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灶君廟

宿遷灶君廟

灶君即老百姓俗稱的灶王,就是那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灶”以前稱為爨,後在春秋時代改稱為“灶”,在戰國七雄時代將“灶”尊譽為“灶君”,亦稱“灶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宿遷灶君廟
  • 地理位置:宿城區財神廟東街
  • 著名景點:宿遷灶君廟
  • 類型:灶君廟
古廟概況,古廟歷史,

古廟概況

宿遷灶君廟位於宿城區財神廟東街,為典型的北方清式建築,建於清代中期,該廟原有正殿3間,寬11米,進深79米,脊高7米,硬山頂。東輔殿4間,面闊13米,進深6米,脊高6米。另有西輔殿2間和山門3間。現僅存正殿和東輔殿。正殿基本完好,但東輔殿因長期失修毀壞嚴重。2004年秋,市、區兩級政府投資維護。在此次維修中,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能夠繼續使用的磚石、木料進行標號,修整中按原來位置裝嵌使用。因腐蝕嚴重而無法使用的,則按原料的材質和尺寸重新製作,確保恢復原樣。

古廟歷史

灶君廟是古時官方祭灶的場所。祭灶,指的是祭灶神。這種祭祀習俗在我國流行甚廣,據說始於夏代,先秦時開始成為五大祭祀之一。祭灶的時間不斷變化,最後形成“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話,即官府為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為臘月二十四,使船人家為臘月二十五。灶君,又稱灶王爺,是中國人一家一戶供奉的家神。起初,他主管人間飲食,約在東晉時,又增加了監察下界的權利,負責掌管一個居民家庭的壽夭福禍。每年灶神都要上天一次,向玉皇大帝匯報他所在那家的情況,對有惡行的人,將分別給予大到減壽300日,小到減壽3日的處罰。灶君上天的那天,家家戶戶在灶台上的灶君像前點上紅臘燭,供上糖果為其送行,意為讓灶君甜甜嘴,上天多說好話而免災。到除夕那天,再貼上新的灶君像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為方便地方官差祭灶,縣府衙門在城外專建一座灶君廟。
在封建的舊社會,廣大民眾只能祈求神靈圓滿夙願。解放後,由於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社會的逐漸文明,傳統的“祭灶”習俗逐漸消失。但在宿遷,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吃祭灶餅,至今依然延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