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內(唐朝白居易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寄內》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詩人妻子桑樹葉綠的春天離開後到柿樹葉紅的秋天仍未歸來,在埋怨妻子不如農民婦女的同時透出思念與內疚。全詩不用典故,純用自描,極其自然,平自如話卻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內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內
條桑初綠1即為別,柿葉半紅2猶未歸。
不如村婦知時節,解3為田夫秋搗衣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條桑初綠:指春天。條桑,一作“桑條”。
  2. 柿葉半紅:指深秋。
  3. 解:懂得。
  4. 搗衣:用木棒在石板上敲打衣裳。

白話譯文

桑樹剛剛開始有綠葉的春天你就與我離別了,到了柿時葉子紅了一半的秋天你仍未歸還。
你比不上農民婦女有時間觀念,因為她們還懂得在秋天時為田間勞作的丈夫洗乾淨衣衫。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元和七年(812年)。元和二年(807年),三十六歲的詩人與楊虞卿的從妹結婚。婚後,他們夫妻倆的感情一直很好。詩人在薪婚不久寫的一首《贈內》(五言古詩)以表達夫妻共勉的願望。此後,詩人有《贈內》(七言絕句)、《贈內子》、《二年三月五日齋畢開素當食偶吟贈妻弘農郡君》等多首詩作,可見他與妻子互敬互愛伉儷情深的感情。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初,詩人的母親陳太夫人病故,詩人懷著對慈母的憂傷,由京兆府戶曹參擎任上回到下邳(陝西渭南附近)故鄉守孝。詩人步入仕途後的幾年中,因屢陳朝政,指責時弊,直言敢諫,遭到了黑暗勢力的重壓。雖然詩人並不因此畏葸退卻,仍然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行勇猛的奮鬥,但是回想起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心裡未免感到煩悶。所以,他是帶著政治的苦悶心情回到故鄉去的,想藉此丁憂之期,擺脫那纏人的煩惱,每日與農民著一樣的布農,吃一樣的蔬食,垂釣閱讀於渭水之濱。大約詩人妻子楊氏自春天回娘家省親,至秋仍未回歸,故詩人寄詩催促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桑樹、柿樹是詩人故鄉渭南一帶最常見的樹,此詩開篇兩句即以“條桑”、“柿葉”入詩,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同時對仗工整,雖不露痕跡,已透出真性。“條桑初綠即為別”,桑條初綠時常,春風駘蕩,景色媚人。這個時節,本是夫妻偕伉、郊遊賞春的大好時光,然而詩人卻不可能了。“即為別”三字說明登程的倉促,而從一個“即”字,透出詩人夫妻匆匆話別的情景,又讓人可感覺出詩人孝敬慈母的一片孝心。“柿葉半紅猶未歸”,是時已深秋,詩人大概離開妻子只不過半年,但是看到柿葉半紅,不由得懷念起匆匆離別的妻子來。詩人需守喪三年,而今時唯深秋,詩人便覺“猶來歸”,不是怨守孝時間之長,而是心裡惦念著妻子,由此產生了時間流逝的緩慢感與會面的急切感來。守孝期間,詩人到稼場上去看農民收穫,到村居中去飲酒聊天。在那裡,詩人不但了解到農民的真實生活,也感受到他們質樸純潔的愛情,“不如村婦知時節,解為田夫秋搗衣”就是農民夫妻恩愛的真實寫照。“不如”二字,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波瀾。這些純樸的田夫村婦,雖然貧苦,卻夫妻恩愛、體貼關照。詩人在《贈內》詩中曾表示要學黔婁、冀缺,甘守貧賤;願效梁鴻、孟光,與妻子相敬如賓。可是,想到自己這些年宦海浮沉,奔波仕途,雖是一個詩書知禮之人,還不如村婦疼愛對方。所以,這兩句自描式的詩句中含而不露地融化對純真愛情的歌頌、對妻子的深情和深深的內疚以及對碌碌宦海風雲險惡的厭棄。
全詩不用典故,純用自描,極其自然,平自如話卻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寫出了對妻子的真實感情與內心的感慨。

名家點評

常熟理工學院教授張浩遜:品味後兩句詩的語調口吻,白居易是有點快快不快了,故有責備之意。但這也從側面見出詩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意,倘若夫婦情薄如紙,當不至作詩相催。(《唐詩分類研究》)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年間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