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淮城市組群

宿淮城市組群

宿淮城市組群位於中原城市群以及皖蘇魯豫交匯區域的戰略定位。下轄2個地級市5個縣,是安徽省面向京津冀的門戶地區、安徽北部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徐州都市圈副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淮城市組群
  • 外文名:Suhuai Group type city
  • 城市宿州淮北
  • 面積:12428平方公里
歷史,規劃,目標定位,布局結構,淮北,宿州,濉溪,蕭縣,碭山,靈璧,協調,

歷史

經國務院同意批覆,《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實施,宿淮(北)城市組群也開始啟動規劃編制。

規劃

目標定位

促進淮北、宿州一體化發展,將宿淮城市組群建設成為安徽省面向京津冀的門戶地區、安徽北部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徐州都市圈副中心。

布局結構

規劃2030年,宿淮城市組群形成“一軸、兩心、多組團”的布局結構。
“一軸”指宿淮工業走廊,作為宿淮城市組群核心經濟成長與城鎮發展帶,串聯宿淮城市組群各城鎮發展重點,通過經濟發展推動城鎮增長,從而實現區域的整體提升。
“兩心”指宿淮城市組群的兩大核心組成部分,即淮北都市區和宿州都市區。其中淮北都市區主要由淮北中心城區、濉溪城區組成,宿州都市區主要由宿州中心城區、宿州高鐵新城組成。通過兩大都市區的集聚和帶動,推動宿淮城市組群的核心集聚,帶動周邊地區特別是沿京滬廊道地區的整體發展與提升。
“多組團”指宿淮城市組群中重點發展的城鎮和工業增長點,包括蕭縣-段園產業組團、朔里-石台-永堌產業組團、古饒-符離產業組團、四鋪-西二鋪產業組團、南坪-雙堆集-桃園產業組團五個地區。第29條 發展重點政策指引
(1)共建宿淮承接產業轉移基地
充分利用宿淮兩市交通區位條件和承接產業轉移轉移基礎,整合兩市、勞動力、土地、水等資源要素,沿京滬發展走廊打造宿淮承接產業轉移基地,作為皖北承接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特別政策區,推動皖東北地區工業化發展。
規劃在宿淮兩市之間的古饒-符離地區共建商貿物流基地,集專業市場、物流配送、包裝加工、電子商務等多功能為一體,服務兩市產業發展,推動經濟能級提升。
(2)促進水資源協調利用
強化宿淮兩市水資源的整體保護與利用,形成一體化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共同制定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方針和策略。
(3)促進生態共同控制
統籌沱河-沱湖-花園湖生態保育帶的建設,控制水系沿線的污染物排放,建設生態防護林,保障生態功能;協同建設青阜生態廊道宿淮段,注重對生態廊道沿線採煤塌陷區的共同治理和生態斑塊的保護。
共同建設龍脊山區域綠地,加強協同管理,維護片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減緩水土流失、保障水源涵養的功能。

淮北

(1)功能定位
皖北城鎮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宿淮城市組群的核心城市,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煤電化、礦山機械裝備製造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區域現代商貿物流城市。
(2)人口與用地規模控制
規劃2030年,淮北市域總人口210-250萬人,城鎮化水平78-80%,市域城鎮人口為170-200萬人。
規劃2030年,淮北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為110-140萬人。
(3)生態空間保護指引
構建貫穿淮北市的沱河-沱湖-花園湖生態保育帶、青阜生態廊道淮北段、澮河生態廊道,加強對城市內部河流、湖泊濕地以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保護。
強化對煤炭塌陷區的生態修復,將中心城區中由塌陷區形成的人工湖泊作為淮北市生態核心進行重點保護,打造成城市的“綠肺”。
(4)區域交通設施建設
樞紐設施:包括淮北高鐵站、淮北汽車客運站、徐蚌寧城際鐵路客運站、淮北火車站、淮北港等重大交通設施。
交通網路:包括鄭徐高鐵淮北連線線、徐蚌寧城際鐵路、京滬鐵路、宿淮鐵路、淮北-阜陽鐵路連線線以及京台高速公路、連霍高速公路、宿登高速公路、濟祁高速公路、阜淮(北)高速公路等;提升澮河航運等級、推進韓村、南坪港區建設。
區域交通設施廊道: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構築沿京台線交通走廊,連線徐州、合肥等城市;依託高速公路、鐵路構建沿連霍線和沿宿登線交通走廊。
(5)區域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淮水北調工程,落實城市未來發展的水資源儲備,加快塌陷區環境治理工作,逐步降低地下水開採力度;建設新水廠,導入調水水資源,實現區域給水聯網。
加快區域500千伏以上電力廊道建設,加強燃氣門站及調壓站建設。
協調淮北與宿州的水資源調配工程;協調淮北的污水尾水排放,減少對宿州水域污染的可能性。
(6)區域協調
與宿州聯動發展構建宿淮城市組群的核心主體,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與宿州做好全面的區域快速交通的銜接工作,全面對接高鐵,實現產業分工協作,做好沿京滬走廊產業增長和交界地區城鄉發展協調工作,全面融入合蚌淮發展軸線。
與蚌埠市做好沿合蚌淮發展軸的城鎮聯繫,促進交通設施通道協調,產業布局協調工作。
與亳州市做好交通設施通道協調,產業分工協作工作。
與徐州市做好交通設施通道協調,產業分工協調工作,更好的融入徐州都市圈,與宿州一起構建徐州都市圈副中心。
與河南省做好交通設施通道協調工作。

宿州

(1)功能定位
皖北城鎮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宿淮城市組群的核心城市,京滬沿線重要的輕紡、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全省新興的煤電化產業基地。
(2)人口與用地規模控制
規劃2030年,宿州市域總人口540-580萬人,城鎮化水平63-66%,市域城鎮人口為350-380萬人。
規劃2030年,宿州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為100-130萬人。
(3)生態空間保護指引
構建貫穿宿州市的沱河-沱湖-花園湖生態保育帶、京九生態廊道宿州段、青阜生態廊道宿州段,加強對城市內部水系、重要生態點源如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特色水果種植基地的保護,加大對採煤塌陷區的生態修復。
重點保護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碭山酥梨基地、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地區作為宿州市城市生態核心。
控制市域內的農業面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現象。
(4)區域交通設施建設
樞紐設施:包括宿州火車站、宿州東站、徐蚌寧城際鐵路客運站、宿州汽車客運站、宿州港等重大交通設施。
交通網路:包括京滬高速鐵路、徐蚌寧城際鐵路、京滬鐵路、宿淮鐵路、隴海鐵路以及京台高速公路、連霍高速公路、宿登高速公路等。
區域交通設施廊道: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構築沿京台線交通走廊,連線徐州、合肥等城市;依託高速公路、鐵路構建沿連霍線和沿宿登線交通走廊。
(5)區域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保護城市水源,加快緊急備用水源地建設進度,提高中心城區三座水廠的供水規模。
加快區域500千伏以上電力廊道建設,加強燃氣門站及調壓站建設。
協調淮水北調工程,著力保護調水河道水質環境,提高調水工程的可達性。協調與淮北的煤炭塌陷區治理工程。
(6)區域協調
與淮北市聯動發展構建宿淮城市組群的核心主體,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做好資源共享實現產業分工協作,做好沿京滬走廊地區城鄉發展協調工作,全面融入合淮蚌發展軸線。
與蚌埠市做好沿合淮蚌發展軸的城鎮聯繫,促進交通設施通道協調,產業布局協調工作。
與江蘇省徐州市做好交通設施對接,產業分工協作工作,更好的融入徐州都市圈,與淮北一起構建徐州都市圈副中心。
與河南省做好交通設施聯繫。

濉溪

規劃2030年,濉溪縣城人口規模為30-40萬人。
利用京滬線廊道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重點打造濉溪蕪湖現代產業園區,省政府給予用地指標傾斜、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推動古饒鎮與符離鎮的產業功能對接,共建商貿物流基地;全面對接淮北中心城區,加強交通與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功能分工協調、生態共建共保;重點關注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和綜合治理,引導空間資源的合理開發。第43條

蕭縣

規劃2030年,蕭縣縣城人口規模為40-50萬人。重點關注與徐州、淮北的功能關係,積極承接徐州產業轉移,形成互動發展態勢;加強通道建設和廊道控制,提升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品質和知名度;關注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和綜合治理,嚴格控制採石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碭山

規劃2030年,碭山縣城人口規模為30-40萬人。
大力發展優質黃桃、酥梨種植及加工,依託知名企業強化果蔬加工產業鏈的構建,形成全國知名的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加強與河南、山東、江蘇的通道建設,形成互動發展的態勢。

靈璧

規劃2030年,靈璧縣城人口規模為30-40萬人。
依託靈壁石文化,發展相關產業,重點發展漁溝鎮成為縣域副中心;加強區域通道對接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展示,加強與宿州、淮北、徐州的互動發展。

協調

第85條 皖北與蘇北協調要點
(1)功能布局協調加強皖北與蘇北之間的產業合作,優勢分布、合理分工,創新產業合作形式與領域,促進皖蘇產業發展一體化。聯合蘇北、皖北共同打造區域旅遊體系,加強在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市場共享、旅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合作;依託主要交通幹線,打造皖北亳州三國文化及華佗故里、蚌埠鳳陽明皇陵、徐州兩漢文化為代表的文化之旅。加強蚌淮城市組群與淮安地區的功能聯繫和綜合交通系統銜接,強化物流、商貿與生態合作與協同發展,提升蚌淮城市組群作為沿淮生態經濟帶中心城市的作用;構建宿淮城市組群,發揮徐州都市圈副中心作用,強化產業經濟、區域交通、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省際合作與聯繫。(2)交通體系協調加強皖北、蘇北地區綜合交通體系銜接。構築以徐州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為核心的帶狀交通運輸網路,強化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構築皖北與蘇北之間的宿州-淮北-徐州、淮南-蚌埠-淮安等重要的交通聯繫廊道。構建由京台高速、連霍高速、沿淮高速等構成的高速公路連線體系,由京滬高鐵、徐蚌寧城際鐵路等構成的快速鐵路連線體系,以及由京滬鐵路、宿淮鐵路、沿淮鐵路、淮海鐵路等構成的普通鐵路連線體系;充分發揮淮河航道功能,協調淮南、蚌埠、淮安等沿淮港口的綜合布局;加強徐州觀音機場、淮安蓮水機場與皖北地區的交通聯繫。(3)生態保護與市政基礎設施協調保護淮河生態環境,控制城鎮開發對淮河的影響,減量化污染物排放。加強對淮河支流的保護,提升支流的水環境質量。設定沿淮河灘涂濕地保護帶,規範淮河的開發建設行為,保障淮河岸線的有序合理利用。協調區域1000千伏區域特高壓輸電線路等重要基礎設施廊道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