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兒

《寄小兒》是北宋詩人李覯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詩人家庭的歷史背景,強調了對小兒喜愛的原因;中間兩聯寫詩人本想教孩子自小就從師讀書,但又怕念書作文以後,反而因知書識理而害了他的矛盾心理;尾聯以構想細節來表現父對愛子的思念之情。全詩語出平常,但其情感真切入微,尤其是尾聯,既出感情,又出形象,誠為寫父愛的一個典型情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小兒
  • 作者:李覯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小兒
兩世煢煢各一人,生來且喜富精神。
欲教齠齔從師學,祗恐文章誤爾身。
但有犁鋤終得飽,莫看紈綺便嫌貧。
不知別後啼多少,苦問家僮說未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煢煢(qióng):形容孤獨無依。
2.富精神:精神旺健。富,一作“事”。
3.齠齔(tiáo chèn):童年。
4.紈綺:有花紋的絲織品,即綾羅綢緞,代指富裕生活。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家兩代單傳就得這個兒孫,喜的是兒子生下就頗活潑聰穎。
想讓孩子從小便隨師識字習文,又惟恐你學會文章誤了前程。
只要能掌犁使鋤畢竟得個溫飽,千萬別羨人家穿綢緞就嫌家貧。
不知別後你在家哭過多少回呵,一遍遍追問家童可總是說不清。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在原詩首句下有注云:“予無兄弟,才生此兒,三歲矣。”兩世單傳,詩人對兒子的喜愛和關心程度很深,此詩當是在詩人遠離家門之際,寄託自己對兒子的思念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都說父愛如山,威嚴肅穆;父愛似海,冷峻深沉,但是,也有人說父愛如發,至纖至悉;父愛如水,脈脈含情。李覯的這首《寄小兒》,是初為人父的詩人寫給三歲兒子的詩歌,寫愛子之情。出語自然,感情真切,在平淡質樸之中自有深情流注。
首聯介紹詩人自己的家世情況。詩人一家兩世單傳,處境是很危險的,希望和絕望都維繫在詩人身上,現在竟然中年得子,一筆勾銷家人的擔憂,有力回擊世人的冷眼,一家自可堂堂正正做人,平平安安生活,怎不高興萬分呢?再說,兒子身體健康,精神健旺,無災無病,順利平安,更是讓人放心欣慰啊。完全可以想見,這個寶貝兒子是全家的希望,人見人喜,百般呵護。
中間兩聯是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多是講人生之理,生活之道。三歲兒子也許聽不懂,也許略有所知,但是做父親的不放心,必須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兒子,確保他一生平安。這些話凝結著詩人的人生智慧和傷心淚水,流露出一個父親的款款深情。天下父親都是一個想法,希望兒子從小便識文斷句,吟詩作文,希望兒子學而優則仕,光宗耀祖,發家富貴希望兒子有地位,有功名,風光體面,可是詩人又從自己的宦海沉浮之中,從他人的坎坷仕途中發現,很多時候,舞文弄墨,騁才使性,也很危險,甚至給自己帶來血光之災。蘇軾吟詩作文,授人以柄,幾次落難,含冤莫白,耽誤了自家大好前途;楊修恃才傲物,張狂無忌,冒犯主公,被處極刑……從文危險,為民不易,詩人深感擔憂,並把這份深遠的憂慮告訴三歲的兒子。思來想去,最穩妥的生活還是做個農人,掌犁使鋤,自食其力,過得溫飽,過得踏實,少了那些官場兇險,少了那些文章紛爭,無須看別人的臉色點頭哈腰,更無須為功名權位勞心勞力耕田種地,做父親的希望兒子生活幸福,這是最好途徑。還有生活中最不稱心、最看不慣的也許是人富我窮,詩人告訴兒子,千萬別那樣去想,富貴有富貴的苦惱,清貧有清貧的快樂,各有所得,各有所失,想通了這一點,心境就淡泊了。有心如此,令人感動,句句出自肺腑,句句皆為真經。生存智慧和父愛真情交融在一起,感慨憂慮與人生幸福結合在一起。
尾聯記錄了一個細節,一個典型、感人的細節。也許因為詩人離開兒子已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他時刻牽掛兒子,如今,回到兒子身邊,當著家童的面問,自己走了以後,這小孩到底哭過多少次。家童說不出來,也說不準確,哭哭鬧鬧、吵吵嚷嚷對於小孩來講,實在是太平常了。可是詩人不這樣想,因為他牽掛兒子的一切,他隨時牽掛兒子的一哭一笑,一病一痛,吹風傷寒,睡覺不好,吃飯不多…切都過問,都關心,所以他要問家童,一遍一遍地問,詳詳細細地,刨根問底地問。這一“問”,問出了父親的牽腸掛肚,問出了父親的心細如髮,問出了父親的慈母心腸。
父親心中永遠裝著兒子,不管在家還是在外,最放不下心的就是兒子的成長。兒子的一舉一動,一哭一鬧,始終牽動著父親敏感的心靈。這首《寄小兒》讓讀者看到一個慈母一般心細的父親,如水一般溫柔的父親,替兒子深謀遠慮的父親。父親的心啊,細膩複雜,又喜又憂,有期望,有牽掛,瞻前顧後,左右為難,提又不能,放又不捨…真是“可憐天下慈父心”。

名家點評

原福建省古代文學研究會會長、閩南師範大學教授胡金望:以題目和自注可知,作者李覯當時遠離家門,因想念年方三歲的小兒,故寫此詩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家訓思想……全詩最後以“不知識別啼多少,苦問家僮說未真”作結,逼真傳神地表現了父對愛子的一片思念真情。(《中華家訓》)
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理事王杏根:寫愛子之情。出語自然,感情真切,在平淡質樸之中自有深情流注。詩多側面地寫出了父對子的複雜心態,又喜又憂,有期望,有牽掛,顧前瞻後,左右難適,提又不能,放又不捨,感受真切,寫來具體入微,是為動人處。尤其是尾聯,既出感情,又出形象,誠為寫父愛的一個典型情景。(《宋詩精華》)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北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安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