書是作者在行走東歐各國時的隨筆,記錄了作者在各地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包羅了作者行走之處的各地風土人情,地理自然景觀描述等等,而這些看似無序的文章無不反映著真實的東歐,為讀者更好地了解東歐提供了機會。

基本介紹

  • 書名:寒冰走蘇東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開本:16
  • 作者:孔寒冰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106703, 720810670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寒冰走蘇東》講述了中東歐地區的高山,大河,城市,鄉村,雕塑,老廟(天主教堂、東正教堂、清真寺),墓地,都有著許多久遠的或不太久遠的故事,講述著那些一言難盡的苦辣酸甜。《寒冰走蘇東》由孔寒冰著,匯集的這些隨筆,是作者在行走過程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留有作者的足跡。它們表面是雜亂無序的,可如實反映的卻是一個真實的中東歐。換句話,中東歐就是這樣子的!透過一個一個具體故事,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中東歐文明的多樣性、大國影響的複雜性和自身發展的曲折性這樣的主題。

作者簡介

孔寒冰,男,1958年生於黑龍江省,199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作有:《克拉拉·蔡特金評傳》、《俄羅斯政治體制》、《科索沃危機自勺歷史根源及其大國背景》、《歷史瞬間——20世紀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響》、《葉爾欽執政時代》、《金橋——外資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歷史、理論和評價》、《世界社會主義論》、《中蘇關係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國際婦女節起源考》、《原蘇東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現狀研究》、《東歐史》等。

圖書目錄

代序(朱曉中)
中東歐的魅力
1. 時空交錯中的伊爾庫斯克城市文化
2. 新聖母公墓中的葉爾欽
3. 列寧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
4. 逝者的永恆與被撕裂
5. 在喀山感受不同文化的並存
6. 戰爭與政治之島——克里米亞
7. 白俄羅斯,人人都可能是“億萬富翁”
8. 東正教堂與中國的寺廟
9. 波羅的海國家之痛
10. 尋找華沙的1944年
11. 在勃蘭特跪下的地方
12. 克拉科夫:古城與公墓
13. 波茲南:傾聽1956年事件的餘音
14. 托倫:名城與名人
15. 令人難不動容的斯雷布雷尼察
16. 匈牙利議會大選側記
17. 塞拉耶佛:巴爾幹的耶路撒冷
18. 凝化在石拱橋身上的故事
19. 波赫戰爭的遺痕
20. “山鷹之國”印象記
21. 阿爾巴尼亞遍地碉堡的背後
22. 阿爾巴尼亞人的“大阿爾巴尼亞”
23. 保加利亞對蘇聯的依附與包容
24. 時代的糾結與日夫科夫的影子
25. 懷念往日輝煌的塞爾維亞
26. 憑弔中國原駐南聯盟大使館
27. 狄托墓的故事
28. 為國名所困的馬其頓
29. 修女特蕾莎
30. 箭十字與紅五星:失衡的“展示”
31. 布達佩斯有一座主題獨特的公園
32. 納吉·伊姆雷之被紀念及其緣由
33. 波希米亞奏鳴曲
34. 布爾諾,諸多戰役留痕
35. 色褪了,但並沒有徹底消失
36. 斯洛伐克人的心結
37. 黑山印象
38. 克羅地亞的城市管理
39. 武科瓦爾之痛
40. 紅色不再的“紅色景點”
41. 拉穆魯斯·布杜拉
42. 根恰公墓里的那座墳
43. 揚·伊利埃斯庫訪談記
44. 糾結在歷史時空里的摩爾多瓦
45. 盧布爾雅那記行
46. 中東歐國家的民眾不怎么了解中國
47. 史達林模式的“活化石”
48. 東歐民族分布的“馬賽克現象”
49. 不宜“淒風苦雨話蘇東”
結語:政治文明視角下中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社會發展
致謝

後記

本書雖然不是學術著作,但成文的難度甚至不比學術著作小,沒有多方面的支持、幫助和關愛是不可能問世的。
感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國際合作部。2008年10月,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辦公會批准我休一年學術假,同時決定通過香港“博誠基金”資助我對原蘇聯東歐地區進行學術訪問,這些為我遊走原蘇東地區和寫成此書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中東歐國家數量多,其中多半沒有加入申根區。因此,到這些國家訪問最麻煩的事之一就是辦理簽證。訪問結束後,我護照上已經貼滿了各國簽證,變得厚厚的了。在這過程中,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的領導,特別是夏紅衛部長和李昀女士,不僅幫助我辦理出國所需手續和開具相關的證明,而且積極與外交部的有關部門以及中國駐外使領館進行溝通,為我聯繫接待單位。
感謝外交部歐洲司和中國駐相關國家的大使館。除了俄羅斯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中東歐多數國家的大學與科研機構與北京大學沒有學術聯繫,歐洲司和駐相關國家的使領館協助我聯繫當地的大學或科研機構,請它們給我發來訪問邀請。不僅如此,我去俄羅斯、烏克蘭等國訪問的邀請本身就是中國駐這兩國使館簽發的。在訪問過程中,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劉增文先生,駐黑山大使智昭林先生,駐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總領館教育參贊鄭明秋女士,駐匈牙利使館政務參贊梁才德先生,駐阿爾巴尼亞使館參贊姜春燕女士,駐俄羅斯使館教育處官員劉杉杉先生,駐白俄羅斯使館教育處官員梅漢成先生,駐保加利亞使館教育處官員曾憲洪先生,駐塞爾維亞使館教育參贊陳玉東先生,駐羅馬尼亞使館教育官員卞正東先生以及其他一些使館工作人員,或者熱情招待我,或者為我訪問提供方便,或者陪同我訪問,或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他們及其家人的關心和幫助,是我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對蘇東國家訪問的重要條件之一。
感謝相關國家駐華大使館和外國朋友。在申請簽證和實地訪問期間,我得到了許多外國友人的熱情幫助,有的多次給我發出訪問邀請,有的為我辦理簽證提供便利,有的幫我安排訪問事宜,還有的陪我進行重要的訪問。在這些方面,我要特別感謝下列人士:克羅地亞駐華大使司馬安(Mr. Ante Simonic)先生,黑山駐華大使莉爾雅娜·托什科維奇(Ms. Ljiljana Toskovic)女士,羅馬前駐華大使、著名的漢學家羅明(Mr. Ramulus Ioan Budura)先生及其夫人、北京大學校友、著名漢學家薩安娜(Ms. Anna Eva Budura)女士,北京大學校友、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羅明夫婦的女婿魏列(Mr. vlorel Isticioaia Budura)先生,羅馬尼亞前總統揚·伊利埃斯庫(Mr. IoanIonIliesctJ)先生,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德(Mr. Richard Trappl)先生,匈牙利考文紐斯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貝山(Mr. Sandor P. Szabo)先生,匈牙利國際問題研究所馬圖拉(Pr. Tamas Matura)博士,波蘭埃德瑪薩雷克出版公司董事長亞當·埃德瑪薩雷克(Dr.Adarn Marszalek)博士和駐北京辦事處主任菲力普(Mr. Kubicz-andryszak Filip)先生,阿爾巴尼前教育部長馬喬·拉科洛里(Mr. Maqo Laklori)先生,馬其頓巴爾幹研究所所長潘涅夫(Mr. JovanDonev)先生,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迪米奇(Prof. LjubodragDimic)教授,摩爾多瓦馬卡列維奇(Mr.-Valetiu Macarevici)先生一家,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尤拉克(Mr. Kresimir Jumk)先生。
感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領導、師長和同事。得知我要遊走原蘇東地區,前副院長袁明教授在郵件中鼓勵我說:“這真是一次壯行啊。我覺得你是在真正的挑戰自我,將來必有成就。我剛剛看到《自由世界》第68頁上有這樣一句話:‘歐洲有一個例外,就是‘瘋狂的東部,包括巴爾幹半島與今天的東歐(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這個‘瘋狂的東部’,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為什麼會‘例外’?這個‘東方問題’似乎永遠在困擾著人們。希望你能給我們帶回一些讓人信服的答案。”院長王緝思教授對我的原蘇東之行十分關心,細微之處令我難以忘懷。中秋節前,我在郵件中說:“真想中國的月餅啊!”他告訴我:“我將最好的月餅放在冰櫃里給你留著。”我戲言道:“在國內,我是奧迪,到東歐成了奧拓了。”他告訴我:“你回來後,我請你吃‘好吃的’。”在我遊走東歐最疲憊的時候,緝思院長不惜勞累從冰島飛到布達佩斯,隨後又到布加勒斯特,陪我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訪問了一周多。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原本也是東歐問題知名專家,多次對我在東歐國家的學術訪問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學院的其他黨政領導,如李寒梅、賈慶國、關貴梅、范大明等也都給予我最大的關心和支持。
張漢清和趙寶煦兩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始終關注著我在原蘇東地區的遊走,2011年年中和2012年年初,他們都在90高齡前夕駕鶴西歸。在本書出版之際,我特別懷念他們。漢清教授是我的導師,我在紀念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先生桃李滿天下。我雖然算不上優等的桃李,但是在他身邊學習、工作時間最長的學生之一,從1989年考入北京大學作他的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到如今整整22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先生對我是師像父又如友,授業之恩、知遇之恩和關懷之恩我永遠銘記……如果有來世的話,我還願意作他的博士研究生,在他的指導下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寶煦教授在我眼中是一座高山,可每每都是他主動給我打電話或發郵件。2011年3月,趙先生在郵件中寫道:“你到哪兒去了?一切都好嗎?前些時我發了一本新出版的書給你,不知你看到沒有?”看到先生的來信,我羞愧萬分,趕緊從巴爾幹向先生匯報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先生很快又發來郵件:“凡君:謝謝你的遠方來信!非常贊成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人非常在乎眼前的小得小失、小名小利,而並不考慮明天。因此‘小人常戚戚’,整天愁苦、不平,同時也就自己親手撕碎了原可能是很燦爛的明天;有人相反,根本不在乎身邊的名利得失,而‘君子坦蕩蕩’,無憂無慮,也就有心有力為自己的明天設計藍圖。你是屬於第二種人。雖然說人生成敗還有個機遇問題,但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條件隨時應戰的人的。你說是嗎?”一位近九十歲的老人,在電腦上寫了這些多的話,是留給我的多么寶貴的財富啊!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我時時刻刻感受到同事們的關愛。其中,我想特別提及的是,許振洲教授每當我困惑的時候總能夠指點迷津,郭潔老師在我出訪期間替我分擔了不少教學和元培學院導師的工作。此外,我也很懷念英年早逝的李保平教授。兩年前,我們倆腳前腳後休學術假,他去了非洲,先後遊歷了二十二個國家的許多地方。我去了原蘇聯東歐地區,先後走了二十四個國家一百多個大城小鎮。我一個人背著簡易行囊遊走的時候,也感到十分孤獨,生理上的疲憊和心理上的疲憊常常讓我萌生放棄的念頭,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後來,我才知道,與保平比起來,我真的很幸運。
感謝我的朋友、學生和家人。他們在我隻身遊走的一年多的時間裡,關心、幫助和牽掛著我,這些也是我能把遊走堅持下的重要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朱曉中和高歌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的郝宇青教授,上海師範大學的倪稼民教授,山東大學的王建民教授,山西忻州師範學院的王志連教授,中共中央編譯局的季正矩所長、許寶支主編,中央黨校的胡振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的蒲國良教授等等朋友,多年來都以不同方式關心和幫助我,在我遊走東歐期間更是時時鼓勵我。我的學生也給予了我不同形式的幫助。齊惠卿是本書出版基金的出資人,任全幫我安排了在烏克蘭的訪問行程,甄旺達、白雲斌和姜刑幫我聯繫對一些國家的訪問和簽證事宜,陳永利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提供了巨大幫助,項佐濤和徐剛則多次不辭辛苦代我辦理簽證。家人更是我的堅強後盾。為了排除我的孤獨和寂寞,妻子孫麗無論工作有多么忙,每天都要定時給我發簡訊,手機的幾個常用鍵都按壞了。兒子孔源幾乎每天都叮囑我吃好、睡好和注意安全。
感謝《世界知識》雜誌社的徐波主編,李巨川女士和葛軍女士,他們慷慨地在雜誌上辟出“寒冰走蘇東”專欄,而我的文字一占就是兩年。不僅如此,他們對文章的選題和文字表達都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建議。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齊書深先生、畢勝先生和馬瑞瑞女士,沒有他們的熱情關照和辛苦付出,本書也難以問世。感謝朱曉中教授為本書作序,作為中國知名的研究中東歐問題的專家,他的文字高屋建瓴,語言優美,寓意深刻,對認識中東歐的意義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要感謝的人還有許多許多,這裡無法一一提及。應當說,我堅持走了下來,預計要做的事都做了,而且還算比較圓滿。我可以說沒有辜負大家對我的期待,沒有讓大家失望。作為回報,這本書就獻給上述這些以不同方式關心和幫助過我的人,獻給長期關注我的讀者。
孔寒冰
2012年2月於北京大學燕北園

序言

代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朱曉中
寒冰兄與我相熟,多年來一直浸淫於中東歐教學與研究,是國內該領域中的一位“奇人”。說奇大概反映在三個方面:其一,他勤于思考,且筆耕不輟。近年來他撰寫和主編的有關中東歐和俄羅斯的作品不斷問世,有的已列為高校相關教學領域的必讀書。其二,他獨闢蹊徑,率先在高校成立了中東歐研究中心,雖獨自支撐,但有企業界朋友相助,研究活動搞得風生水起。其三,他是業內少見的學術背包客,在教書育人之餘,耗時一年多,隻身遊歷獨立國協和中東歐諸國,與此同時在《世界知識》開闢專欄,將“寒冰走蘇東”的所見所聞呈於國人面前。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又獨具慧眼,將寒冰兄已刊發的四十多篇遊記結集出版,以饗讀者。
迄今為止,社會科學的研究大凡為二種,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實證研究)。遊記可歸於後者,而學人所撰遊記更是難能可貴。它沒有理論研究的正襟危坐,亦與風騷墨客的情景抒懷和風華物貌的恣意流淌不同。學人所撰遊記則試圖對國家和社會的浮世繪進行理性掃描,可謂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西方,遊記一直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輔助資料。例如,15世紀義大利文主義作家和外交家卡利馬科(Filippo Buonaccorsi Caimaco),16世紀70年代德國神父薩羅門·施韋格爾(Salomon Shweigger),18世紀晚期劍橋大學畢業的英國旅行家約翰·莫里特(John Morritt)等人的在希臘和巴爾幹地區的旅行紀實,都是今天人們了解有關巴爾幹“起源”的早期珍貴文獻。
在國內,這類“珍貴文獻”寡然。不知自何時起,除冠之以“研究”字樣的“著作”之外,其他作品一概被貶為“非學術”,哪怕它是出自學人之手。由於包括遊記在內的紀實類作品難成“學術大雅”,以自由體記述個人親歷的鮮活遊記類作品自然寫手寥寥。雖偶有這類作品問世,但是,它們大多並非“中國製造”。
如今,《寒冰走蘇東》問世。如果不是寡聞,這或許是國內第一本記述遊走如此多國家的親歷記,意義應屬非凡。該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構建和場景,沒有新八股的腐文句式,也沒用居高臨下的指點江山。它是一個普通人對周遭世界的平視,對環繞其身一切有興趣的人文景物的尊重。這部書稱不上力透紙背,但字裡行間不時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芒。本書的出版定會為中國的中東歐研究添磚加瓦,更希望通過它能夠吸引更多才俊對這一地區發生興趣,並投身對它的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東歐國家回國歐洲,原本具有特定含義和對象的東歐研究經歷了從東歐到中東歐,再到“歐洲化”的進化過程。但不知何故,這一過程並非在保持(中)東歐研究本體的同時增加研究相關性(歐洲)而得以持續,相反它呈現為一個濺落和消弭的過程。中東歐研究被歐洲一體化的狂潮所吞噬,同時,歐洲一體化的研究又未能給中東歐研究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結果,在中國存在了近60年的(中)東歐研究正走向消亡。
實際上,在歐洲一體化背景下,中東歐的研究理應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擁有相同的邏輯,即需要擴大與深化,二者應相輔相成。在新形勢下,中東歐研究不應不識時務,對大浪滔天的歐洲一體化漠然視之,潔身自好,一如既往地鼓吹中東歐研究的本體論。同時,中東歐研究亦不應被歐洲一體化大潮淹沒,它至少應該是歐洲一體化恣意汪洋中的一片綠洲。因此,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中東歐研究應該與時俱進,置身於“歐洲”(歐盟)背景之中,在充分考慮到歐洲一體化新環境及其對中東歐國家的影響的同時,深化對中東歐研究本體(特性、對象)的研究,唯此,才能對問題的一般性及特殊性有一個均衡的理解與把握,而不過分強調事物的任何一方。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歐洲一體化有較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對處於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中東歐的特性有更清晰的透視。
6年前,筆者曾經發表過這樣的文字:雖然部分中東歐國家已加入歐盟,但稱其已是完全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則大謬不然。在一段時間內,這些國家的過渡型社會的諸多特徵將“如影隨形”。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帶有中世紀以來就不曾泯滅,並藉此區別於歐洲其他地區(國家)的若干特性。知曉這些特性,有助於人們準確地認知這一地區,並坦然面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多樣性,甚至是不瑟之弦。但是,中東歐的這些特性並非“歐洲”的共性。反過來,對歐洲共性問題的討論,在很多情形下又不能涵蓋中東歐國家的特性。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般的歐洲研究尚不能取代中東歐研究,後者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當然,中東歐問題的研究者也應意識到,隨著中東歐國家回歸歐洲,前者的很多問題必須同歐洲一體化進程聯繫起來考察。否則,一些問題的觀察很可能因背離歐洲發展的主流而誤入歧途。從這個意義上說,中東歐問題又與一般的歐洲問題有越來越多的共性。由此看來,當下的中東歐研究確如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6年後的今天,這些判斷似尚未過時。
不僅如此,對中國而言,中東歐還具有另外三方面的意義。第一,政局劇變和20多年的轉型經驗(教訓)對中國具有鏡鑒意義。第二,在日益複雜的中歐關係框架中,如何在與中東歐國家保持和發展高水平的雙邊關係的同時,使後者在改善和發展中歐關係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是中國外交政策制定者必須思考的課題。第三,中國當下面臨極其複雜的國際形勢和險峻的外部挑戰。國人應有新的世界觀,重新思考我國外交中的所謂“抓大放小”得失,釋放非線性思維,在平衡大國關係時,高度關注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內中小國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畢竟世界是由200多個國家和實體組成的。在宣示和平崛起的同時,我們韜光養晦,但亦應有所作為。如今,我們雖已不能奢望“朋友遍天下”的光榮歲月,但也絕不能自我營造“非敵非友”,甚至“高處不勝寒”的艱難時世。
有鑒於此,繼續並深化中東歐研究,該是應有之義。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那種藉中東歐國家回歸歐洲就判定中東歐研究即告“終結”的觀點,如果不是錯誤,至少也是片面的。毫無疑問,中東歐研究之於國家是有益的,雖然它已不是顯學。
最後,感謝寒冰兄的親歷與貢獻,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12年2月於北京海淀區萬柳寓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