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兩寺村

寒兩寺村

寒兩寺村位於費縣城北鐘羅山後,距縣城5公里。分為本村和北山兩個自然村,其中半數為王姓,是費縣望族“宅後王氏”後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兩寺村
  • 外文名:Cold two temple village
  • 地點費縣城北鐘羅山後
  • 時間:唐代
由來,歷史,地理,人物,

由來

寒兩寺村因寺得名,傳說唐代已有廟宇,明代已漸成村落。因其居鐘羅山北,山清水秀、樹高林密、幽靜宜人,冬無酷冷,夏不蒸人,故為寒涼寺,後演變成寒兩寺、寒良寺、含糧寺等。此廟在明朝時規模很大,有三進殿堂,寺內僧人達800餘人,香火鼎盛,是文人墨客聚會之處。明朝御史王雅量幼時曾在此讀書。

歷史

清代《費縣誌》記載,明代本縣人朱紳有詠寒兩寺詩“瘦石誰裁九節蒲,隔林幽鳥一聲呼。老僧石枕藤床上,夢到羲皇未有初。”詩句描述寺內瘦石具備瘦透等特點。現寒兩寺遺址周圍仍散落有許多奇石。

地理

寒兩寺周圍有鵝子山、小後山、炮樓山、鐘羅山、蠍子山等大小山頭11個,中為盆地。寒兩寺座落在盆地中央小後山前麓龜頭崖北。村中間有自西而東的小路,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必由之路。
當地民謠盛傳“龜頭崖萬丈高,鐵底銅幫的鳳凰橋”。寒兩寺依廟成村後,人煙漸多,但從未有人自高聳的龜頭崖落下摔傷過。民間有鐘羅山金鐘、銀鐘、鐵鐘、銅鐘的故事和“關老爺磨刀泉”的傳說,使寒兩寺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寒兩寺村民風淳厚、樸實,文化氛圍濃厚。改革開放以來,900人的小山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有近百人。山東省民間故事講述家尹寶蘭和她的故事傳承人就居住在這裡。

人物

尹寶蘭,生於1895年,自幼從其父親口中繼承了大量民間故事,加上後來自己的創造,能講民間故事400篇,說唱民間歌謠200首,民間謎語400則。她的故事比較全面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歷史面貌,體現了民間故事的“活化石”特徵。保存了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思想意識,是非、忠奸、愛憎分明。語言精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自1985年始,尹寶蘭的故事在《民間文學》《中國婦女報》《民俗研究》《民眾文化》《新聊齋》《民間故事選刊》《藝術論壇》《故事家》《故事報》《作家報》《貴州民族報》《中國精怪故事》《四老人故事集》《龍的傳說》《禿尾巴老李的傳說》《中國民間故事精選》《費縣民間文學集成》等報刊書籍刊載200多篇。
1987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分會召開包括尹寶蘭在內的四老人故事研究會,尹寶蘭被命名為山東省民間故事講述家。
尹寶蘭故事的第二代傳人吳開蘭,出生於1924年。幾十年來,吳開蘭從尹寶蘭那裡學到了幾百個故事,還有歌謠、諺語、謎語等。她傳承了尹寶蘭講述的大部分民間故事,並有所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