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行政區劃

宿遷市行政區劃

宿遷市現轄宿城區宿豫區2個市轄區和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3個縣,全市共有67個鎮、15個街道、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210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遷市行政區劃
  • 外文名: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Suqian City
  • 市轄區:宿城區、宿豫區
  • :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 所屬省份江蘇省
簡介,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簡介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下相、宿豫、鐘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
泗洪天崗湖發現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
故黃河在泗洪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
公元前113年,泗水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讚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宿豫,位於江蘇北部淮水之陽。
春秋時為鐘吾國,後宿國遷都於此。秦置下相等縣。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
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
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宿豫曾為北魏宿預郡治所,梁東徐州治所,東魏東楚州治所並改名宿豫,陳安州治所,北周泗州治所,隋下邳郡治所。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下邳郡為泗州,仍以宿豫為州府。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豫縣城被沂蒙山水沖圯(亦有黃河水沖圮之說),泗州遂移治於臨淮縣,宿豫縣移治於下相城故址。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後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後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為宿北縣。
1945年9月~1946年7月曾設宿遷,屬泗宿縣。
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
1970年屬淮陰地區。
1983年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
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宿遷,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四縣和宿城區。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
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宿豫縣設立宿豫區。

宿城區

截止2015年末,宿城區轄8個鎮、6個街道.
鎮:耿車鎮蔡集鎮、埠子鎮、龍河鎮、洋北鎮、中揚鎮、陳集鎮、王官集鎮
街道:幸福街道、項里街道、河濱街道、古城街道、雙莊街道支口街道

宿豫區

截止2017年,宿豫區轄9個鎮、3個街道、兩個鄉。
鎮:仰化鎮、來龍鎮、新莊鎮、侍嶺鎮、陸集鎮、大興鎮、丁嘴鎮、關廟鎮
街道:下相街道、豫新街道、順河街道
鄉:保全鄉、曹集鄉。

沭陽縣

截止2014年,沭陽縣轄25個鎮、6個街道。
鎮:隴集鎮、胡集鎮、錢集鎮、塘溝鎮、馬廠鎮、沂濤鎮、廟頭鎮、韓山鎮、華沖鎮、桑墟鎮、悅來鎮、劉集鎮、李恆鎮、紮下鎮、顏集鎮、潼陽鎮、龍廟鎮、高墟鎮、耿圩鎮、湯澗鎮、新河鎮、賢官鎮、吳集鎮、湖東鎮、青伊湖鎮。
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夢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泗陽縣

截止2014年,泗陽縣轄12個鎮、3個街道.。
鎮:眾興鎮、王集鎮、新袁鎮、愛園鎮、裴圩鎮、眾興鎮、高渡鎮、臨河鎮、愛園鎮、李口鎮、穿城鎮、盧集鎮
街道: 史集街道、城廂街道、來安街道

泗洪縣

截止2014年,泗洪縣轄12個鎮。
鎮:青陽鎮、雙溝鎮、上塘鎮、魏營鎮、臨淮鎮、半城鎮、梅花鎮、金鎖鎮、朱湖鎮、界集鎮、太平鎮、龍集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