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撫司署

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坐落於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娜允古鎮內。這座古建築群保存完好,融傣、漢建築特色為一體。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襲土司的統治,自明清延續到民國時期,歷經50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撫司署
  • 地址: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時間:500餘年
  • 特色:融傣、漢建築特色為一體
歷史沿革,概況,政區劃分,

歷史沿革

翻開歷史的卷冊,1254年,蒙古大軍壓境,逼迫一個地方政權勐卯(即今瑞麗)王國的臣民南遷。當時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尋找新的居地,於是,找到了河谷平壩———孟連,傣語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連設定木連路軍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始建孟連城。明永樂四年(1406年)孟連設定長官司,當時的土司刀派送為長官司長官,居六品,轄區廣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貢象入京,受封宣撫司世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將地處極邊的孟連宣撫司定為“經制宣撫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屬鎮邊直隸廳(即今瀾滄)轄治,頒給“雲南鎮邊直隸廳世襲孟連宣撫司印”,到了民國,始稱瀾滄縣孟連宣撫司。從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襲。自明至清,刀氏土司在南壘河西岸金山東麓為世族構建規模宏大的“內城”,也就是現在的娜允。依傣族舊制,山城娜允被嚴格劃分為上城、中城、下城以及芒方崗、芒方冒兩個寨子。如今保存下來的有上城區的宣撫司署、上城佛寺和中城區的中城佛寺。

概況

坡道循著山勢攀升,在上城區的高地上,宣撫司署的二疊小歇山式飛檐斗拱門堂一派莊嚴地矗立於我們面前。13級石踏道旁是4株高大濃密的棕櫚樹,8根金色門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耀人眼目。令人想起宣撫司署在傣語中被稱為“賀罕”,意思就是“金色的王宮”。進得門來,三檐歇山頂乾欄式的議事廳呈現眼前,長23.2米,寬16.1米,高10.2米,面闊7間,進深5間,規制宏敞,非常氣派。一層的褐紅色木地板擦得很乾淨,透出檐外天光,似水浮動。6排共47根金色乾欄柱因為藏在屋檐下,隱匿了奪目的光芒,透出溫潤的色澤,簡潔悅目。大廳一側擺放著幾架樣式各異的木鼓,訴說著遠去歷史的生動細節。
走進議事廳登上二樓,這裡是王司議事的地方,端立於屋子最前方一人多高的龕台就是土司的“寶座”。寶座兩旁高豎旗幟和儀仗,其中兩柄鑲嵌寶石的金傘尤其引人注目。遙想當年,刀氏土司召集傣族、拉祜族、佤族的頭人們在此議事,問應之聲如在耳畔,而時光已悠悠走過幾百年。這裡光線昏暗,特別地顯出森嚴和古舊來。
穿過議事廳便到了後花園,此處遍植多種熱帶植物花卉,陽光下,綻放著熱烈的花朵。大片的紅色三角梅攀爬在壁間,樹番茄則悄悄地從牆頭垂掛下粒粒火紅的、橙黃的果子,將灰褐的牆面裝點得燦爛鮮活。正廳通過小拱橋與議事廳相連。這座一樓一底重檐硬山頂式建築為刀氏土司及其夫人們的居室,左右廂房也是一樓一底硬山頂建築,採取沿廊式對稱,與正廳渾然一體。同議事廳相比,正廳顯然華麗許多,無數根金柱與檐下精雕細刻、繁複瑰麗的金色斗拱相互輝映,襯著褐紅色的木樓,使得“金色王宮”的稱號名副其實。在廂房的玻璃櫥窗里,陳列著清代朝廷賞賜的青藍色底繡蟒袍和黑色絲緞六品朝官朝服,還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物史料。

政區劃分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普洱市下屬的一個縣。面積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萬人;2008年人口12萬人。縣政府駐娜允鎮。 目前下轄:娜允鎮、芒信鎮和勐馬鎮;公信鄉、富岩鄉、景信鄉。郵編:665800。代碼:530827。區號:0879。拼音:Menglian Daizu Lahuzu Wazu Zizhixian。  地理位置為東經99°39´,北緯22°23'。娜允鎮全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8個村民小組,40個社區居民小組,全鎮人口35600人,其中農業人口22500人,國土面積367.49平方公里。娜允鎮以其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濃郁的邊地民族風情、和諧的自然生態景觀,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招來了眾多媒體的聚焦,吸引了八方遊客的雲集,成為雲南省最具魅力的旅遊小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