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逢立秋

《宣府逢立秋》是清代詩人計東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表面上是寫宣府的早寒與雄健寬廣的風光,然而在寒冷與蒼勁的境界中,詩人以婉曲見意,傾吐了自己的心胸,在語言上又疏朗清淡,不假雕飾,充分地表現了作者淒冷蕭瑟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宣府逢立秋
  • 出處:《改亭集
  • 作者:計東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宣府逢立秋
秋氣吾所愛,邊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慣,擁被五更殘。
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
摩霄羨鷹隼,健翮爾飛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宣府:今河北宣化,在長城邊。為明“宣府鎮”總兵.駐地。
②大漠:指長城外的蒙古沙漠。
③摩霄:飛上高空。鷹隼:都是鷙鳥能高飛。
④翻:指鳥翼。摶(tuan):憑風力向上直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點明題目,第一句扣住“立秋”。秋天,從宋玉《九辯》、董仲舒《春秋繁露》開始,古人多把它看作一個令人哀傷的季節,所謂“其色慘澹”,“其氣凜冽”,“其意蕭條”(歐陽修《秋聲賦》),但計東卻一反古人傳統認識,對“秋氣”表示了由衷的喜愛。可雖然如此,“邊城”宣府的寒意也來得太早了。邊地氣候與關內明顯不同。“立秋”後本來還有一“伏”,關內仍在炎熱之中,但宣府一到立秋,卻已讓人感到了寒意,一個“太”字即說明了詩人對氣候變化的詫異。這一聯使我們對宣化地區氣候涼爽,立秋早寒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頷聯則對邊城早寒的情況進一步加以說明:“三伏”,是一年四季中最熱的時候。但在宣化地區卻迥然不同了,由於“太早寒”所以“披裘三伏慣”,當地人民習慣於三伏天披著皮裘。清晨寒冷時,用以禦寒,中午稍熱時,即又脫去。“擁被五更殘”是說天將明時,寒氣襲人,擁被仍無法入睡。總之,這一聯是對當地氣候、習俗的如實反映,也給尚處在熱浪之中的南方人民帶來一種新鮮、涼爽的感覺。頸聯描畫了邊城地區壯闊的自然風貌:“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帶給讀者的是一種闊達的胸懷,豪爽的精神,帶有北方地區明顯的地域特徵,而這兩句如果聯繫詩人的經歷來看,可以說表面上是在寫景,實際上是在抒情。計東,“少負經世才,意氣勃發,嘗自比王猛馬周,始遭(明末)世變,著《籌南五論》經畫明晰,持謁史可法,可法奇之,以時勢所值,弗能用也。伏匿里門,深自韜晦,既貧元以養,始出就舉,已而復黜,益放廢失志,縱游四方,自京師北走宣雲……覽山川之形勝”。(《清七百名人傳》)此時正是他放廢失志,出京師赴宣(化)雲(中),縱游四方之時,心中無疑是有滿腹牢騷的,但面對“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的雄偉景色,心胸頓時為之寬敞,精神無疑也為之一振,積極入世之念,重又占據了詩人之心,這就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尾聯“摩霄羨鷹隼,健翮爾飛摶”。摶,在這裡是憑風力向上直飛的意思。詩人面對雄偉的長城和遼闊的“大漠”,產生了“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乾”的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他把這種思想感情寄於對“鷹隼”的羨慕,他要像鷹隼那樣展開健壯的雙翅,憑藉風力,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直迫雲霄。用世之心,溢於言表。

名家點評

全球漢詩總會名譽理事夏傳才《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鑑賞辭典》:這首詩確是直抒胸臆,毫不拐彎抹角,事真、意真、景真、情真,語言上不雕琢,不藻飾,質樸健康,接近口語,很少用典用事。在清初詩壇,他屬於顧炎武、黃宗羲一派,與明代復古摹古的形式主義文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清詩的開拓發展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作者簡介

計東(1625—1676)明末清初學者,江南吳江人,字甫草,號改亭。明諸生。明末慎交社成員。曾獻策於史可法,不能用。入清後參加科舉,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三十三歲時遭“江南奏銷案”,被革除舉人身份。曾從湯斌講理學,從汪琬受古文義法。縱游四方,與賢士交往。友人吳兆騫遠戍關外,為恤其家,且以女許配其子。詩文有奇氣。著有《改亭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