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護

寂護

寂護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爾邦人。早年出家,為大乘佛教自續中觀派創始人清辨的五傳弟子,在當時印度佛教界以精於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爛陀寺。743年受吐蕃贊普赤德松贊之請入吐蕃傳教,在拉薩主持翻譯佛教典籍為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勢力抵制,停留4個月,即去尼泊爾居住達6年之久。其間曾舉薦蓮花生入吐蕃傳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組織的桑耶寺尊基儀式。建寺後,為7名貴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稱“七覺士”。762年在埕蕃被馬踢傷致死。其所倡自續中觀派論點,對後世藏傳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響。著有《攝真實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寂護
  • 外文名:S/antaraks!ita
  • 別名:靜命
  • 出生地:孟加拉
  • 職業:僧人
  • 代表作品:《攝真實論》
簡介,蓮花生,重回吐蕃,阿遮利耶,觀派思想,著作,理論,要點,發展,西藏的因緣,《攝真實論》,

簡介

寂護又名靜命,出生於孟加拉,是當地的薩霍爾王之子,後於那爛陀寺依止智藏論師出家,受具足戒,是一位中觀自續派論師,著有《中觀莊嚴論》。寂護在當時的印度佛教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比如,在印度佛教史上被稱為隨瑜伽行中觀宗,就是以寂護和他的弟子蓮花戒為代表,而且寂護和他的戒師智藏及弟子蓮花戒,在當時的印度合稱為東部三中觀師。可以認為,寂護不但是一位古印度著名的佛學家,而且在藏傳佛教史上有著東方三中觀師之一的美稱。因此,當時巴賽囊將這位大師迎請到吐蕃傳授佛法的意願稟報於赤松德贊,很快得到贊普的允許。當巴賽囊和寂護順利抵達吐蕃時,受到赤松德贊的熱烈歡迎。寂護大師在吐蕃宣講佛教十善法和十二緣起,但寂護講法數月後,吐蕃地區卻遭受一場空前的自然災害,如洪水爆發衝垮桑耶地區的龐塘宮、拉薩紅山上的宮殿遭雷擊、莊稼遭冰雹襲擊,以及流行傳染病和發生牲畜瘟疫等。吐蕃大多數臣民則認為此次災難是宣講佛法、信奉佛教所帶來的報應,強烈要求贊普立即遣返印度僧人。在廣大臣民們的壓力下,赤松德贊將寂護送回尼泊爾。寂護返回時向贊普推薦了另一位適合於到吐蕃來傳法的高僧,這就是後來的蓮花生大師。

蓮花生

相傳蓮花生在進藏途中,一路降服鬼怪,為在吐蕃傳播佛教開闢道路。比如,蓮花生在吐蕃境內首先遇到一條毒焰火龍欺身,他從容地口誦佛教大明咒六字真言,火龍立即縮小為一個蜥蜴,皈依蓮花生;到一個叫香波的地方又碰到一頭由惡煞化身的大白牛,鼻孔一呼氣,天地即刻變色,降雨颳風。蓮花生不慌不忙地口誦自己的密咒,大白牛惡煞立刻被繩索捆住,不能動彈,只好皈依順從;有一次一個大惡鬼變成一位老人,頭戴猴皮帽,以邪術搬弄刀槍弓矢,箭如雨下,蓮花生搖身變為忿怒金剛相,化箭雨為萬朵天花,飄落地面,惡鬼嚇得不知所措,率領惡鬼群皈依蓮花生。

重回吐蕃

由於蓮花生具備比苯波教法術高出一籌的功法,從而使佛教在吐蕃取得揚眉出氣的實際地位。隨後赤松德贊又派人請回居留在尼泊爾的寂護大師,並同蓮花生一起在吐蕃籌劃弘法措施。寂護主要宣講中觀、律學等佛教基本理論;而蓮花生髮揮自己的特長,並顯示神通,調伏苯波教的諸多凶神,同時向吐蕃臣民傳授佛教密法,尤其對一些父母俱在的青年男女首次傳授了一種稱為圓光法的使鬼神附體的法術,此乃佛教密宗的特異功法第一次在吐蕃公開傳授。

阿遮利耶

印度後期中觀派的代表性論師。又被尊稱為阿遮利耶菩提薩埵(A^ca^rya-bodhisattva)。原為東印度查賀(Za^hor)王室的貴族,後依智藏(Jn~a^nagarbha)出家。學德兼備,曾任那爛陀寺的主講。其後,應聘赴西藏弘法,奠定印度中觀學派在西藏的基礎。西元763年,師應西藏國王赤松德贊的邀請,經由尼泊爾入藏,然因逢政治紛爭而返國。775年再度入藏。為使印度佛教在西藏得以順利成長,師乃建議藏王禮聘深諳法術的蓮華生入藏。又仿印度高翔寺之建築形式興建桑耶寺。桑耶寺因此成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最後又將自己的學生蓮華戒召至西藏。經由他們的努力,終於使印度的中觀佛學思想在西藏奠定堅實的基礎。

觀派思想

師之學說,既承繼清辯之自立論證派系統,同時也深受法稱的認識論及論理學的影響,故將唯識派理論導入中觀教義之中,而形成瑜伽行中觀派思想。其主要著作有︰《中觀莊嚴論》(Madhyamaka^lam!ka^ra)、《攝真實論》(Tattvasam!graha)、《二十律儀注》(Sam!vara-vims/aka-vr!tti)、《世尊贊吉祥執金剛歌廣釋》(S/ri^-vajradhara-sam!gi^ti-bha-gavatstotra-t!ika^)、《八如來贊》(As!t!a-ta-tha^gata-stotra)、《二諦分別難語釋》(Satya-dvaya-vibhan%ga-pan~jika^)等多種。

著作

瑜伽中觀派的創始人是寂護(藏譯為靜命,其實梵文Śāntarakṣita應譯為寂護),他是第八世紀東印人,曾做過那爛陀寺主講。他在中觀學系中,與稍前一點的智藏及寂護自己的門人蓮華戒,並稱為清辯之後的‘東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三個人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們都有弘揚中觀學說的專著。智藏的著作是《二諦分別論》,原本不存,只有題名寂護注釋的藏譯本。但西藏人對它有懷疑。論有頌有釋,可以從中看到智藏的學說。寂護的著作是《中觀莊嚴論》,本文一百頌,注釋六百頌。蓮華戒的著作是《中觀光明論》,二千七百頌,有藏文譯本。三家的思想都與清辯有繼承關係。

理論

但是,明確地把瑜伽行派學說采入中觀的則是寂護。他在《中觀莊嚴論》一開頭,就提出他的中觀無自性的看法,當時各家學說對所謂自性的執著,不外乎是一或多,他則認為應離一離多,方成無自性。他先批評一多的說法都不合理,最後提出他的主張︰應從唯心無境的觀點出發,才能真正理解到法無我(即無自性);並說這也是瑜伽中觀兩家都應該掌握的,因而兩家可以合而為一。從這裡,明顯看出他混合兩家的立場,把唯心說吸收到中觀方面來了。

要點

但是,寂護的吸收唯心說,只限制在觀行(也叫觀照,即怎樣去看待諸法實相)方面。本來,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論,唯心說的思想來源也是從觀行開始,爾後才擴大到去解釋宇宙一切現象的緣起,這時才把宇宙現象解釋為心裡顯現的影像。他們首先說唯心無境,肯定了心,否定了境;後來再進一層,心亦不可得,把心也否定了。所以從瑜伽方面來看,在觀行中,唯心說乃是達到說明心亦不可得的橋樑。這一思想,《辯中邊論》中就已明顯地提出。清辯反對瑜伽行派,主要也反對這一點,他說與其這樣轉彎抹角地說,毌寧乾脆就說二者並無。這無須像先在泥潭裡打個滾再去洗澡那樣,先說有,後說無。但在寂護時,仍然吸收了這個說法,說在世俗諦,是唯心無境,在勝義諦,心境俱無。這是寂護學說的要點。

發展

另外,寂護對法稱學說,也有所發展。他曾注釋法稱七書中的最後一部︰《論議正理論》。此注有藏譯本。他還著有《攝真實論》,部頭很大,三千餘頌,三十一品。把佛家以外各派所說的‘真實’,都加以駁斥。他的學生蓮華戒對此書作了很詳細的注釋,梵本還存,有藏文、英文譯本。因為它保存了很多佛家以外的資料,可以作為研究印度哲學的很好的參考書。也正是因為他混合中觀、瑜伽學說,再加上他著作的參考價值大,所以寂護在印度佛學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西藏的因緣

寂護與我國的西藏還有一段因緣︰當時西藏墀松得贊王(金城公主的兒子,生於西元730年。按傳統習慣十三歲登位,時間是742年。死於797年),邀請寂護去藏,對西藏佛教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原來西藏雖有佛教流行,但與西藏的巫教鬥爭很激烈,在這個鬥爭的背後,還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有支持這兩種宗教的政治力量,因而鬥爭十分複雜。寂護去後,大力奠定了純正佛教的基礎,而且建立了佛教大廟‘桑耶寺’,寺的規模是模仿印度高翔寺的圖樣(印度除那爛陀、超行等大寺外,還有許多大寺,高翔即是其一),接著,又建立了正式的僧團組織。此外,寂護又把一個有法術的蓮華生邀去,壓服了巫教。再後,又把自己的學生蓮華戒召去西藏。蓮華戒同禪宗經過激烈的辯論,把禪宗趕回到內地。這樣,在西藏就僅剩下印度的中觀派勢力了。蓮華戒著有《修道次第論》,總計三編,初編的梵本還存在,由義大利羅馬東方叢書校印。漢譯題名《廣釋菩提心論》,宋代譯出。書的體裁與寂天著作類似,也是引用各經編纂而成。此書在西藏很有影響,因而也就更加強了寂護在中觀派中的地位。
寂護一方面吸決辯的自立論證派系統的養分,一方面又強烈地接受法稱的知識論的影響。他強調推理對中觀派來說,有重要的價值;另外,他又參考清辯的方法,有組織地批判其他多數的學派。不過,清辯只是並列地批判其他學派,寂護則依照一定的次序,把佛教四學派的哲學排列起來,而加以評價;他把排在前面的哲學系統,看作為進升至最高的中觀哲學的必經的學習階段。複次,寂護一方面學習法稱,另一方面,他又發現一種方法(譯者按︰這當是一原理),把中觀安放到比唯識更高的哲學位置上去。不過,關於這方法,法稱自己亦有暗示過。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這點上,寂護蒙受法稱很多好處;但他自己在哲學上的志願,卻是超過法稱。

《攝真實論》

寂護著有《攝真實論》(Tattvasam!gra-ha),這書的主要意圖,是在印度哲學一般中,選取重要的主題,而批判有關的其他學派。按這書有梵文原典,與蓮華戒的詳細注釋並在一起。不過,這書並未有鮮明地突顯出作者自身的中觀哲學。他的另外一本《中觀莊嚴論》(Madhyamaka^lam!ka^ra),則能清晰地突出他的哲學主張。這是一本篇幅不多的作品,由九十七頌組成;作者自身對此書所寫的註解,與蓮華戒的復注,都存於西藏譯本中。在這書中,有一部份批判數論、勝論等其他非佛教的學派;但它的中心課題,卻是對佛教四學派的批判與評價。
寂護把一切哲學體系,大別為二元論與一元論。前者以心理世界與物質世界,同是實在;後者則否定物質的存在,只承認認識是實在。以佛教的學派來說,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屬二元論,唯識派則屬一元論。他又把二元論的體系,區分為有部與經量部;前者強調無形象知識論,後者則是有形象知識論的立場。另外,他亦把唯識派劃分為有形象唯識派與無形象唯識派。
寂護與蓮華戒二人開創了中觀思想發展的新頁,(中略)他們代表著中觀吸收了唯識的調和思想。
我們這一看法共有二方面的證據︰從他們的作品的性質來看,以及西藏史學家所傳下來的資料。寂護所著之《攝真實論》的整個架構可說是屬於中觀的︰該書的每一章節都致力於‘觀’(pariks!a^──反省、抉擇、批判之意)。某一特殊的範疇或是針對某一思想系統而提出討論,而駁破論辯的氣息更是充滿在字裡行間。本書開頭的偈頌與龍樹之《中觀論頌》的〈序品〉可說是異曲同工。寂護首先歸敬佛陀──天人師──因為他宣教緣起,而緣起的特色即在於以否定性的述詞來彰顯諸法真實相。有人早已指出寂護不時的表現出他對唯識的偏好,但是他亦闡述無常、自相等理論,何以會這樣呢?要解釋此一現象,我們可以假定︰寂護經驗性的立場接受了唯識宗之‘唯識無物’的看法。
除了《攝真實論》之外,寂護還寫了《中觀莊嚴論頌》及其釋論(vr!tti),寂護之弟子蓮華戒則據此而寫了一本細疏(pan~jika),此外寂護還寫了一些怛特羅秘密佛教及般若波羅蜜方面的論著,很奇怪的,他竟然沒有唯識方面的作品。(中略)
寂護與蓮華戒二人把佛教介紹到西藏,並且到處說法,辛勤度眾,經過他們以及其他諸大師,如阿底峽尊者(Ati^s/a)的努力使中觀派成為西藏、蒙古佛教的哲學主流,時至今日仍是傳習不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