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岔人

密岔人

密岔人為彝族的一個支系,密岔人自稱“密期”或“密期頗”、“密期召”等,可翻譯為“彝族人”、“彝族家”。漢稱“密岔”。自稱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武定縣、祿勸縣、昆明、祿豐縣、彌勒縣、新平縣、元江縣羊岔街鄉等。就楚雄彝族自治州而言,則主要分布於武定縣的插甸、高橋、九廠、近城鎮和祿豐縣羅次大豬街等地,主要生活在山區和壩區,操彝語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岔人
  • 屬性:種族
  • 釋義:彝族的一個支系
  • 主要分布地:雲南省武定縣、祿勸縣等
歷史,密岔人婚俗淺談,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密期人節日簡介,

歷史

密岔人
密期(摩察)—— 在書面記錄名稱或又寫作“密且”、“密切”、“木察“、“麥岔”、“密叉”、“密岔”,皆“摩察”之對音,向達《蠻書校注》說:“摩察乃蒙舍之異譯,又作‘木察’、‘麥岔’、‘密叉’“;《彝族支系源流淺議》說:“‘密叉’、‘木察’、‘麥叉’均為‘密岔’,都是出自‘蒙舍’的方言異寫同音,系指“蒙舍川的人”。據查“密期人“(密岔人)祖籍大理、蒙化(今巍山》,與現大理州之巍山、彌渡、南澗、漾濞的“迷撒”、“蒙舍”、“摩察”、“蒙化”有歷史淵源關係。公元737年,蒙舍詔在唐朝幫助下統一了洱海地區。唐永泰元年(765),鳳伽異統兵至昆川(今昆明),築拓東城,以南詔副王地位坐鎮滇東。此後,南詔對被征服地區大量遷徙人口。密期在這段時間先後自巍山、大理一帶遷出至現在生活的這些地區。

密岔人婚俗淺談

密岔人在解放前行父母包辦婚姻,經媒妁之言,訂婚嫁娶。富有者可納妾數室。青年男女婚前皆可對調、唱曲、傾情跌腳娛樂,但婚後,不允許有婚外私情。女子結婚年齡選在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一歲,男子十七、十九歲不結婚。解放後,按我國婚姻法、行一夫一妻制,包辦婚姻逐步向自由戀愛轉變,婦女地位大為提高。傳統的吃火塘酒、小酒、糖酒、結婚禮俗基本上被傳承下來。
密岔人
塘酒:男女相中,徵得父母同意,了解對方家庭等狀況後,男子請媒婆由父或兄陪同,攜兩斤酒、糖果等,到女家提親,置糖酒於桌,待對方自供桌取酒倒與大家飲,即為允親。通過媒人撮合,雙方議定吃小酒時間。
吃小酒:媒人率男方數人,帶禮品至女家。女家請來至親,共同商議禮聘之事及吃大酒時間和相關事項。主家辦席款待。
吃大酒:也稱吃糖酒,媒人領男方家十數人,殺豬背肉,背糖果、茶點、米、小菜、油鹽、醬醋等前往女方家辦酒席,款待所有賓客。所辦費用全由男方承擔,女家只提供炊具、柴禾等。開席前,女方眾親友聚於堂屋內品茶、喝酒、吃糖果。席間雙方代表商議辦婚禮的事項,確定大致婚期,眾親鄰參與商議並見證訂婚議程。男方殷勤敬酒、傳煙。民間認為吃大酒具有極強的民俗約束力,吃大酒後婚姻關係即生效,不容反悔,若有變故,責任方將受公共道德的譴責,並賠償對方一切損失。訂婚後,男女雙方不能移情別戀。男子主動到女方家幹活,密切交往,發展戀情。
密岔人
婚禮籌備:一月以前,雙方持貼攜酒請至親,通知村鄰與好友。請定廚子、煮飯者、燒水師、總管、笛子匠。男家選定討親人,其中有伙郎、討親婆、押禮各1人,搬陪嫁者十數人,接親隊總人數須雙數。女家選定送親者和姑娘伴,備辦陪嫁品。婚禮前三天,總管、本家及好友,就來籌備。男女家均安排收禮、待客、烹飪場所,借炊飲具、被蓋,採買菜蔬、果品、煙、酒、茶等,殺豬宰雞,整理迎親禮物或陪嫁品。
婚禮:男女方正婚日相差一天,女家提前一天操辦。雙方都在舉辦婚禮的當日早各栽松蓬,搭青棚、布喜堂,大門外過道兩側、門樓屋面、圍牆上、房檐口插掛青岡栗樹枝。女方自屋院往外插掛,男方相反。院中栽丈余高樹形較好的青松,作為松蓬,代表天地樹(密期語“母咪旨”),喜神樹,象徵萬年常青,告知天地家有喜事,請其護佑。根端插鐵犁頭,內裝柴炭,旁邊插香燒紙。松蓬第一台枝下扎松毛一把,松枝上掛香樹枝葉,意為驅邪避禍。另掛吹鼓的豬膀胱,愈大愈顯富貴。大門及各屋門張貼喜對,換貼家堂,插香擺供。女方正婚日下午備喜宴,笛子匠吹笛,迎接親朋好友,接收所送禮物、陪嫁品。男家由媒人帶領幾個執事者押禮,背六十六公斤肉、四十六公斤酒及一些小菜交給女方家辦理婚事。開飯時,由至親,遠親先吃。夜晚,跌腳、唱調、娛樂至子夜。次日早,女方將所有陪嫁品排放於檐坎上,向來賓展示,並等待對方自行搬走。陪嫁品有火盆(內裝用紅線扎攏的兩根柴炭、兩雙筷子、兩盒火柴)、箱、櫃、妝檯、被子、衣物及各種生活用品。新娘在姑娘伴的陪護下梳妝打扮。女青年備水、瓢、桶,等候接親者,準備“潑喜水”。男方在正婚日清早即有執事人各司其職,操辦喜宴,備辦接親禮品。用紅線包紮雙數的煙、酒、紅糖、茶、鹽、餅乾、紅燭、香等若干份,一塊連娘肉,一袋搭腳米,一對碗筷,一把松毛。早席畢,稍事休息,接親隊由笛手奏樂引導,前往討親。老婦布置洞房,輔床疊被,喜被四角裝花生、麻子、紅棗、錢幣等。專人專事接物掛禮。村鄰手持提籮,內裝五至十公斤米,拎小菜,陸續至禮房掛禮交物。遠親多以禮金掛帳。舅舅、本家、姑媽、姨媽等至親則送重禮,來時,請笛手吹奏,進門時鞭炮齊鳴。接待人等專事倒茶水、糖水、敬煙、敬酒,有客來便殷勤引座,款待煙茶、糖果等。接親隊在笛手吹奏引導下前往迎親。途中撒松毛、擺飯食、插香燒紙、倒酒獻祭路道、山神、野鬼,之後集餐。到女家村外,媒人及執事者在此迎候。對方女青年們早已在房前屋後,牆角道旁,畜圈頂上擺開陣勢,一旦接親隊到門前,便從四周蜂擁而出,向接親隊猛烈潑水,接親者須沖開全方位水幕,直奔大門。女家在大門口敬攔門酒,各自喝完後,由主家笛手引導,接親者笛手相隨,繞松蓬三圈後,請入堂屋,置禮品於供桌。雙方吹手競相獻藝。片刻,接親吹手吹奏樂曲引導媒人及執事,端托盤,內裝酒、煙、糖,依次向總管、廚子、煮飯者,燒水師送禮致謝。禮畢,開宴待客,眾客席散,接親隊方能於堂屋中擺席,席間壓飯、壓酒。
發親接親:發親前,接親人須盡數將陪嫁品搬至車上,整裝待發。發親吉時臨近,男方吹手奏催親調,女家在供桌前設搭腳米,(男方家帶去的於女家放置,女家換給的則帶回男家),約聚眾親至堂屋。吉時到,接親婆將男家帶來的喜衣(為本民族盛裝)披掛到新娘身上,頭蓋兩塊頭巾,身前身後掛驅邪鏡。新娘的兄弟將其背入堂屋,跪於搭腳米上先拜家堂,再依次向父母長輩、各親戚哭跪,磕頭謝恩,辭別眾親。兄弟將其反背,至堂屋門口,女家管事和媒人分立門兩側,各持連娘肉一端,撕開肉後,由男家老表順背新娘,在堂屋門口餵紅米飯,以示日子紅火。女青年向媒人摸花臉,意為打記號。笛手奏迎親調引道,老表隨之將新娘背出至大門口,女家再行攔門酒禮。禮畢,將新娘背到車上,中途不得換人,落地。送親者隨之同出(過去有接親者去多少人,送親方來多少桌之俗),女方笛手在最後,奏樂送出。迎親隊伴著一路笛聲,至早停頓處,如前法行祭。凡路遇村寨、橋樑、河流、均須燃鞭炮消災。到男方家村外,全部人員整頓行頭。主家總管、執事等攜茶、酒、煙等先敬舅老公,給下馬錢。接親的青年和主家執事搬陪嫁品,堆放於主家檐坎下。在吹手引導下,舅老公把新娘從車上反背下,交給男方背親者正背,眾人簇擁而行。男家請一老翁端內裝五穀的碗,老婦一手持土罐,內裝灰,一手持雞蛋,立於門外道中。主家樓上擺席,新郎父母及眾兄弟姐妹就餐,避開新娘入屋及拜堂。新郎背至大門外時,老翁念祭詞,撒五穀,退車馬,老婦把鮮蛋交給新娘,往其後摔碎灰罐,新娘反手摔蛋。放鞭炮、敬斗攔門酒,將新娘背到屋檐下,主家請一婦人抱一兒童餵新娘彩飯,後背至堂屋。司儀在側主持,新人並排站於桌前,行拜天地、祖先、夫妻交拜之禮。隨後,新夫婦被送至洞房門口,雙方爭相入內,意為先進者可當家。送親者圍坐桌旁享受茶點招待,男方長輩及總管前與敘話。吹手奏樂,引導送新代表入堂屋就坐。兒童們吵嚷拉扯著,向新娘討糖。
密岔人
男方吹手吹奏一番後擺席,第一輪喜宴由送親客先用,女青年殷勤壓飯,男青年頻頻敬酒。新娘在洞房內食用自帶的食品。入夜,雙方吹手自堂屋中合樂而出,至院內繞松蓬吹奏。所有賓客轉圈踏歌起舞,跌腳娛樂 到深夜,新娘被姑娘伴邀請,一併參與跌腳,對調者唱對至凌晨方散,半夜吃一頓宵夜。
次日開席前,男方吹手吹奏引道,執事帶領,端著托盤,內盛酒飯,香紙,新人相隨。至村外路邊,擺設宴席與香案。夫妻並跪,向香案磕頭,眾人聚餐,余物倒棄,返回。此為回半門儀式,若女方家近須回全門,則如前儀到女方家堂行禮。男子父母約聚至親到堂屋中就坐,新郎端托盤,內裝酒碗。新娘向至親敬贈繡花鞋認親,新郎向從至親敬酒。對方端起盤中酒飲盡,放回碗,並向盤中放禮錢,數目不等。如此自長及幼,分發給舅舅、本家長輩、姨媽、姑媽等至親、計十數人。女方吹手奏樂引導著送親代表如前法謝廚。禮畢開宴,送親客最後一輪開席。宴罷,主家撤席散親,把桌凳並列擺放,首桌放一米斗,米上插秤,上披新娘喜衣,其餘桌上置酒水、糖果。主家代表、總管等尾隨吹手,邀請送親客人入座敘話,暢談婚姻好合、親戚互往、誠意留客等事。禮畢,主家向女方代表贈紅紙包的雙份禮品,在大門口擺留客酒,女方吹手引道,客人喝罷酒而辭別。
送回親:送親客回到女方家,女方家再辦隆重酒席。席罷,夜間跌腳娛樂,通宵達旦。如行半門禮,婚後七天,舅老公帶酒、煙、糖等禮,到新郎家大門口,放鞭炮,主家迎入殺雞相待。其離去時,新婚夫婦備禮相隨,至女家小住數日,夫妻返回開始新生活。
婚後,過春節時,夫妻背肉、酒、到女方父母及至親家拜年。至親連拜三年,第三年,至親家打發一隻羊,或給錢。父母則年年必拜。

崇拜

自然崇拜

原始宗教是人類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受自然界沉重的壓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崇拜大自然是原始時代的一種極其普遍現象,是原始人群最初的宗教
形式之一,密且人的自然崇拜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祭山神密期語稱“白興諾”。他們認為自然界中神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有田公地母,日、月、風、雷神,山、石、水、火神等。而在眾多神中,特別崇拜山神土地,因為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生產、生活以及萬物生長的極端重要的條件,所以土地是被原始人群人格化和神化極其自然的事情,幻想著山神土地爺主宰著一切。密且人認為莊稼收成的好壞,打獵收穫的多少,人畜的安危興衰,均與山神有關,對山神土地十分敬重,每個村都有山神樹和山神廟,要定期和不定期祭祀。定期的祭祀在每年臘月三十晚上,每戶都要先到山神廟殺雞祭祀,然後才返家祭天地、祖宗。不定期的是:若誰家有人久病不愈,或家畜家禽得瘟疫,醫治無效,巫師送鬼也不靈,就去山神廟許願還願,若村中發生人畜病情多起,則全村湊錢買豬羊去祭。所以,不定期的祭祀之多,一年難以數計。
(二)祭白龍密且語為“咪諾底”,直譯為祭田龍。密且人主要靠種植水田、早地作物為生,收成的多少,主要取決於當年是否風調雨順。他們認為萬物有靈,田公地母,龍公龍母即是主宰雨水、冰雹的神靈,每年春播開始的四、五月份,各村都要祭龍。以羅免鄉麻地上村為例,祭祀地點離村約300米的山坡上,以一株杉羅樹作龍樹,祭祀時間在每年的五月初四。祭時,在龍樹下用30公分長,5公分寬的木片共九根塔三道門,謂之“龍宮”,六根門柱每根均用紅顏色畫一個人像,謂之“守門將軍”.龍宮後面擂金竹一根,長一公尺許,竹尖立木雕金雀一隻,密且語稱“峨洛鰓阿”,右邊也插金竹一根,頂端用麻繩系木片一塊,約10公分寬,15公分長,密且語稱“阿墨休排”,直譯為“風神牌”。龍官前撒青松毛作祭壇,插三岔松枝一根,香三柱,米三碗,鹽三陀,酒、茶各一杯,活羊一隻。主祭人跪在龍宮前,先搖動風神牌,發出“嗡嗡”的響聲,然後禱告。禱告後再卜卦,卦用直徑兩公分粗,十公分長的一節松枝破成兩半即成。打卦時,將兩半松枝同時往地上擲,兩半都仰或撲著為順卦,仰為陰卦,撲為陽卦,一半仰一半撲為反卦。反覆抓起往下擲,到擲出順卦即燒紙錢、奠酒、殺羊,將羊角拴在龍樹上。然後以熟食再祭一次,祭品、儀式及禱告詞同前。祭畢,羊肉按戶平分。
(三)祭蕎地密且語稱“果迷峨索波底”。,’:果迷”為蕎地,“峨索波”為天地爺,“底”為祭,即“祭祀蕎王天地爺”,在每年六月初六日祭。是日,各戶在自家蕎地頭鏟一坪場,撒青松毛作祭壇,上插三岔松枝一根,.青苗枝(密且語“利帕戛剎”)三枝,點上三柱香,供上三碗米,一杯酒,一隻活雞(需將頭腳洗淨),戶主用密且語禱告。禱告、燒紙錢、奠酒畢,打卦。擲出順卦即殺雞,將雞毛蘸血沾在松枝上,然後將煮熟的全雞熟飯再祭一次,雞翅膀上插一雙筷子。其他祭品、儀式及禱告詞同上,祭畢,將祭品在地里吃盡,不能帶回家。
(四)每年6月24日祭。是日中午12時許,各戶到自己田頭坪場,撒青松毛作祭壇,祭品、儀式、禱告詞均與六月六日祭蕎地同。祭畢,到每丘田頭插一枝青松枝。晚上,各戶家長將已備好的松柴火把點燃,肩上背著裝有松香末的掛包,左手持火把,右手抓松香,從樓上到樓下,從正堂到內屋,從廚房到牛羊廄,邊走邊念咒語,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說一句,撒一把。就這樣用火把加松香將屋裡屋外、房屋四角都燎遍,以示將鬼魔、病蟲害驅除乾淨。然後丟掉短火把,點燃長火把,到田壩中繞行,每丘田埂都要轉到,以示驅除病蟲害,確保莊稼豐收。
6月24日的火把節,是驅趕鬼魔邪惡,火燒病蟲災害,祈求水稻豐產的農業祭祀活動。祭稻田密期語為“期迷峨索波底”直譯為“祭祀水田天地老爺”,
(五)栽松樹密期人也有春節栽松樹的習俗。除夕日臨晨,家家戶戶在天井栽松樹密期語“母咪旨”,並在松樹上捆一把松毛,為每日早晚插三柱香備用。選砍松樹均很講究,松枝要茂,要有三一五台,每台發岔4一5枝;砍時要一人砍,兩人扶,不能倒地,人不能跨,使其一枝不斷,一個松球也不落,並用腐質土拌水和泥包根部,栽後早晚澆水,使松葉長青.。這株松樹象徵一家人丁興旺,清潔平安。
(六)封工具除夕晚餐後,用紅符將鋤頭、砍刀、犁、耙、雄、磨、囤、倉、櫃、箱、稱、斗都封了,密期人認為,萬物有靈,各種工具一年到頭確也辛苦,為人作出了貢獻,今天封了,讓其與人一樣休息過年,養精蓄銳,明年初五開封,讓某繼續各司其職,為人服務。

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動植物是圖騰崇拜的對象,其崇拜的觀念則又具有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的內容。圖騰被當作氏族或部落的標記和名稱。密且人至今還保留圖騰崇拜的遺俗,.某主要表現及特點如一下。
每一姓都認定一株樹作為本家族的族樹;一個家族分支,族樹也分支。族樹為該家族的象徵及保護神他們認為族樹的粗壯成長,象徵著本族的人丁興旺,反之就象徵本族的衰亡。因此,各族都選擇當地樹種中樹幹粗壯,枝葉茂盛,四季長青的青鋼栗、大黃栗、杉羅樹、白牛筋樹、大青樹等作族樹。若原樹衰老或有病蟲害,必須另選新樹補上。密期人的家族如人不能沒有父母那樣,不能沒有族樹,族樹就成了該家族的象徵及保護神。
對本族族樹的禁忌,人們象維護家族利益那樣保護族樹,如嚴禁砍伐,嚴禁攀爬,用石頭圍砌樹根,用樹枝、刺條、籬笆等圍扎,防止豬牛等家畜傷害樹根樹幹。族人違犯以上禁忌,需殺雞祭祀,祈求寬恕。若外族人違犯,示為對族人的歧視和傷害,歷史上因處理不當,曾引起過家族之間的封紛乃至械鬥。基於“族樹的興衰象徵家族的興衰”的觀念家族之間的報復與復仇,也先拿族樹開刀。同一族樹的人嚴禁通婚他們認為同一株族樹者,不僅是同姓同宗,而且算同胞兄妹,嚴禁通婚,至今仍在遵守。歷史上,圖騰也是氏族外婚制的標記,它對禁止血緣婚、實行氏族外婚制起了保證作用。
祭族樹是全族最大的盛會密且人的祭族樹是一年一祭,祭祀時間一般在陰曆六月二十四日或八月十五。由族內按戶輪流作會頭,一年一戶,會頭需準備羊一隻或豬肉24斤,酒兩斤,香一把,黃錢紙一刀,或是按戶湊錢糧。凡族內新添一子女,祭族樹時交酒一斤。祭日,全族各戶家長率子女聚集於族樹下,撒青松毛作祭壇,插三岔松枝一根,點三柱香,供三碗米,酒、茶各一杯,用燒紅的鐵器蘸水,發出“嘶嘶”聲,隨之冒起的水蒸氣,此舉謂之“驅魔去邪”。然後將羊拉到族樹前,由族長率領族人跪下,用密期語禱告。禱告畢,奠茶奠酒,燒錢化紙後殺羊,將羊角砍下來,拴在族樹樹幹上(若殺豬、拴豬繩),待羊肉煮爛,飯煮熟,又用熟食再祭一次。祭畢,全族老小圍坐松毛席吃族飯。女婿隨妻,媳婦隨夫,母親改嫁,子女仍屬生父族籍,外族不得參加此宴。新添子女戶,由嬰兒之母背來,向族樹叩頭,交酒一斤,族長給羊肉一碗即離去。

鬼魂崇拜

密期人認為人有魂,人活著魂不能離開人體,離開了就會生病,所以要叫魂,人死了靈魂不死。人死又分正常死亡與非正常死亡兩種,正常死亡者屬善始善終,對世人沒有什麼怨恨,其靈魂屬善鬼,只要按時祭祀,就會賜福於己,對該族的祖先崇拜屬於此類,非正常死亡其靈魂屬於凶鬼,密且人認為,凶死者對於自己的死是不甘心的,其靈魂必然要對活著的人進行報復,使之亦遭同樣的禍殃。或因其死後.,無子孫祭奠,衣食無著落,生活未能得到保障而作祟於人。因此,人生病先叫魂,若叫魂後仍不見好,就認為是凶鬼來害了,就要根據病情症狀來確定是什麼鬼害的,一般確診法是:若突然發病,某部位劇痛者,被認為是暴死鬼作祟,若發高燒,不省人事,說昏話者,被認為是刀槍所殺的無頭鬼在作祟,若肚子絞痛,一身虛汗者,被認為是餓死鬼在作祟,若腹脹水腫者,被認為是淹死鬼作祟,若喉頭腫痛,聲音沙啞,甚至不會說話,一身僵冷者,被認為是吊死鬼或凍死鬼作祟。必須用祭祀的辦法來使惡的鬼魂滿意,使他們有所歸宿。密且人對各種凶鬼,各村都有固定的祭祀地點,祭物及儀式一般是殺雞或鴨,燒香、奠酒,燒白色錢紙。春節期間,即除夕的三十晚上,在祭祀天地、財神、灶君及祖宗三代的同時,為了防止凶鬼嫉妒,與天地、祖宗爭食,或作祟於活人,還特意在大門外祭祀凶鬼。
密期人對凶鬼除以祭的方式討好外,也用各種魔術式的物件來驅除它,謂之攆鬼。如在家用桃枝柳枝打、火把撒松香、鐵器燒紅蘸水、放鞭炮等驅攆;在田地中用插青苗枝,點火把驅攆,請西波(畢摩)用法器、咒語驅攆等形式。

祖先崇拜

鬼魂崇拜同與血統因緣觀念聯繫起來以後,就發展成為祖先崇拜。密期人對祖先的靈魂是當作保護子孫的善靈來崇拜的。
接氣:若家中老人病危,需將病人移至正堂,其子女無論出嫁在外或出門在他鄉,無論路程多么遙遠也必須通知趕回來守候在床前,主要不是侍候或聽取遺囑,而主要是等待接氣。父親由長子接,母親由長女接,若長子長女未趕上,按排行順序往下移。
接靈:即接死者木雕靈像回家供奉。密且人在墓地安葬父母的同時,西波(畢摩)在墓地附近砍白螞蟻樹(又稱老祖公樹)來做死者雕像。像長10公分,寬3公分,五官部位鑲上銀,身上用布包好,男性用青藍布,女性用紅綠布。由長子抱著盛滿大米的升子,將靈像置於升內,並插上三柱香,另一子女或內侄為其撐傘,與送殯的隊伍一起返家。一路上西波念經,一人吹笛子,一人吹葉子伴奏,曲調彝語為“阿拍呆戈夕”,直譯為“接祖調”。回到死者家門外,年青人要圍著靈像跳疊腳舞三圈,以示迎接。然後,死者子孫進堂屋按輩份順序排成直行跪下,子孫頭頂一匹長白布,謂之“天橋”,西波一手搖鈴,一手托著靈像,從白布上緩緩移過,即將死者木雕靈像供到神完上,以示人雖死,靈魂已接回家,與子孫同在。凡初一、十五或過年過節,均點燈、燒香、獻飯、奠酒,燒錢紙祭祀。三代以後,祖公木雕靈像堂屋神完上供不下了,就送到祖墳保存。各族都在其墳山認定有一株墓龍樹,將祖墳龍樹鑿一個洞,將祖公靈像存入,又用原樹皮封上,兒年後樹皮癒合,就將靈像封在樹中。

密期人節日簡介

現在的彝族節日,從名稱及形式看,似乎與漢族大同小異,但有的從形式到內涵都與漢族不同,多與彝族的農牧業生產和祖先崇拜有關,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春節 密期語為“棵和過”“棵西過”,即過新年,從陰曆臘月三十日開始,至正月十五日結束,歷時半月。三十日前,打掃室內及室外環境衛生,將衣服被蓋洗曬乾淨,殺過年豬,準備過年。
三十日這天,換上新的天地、祖宗、灶君神位,新的鬥神、對聯;堂屋桌椅暫時靠邊,地上撒青松毛,天井栽松樹(俗稱松棚、天地樹)密期語“母咪資”。樹幹貼紅符,上書“松柏長青不老”七字以示四季長青;需大公雞一隻祭祀本村山神廟及龍樹,領生祭一次,回熟再祭一次。
除夕晚上,神籠上點一對紅燭,一對紙疊元寶,三柱香,祭豬頭,豬頭上剪貼紅符,豬鼻插大蔥,供上三碗飯、三杯酒、三杯茶、十幾道萊,一切就緒,家長左手端冷水,右手持火鉗夾著燒紅的鐵器,邊蘸水邊急走,從堂屋至灶房,從倉庫到牛廄,從碾房到大小磨旁,蘸水時發出的“斯斯”聲及冒起的水蒸氣,使人有一種莊嚴神秘之感。這叫“打除湯”。意為可以驅趕病魔邪惡,有如現在的蒸氣消毒,使家庭清潔平安。然後,在大門外用灶灰打灰綱,即劃一園圈,插上一排香,每柱香前放三張錢紙,潑一勺水飯,家長跪著禱告:祖宗三代,三代祖宗,請來領愛錢財水皈,請回家來與子孫歡度春節,請你多多保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空手出門,保財歸家,好人相逢,惡人遠離,四季納財,兒女平安,無病無痛,無災無難,一年十二月,月月保清吉;一日十二時,時時保平安。在側旁又另劃一小灰圈,點上幾柱香,錢紙水飯同上,家長又禱告:左團右轉,鄉聯鄉黨,無家可歸的無土孤魂,來此領受錢紙水飯。獻飯禱告畢,放鞭炮,將一年來最豐盛的晚餐擺到松毛席上。全家團園,席地就餐。
除夕之夜,三盞燈不滅,三爐香不熄,有守歲之習。次日凌晨,即是大年初一,由家長開大門,邊開門邊說吉利詞:“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隨即到水井挑水,點三柱香燒三張黃錢紙,叩三個響頭和作揖。據說,接水就接龍,挑水回家即放鞭炮,誰家鞭炮先響,就是誰家先接水接龍,意味著誰家在新的一年即可凡事捷足先登,萬事如意,五穀豐登。
大年初一忌吃暈食,吃素,有“吃齋吃素,清清潔潔,新的一年,無病無痛”之說。用新挑來的水煮糯米飯,將熟飯三碗,紅糖三塊,酒茶各一杯,先祭山神,後敬天地神位;忌串門子;忌掃地、吹火、忌倒水、喝湯,洗臉洗腳水也不準倒,要積起來至初五再倒,意謂不將錢財潑掉,不將祖先掃除。
初二日有拜年之俗,十二、三歲以下男女小孩穿上新衣,成群結隊,由父母雙雙健在的孩子帶頭,到親戚鄰里家拜年.先拜天地,後拜老人,甜蜜地呼喚長輩,老人備有粑杷、米花、葵花子,現在備有水果糖、餅乾、分幣(俗稱壓歲錢)相送,小孩們走東家串西家,蹦蹦跳跳,一派歡樂景象。
初三早上送祖,用殺年豬時特意留下的豬腰裡、豬心、舌頭等或殺雞敬獻,部份地區有送出門外之俗。
從初一至十五,青年男女開展彝族人民喜愛的文體活動,如打磨單秋、盪鞦韆,打地陀螺,有的結隊打鳥、打獵,打得獵物平均分配,見者有份,重溫原始社會遊獵時代的生活。
正月十五 密期語“戈西學策俄”。是日,將堂屋松毛葉掃除,擺好桌凳。宣告過年結束,應該收心,從今天起,準備春耕生產。
二月八 密期語“北色得嗨”。將天井的松棚砍去一節,只留一台五岔枝,將松葉削光,以備用簸箕曬物用。
三月清明節 密期語“冊迷勒白”,需將墳頭上及周圍雜草樹叢砍光,插墳標,密期習俗,每家祖墳後面都要選一株松、杉、或栗樹作墓龍樹,麻地哨上村張姓墓龍樹下用五塊石板砌成,中刻“本山興旺墓龍之神位”,朱姓有石砌,但未刻字。各家上墳都是先在墓龍樹前領生祭奠。撕一把青松毛撒在地上作祭壇,上擺生豬肉一刀(一塊)、米一碗、鹽一坨、酒、茶各一杯,點燃三柱香,三叩首畢,奠酒、燒錢紙,又將肉米煮熟再祭一次,供品及祭奠儀式同上,每座墓前都需如此祭奠,謂之“領生在前,回熟在後”,祭奠時,還要呼喊墓主姓名,請他(她)來領受,謂之“禮到神知”。
祭奠畢,再將祭品加工烹調,在墓前坪場撒上松毛,席地野餐,席間,長者講述祖先遷徙等歷史趣聞軼事,以示悼念。走之前用撮箕給墳山端幾撮土,意為給逝去的先人修修住所。最後潑土:用鴨蛋殼,茴香、油菜花、青菜白菜、鐵線草切碎了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淘米水裡,對墳上及周邊地面進行潑灑。有“壓地氣、防佘財、驅除蟲打洞、風抬土、水淌土”之意。密期人認為,人有三魂,正魂轉世托生,靈魂守墓,遊魂回村寨家庭,看望妻室兒女,親戚鄰里,收領人們祭奠的錢紙水飯。
五月端陽節 密期語“俄嘮得娥”。沒有祭屈原之說,也無吃粽子之俗。只有掛菖蒲,白艾蒿,用菖蒲、雄黃泡酒喝之俗。他們說,蛇含石冬眠,立夏出洞,踩著蛇石腳會腫,蛇見雄黃骨頭酥,喝了雄黃菖蒲酒,可防蛇咬,被咬也有散毒消腫之功能。門上插菖蒲葉,據說可避邪、驅邪。端午節蒸饅頭、糖包子,先敬天地後,人才品嘗。是日,家長要給未婚男女及兒童戴百純,即用五彩線繞在手腕上,至六月二—十四或七月中旬才剪掉。據說,戴了五彩線,打雷嚇不著,清潔平安,快長快大,可以消災免難。
六月六 密期語“闊秀得闊”。也叫“果迷俄索波底”。“果迷”為蕎地,“俄索波”為天地爺,“底”為祭,即“祭祀蕎王天地爺”。另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即將衣服被褥統統拿出來曝曬,據說,是曬過的衣物、糧種子蟲不蛀,鼠不傷。
密岔人
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密期語“闊秀尼猜里”。也叫“期迷俄索波底”“阿朵則”,直譯為“祭水田天地老爺”。白天祭蕎地,晚上,用火把撒松香先將房屋四角都燎遍,順序為先樓上、正房、耳房然後從大門撒出,最後撒牲畜圈舍等,以示將病魔、邪惡驅趕乾淨,然後丟掉小火把,點燃長火把,到田壩中繞行,以示驅除病蟲害,確保莊稼豐收。此時,田壩皆是火把,從村中遠眺,如繁星降落大地,如火龍飛騰翻滾,別有一番情趣,頗為壯觀。歷史上曾有打火把架之俗即在松木香中加馬牙齒草灰,乾雞糞灰,衝著對方往火把上撒,霎時火心四射,把對方衣服燒破,皮膚燒傷而引起糾紛,後來禁止了。
七月半接祖節 密期語“阿拍資”,“阿拍”為祖父,“資”為接,意即“接祖公”。一般於七月十一日上午接,十四日下午送,為期四天。
接祖時,正堂祖宗牌位的神籠上,燒一爐香,點一盞燈,糖果糕點擺兩盤,扎有紅紙條三道的麥芽苗兩碗,剪紙衣若,乾件,男性蘭、白色,女性紫黃或綠色,三代內死者幾人即需幾件,貼在祖宗牌位下段的牆上,然後戶主到屋外跪著,邊燒錢紙邊禱告。禱告畢,轉身進屋,在正堂祖宗神籠前又燒上幾張錢紙,表示老祖公已接進家,靈魂已供在神籠上。從即日起,每天早晚火盆加炭,不給祖公受涼,添香油添香末,使香燈不滅,一日三餐,先敬祖公後人才吃,家裡要保持安靜,禁大聲說話,更不許吵架,以免將老祖宗氣跑,不僅得不到祖宗保護,還會來加害,四日都如此。
至七月十四日下午五時許,送老祖公密期語“阿拍呺”。神籠祭品同時祭送,新的內容是燒包,用銀課(即有錫紙摺疊成的元寶)、紙衣裳,錢紙若干裝包,每包有16開檔案包大,封面用木刻印刷有“深故深恩顯考×××,或顯妣×××老君魂下收用,××年×月×日化奉”,每戶裝包多少,視本戶三代內死亡人數多少而定,一人一包,是時,在屋外較乾淨的空地上打一灰綱,即用灶灰撒一大園圈,圈內一柱香前放一包,家長率全家老小跪下,家長逐包念,念完一包燒一包,潑一勺水飯,奠一次酒,燒畢,全家進正堂,跪在祖公牌位前,由家長禱告:
(漢文注音) (譯文)
阿波阿皮 老祖公,老祖母,
窩尼烘柯禹 今天送你走;
哈哈乃俄答奪臘 統統隨我來,
俄尼底吉呸佐格 我給你錢財,
恰勞,叨勞! 來吃來喝!
吉奢勞,佐尼勞,領受錢紙、水飯!
禱告、奠酒、燒錢紙畢,即表示將老祖公送回陰曹地府。從接祖的全過程看來,顯然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同時也表示了密期人對其祖先的崇拜。
八月十五中秋節 密期語為“嗨學猜俄”。又稱團園節,嫁出的女兒要提前三天接回娘家團園。晚上八時許,用升子(一種容器)盛米一升插上香燭。月亮升起,點燃十二柱香,栓在一根竹桿上,插在天井正中央,月餅及板栗,青黃豆夾、青包穀若干盤擺在桌子上供祭,先由家長叩頭、禱告:
(漢文注音) (譯文)
麥婆米莫 田公地母,
俄尼海學猜娥啊, 今天是八月十五,
娥阿拔尼削尼得底,我供月餅來敬你,
誒格乃栽梅梅佐姐,請保祜全家清潔平安,
塔努塔繞姐, 莫給病魔災難降臨,
禱告奠酒畢,全家邊品嘗月餅,邊賞月。從禱告詞看來,顯然祭的不是漢文化的太陰嫦娥,而是田公地母,仍與農業生產有關。
嘗新節穀子、玉米即將成熟時,有的宗族拉棉羊,有的宗族拉山羊,每戶一人,自帶大米、燒酒,到各自嘗新果子山頂祭祀祖先,當天晚上到第二天早飯前忌講漢語,在殺羊及敬獻酒飯時,由村上一長老念祭詞,祭畢,分羊肉回家,晚上各戶再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畢,先餵狗,傳說人吃的糧食種子是狗尾帶來的,忌食狗肉。此俗自1950年後已逐漸消失。
冬至,密期語“多資則各”,有吃湯園及蜂蜜蘸糯米糍粑之習,均先祭天地、祖宗、灶君後,人才吃。是日用糧食餵牛,在牛角上戴鮮花,彝語為“窩牛科夕”,即為“牛過年節”。
臘月二十四送灶君,密期語“羅作婆摩底佐尼”,直譯為“灶君爹媽的生日”,是日,將廚房內外打掃乾淨,將鍋、盆、碗、筷、瓢、勺、桶、缸等洗刷一新。晚上,灶頭點一盞燈,撒把青松葉放在灶上,上擺酒茶各一杯,飯三碗,飯上加點肉,用四個新碗扣在灶的四角,代表四個馬蹄。傳說灶君掌握著一家的安危,禍福,是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本,反映人間疾苦、善惡的神。三十晚上除夕返人間。人們都希望他多為戶主說好話,以求玉皇保祜降吉祥,男主人叩頭送灶君的祝禱詞:
(漢文注音) (譯文)
羅左婆,羅左嫫,灶君老爺灶君老母
俄尼尼嘚烘過禹,今天送你回去,
尼禹黑的且 你上到天庭,
責喔吶俄特果里,好的多說幾句,
得得貝麻得, 問給挨打?說不打。
海海貝麻海, 問給挨罵?說不罵。
哉哉梅梅特格里,好話多多說,
麻截尼塔特,壞的莫要講。
禱告畢,奠酒,將灶上貼的舊灶君像(民間有傳統的木刻印刷品)撕下來燒掉,至年三十除夕之夜再貼新的。接灶君時的祭品、禮儀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