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滿堂大圍

客家滿堂大圍

被譽為“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的客家滿堂大圍位於距廣東省 韶關市55公里,距廣州248公里的始興縣城南60公里處的隘子鎮境內,現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客家滿堂大圍
  • 地理位置:隘子鎮境內
  • 景點級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嶺南第一大圍
歷史,規模,結構,保護,

歷史

客家滿堂大圍建於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於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歷時24年,為當地富豪乾榮所建。這城堡式的清代建築物,既是聚居而息、幾代共居的民宅,也是為了防禦當時盜獗的盜賊兵匪。

規模

大圍占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是始興也是廣東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其建築既有古代雄渾樸實的氣勢,又有近代精緻高雅的韻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築風格於一體。整座建築分左、中、右三部分,從左至右全長約百多米,前後寬約50米。三部分的結構形式大體相同,只是中間部分稍大些(16.9米),以中間的圍樓為主體。圍內房屋沿圍牆相對稱地進行建築,建築物以樓房多、平房少,圍樓內有栽花種樹的大院4個、祠堂6個、議事廳17個、天井16個、水井4口,寢室、廚房、儲糧室、雜物間、廁所、牲畜欄舍等房間770多個,可見其規模之大。
客家滿堂大圍

結構

整個大圍呈長方“回”字形里外三層,是封閉式結構,外圍低,內圍高,大圍開啟一大門。圍樓左、中、右三部分建築物之間均建有防火巷,無論圍內哪一部分房屋失火,火勢較難殃及鄰里。主體4層樓的牆體四周布滿瞭望孔和射擊孔,每層設有回形“走馬巷”作巡邏用,樓上樓下的迴廊過道上通下達,四通八達,利於巡邏放哨。整個大圍樓用料十分考究,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顯得光滑規整,圍樓大門、門框、窗框、台階、廊沿、井台等以花崗石條砌成,顯得堅實大方。在其它設施用材也十分考究,比如水磨青磚,要求規格統一,經人工精心磨製;木柱和橫樑均是高大畢直的原木;所用的石條、石柱、石塊多為花崗岩、大磨石等堅料,甚至是鋪小道,鋪庭用的河卵石等也嚴格選料,大小、形狀、色澤都有一定要求。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顯得典雅別致。門窗、家具等雕刻著花鳥、動物等圖案,並貼上亮閃閃的金鉑,顯得雍容華貴。 為了有效防禦盜賊兵匪,圍樓的牆基格外堅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圍樓主牆基厚達2.4-8.2米,全部用何卵石壘砌,疊角放花崗岩石條。牆體上布滿了各種瞭望孔、射擊孔。各圍樓僅向外開一扇大門,門板用鐵皮包裹,並有鐵槓橫頂,若遇盜賊侵擾,把大門一關,圍樓便成一座固金湯的城堡。大門兩側或頂部設有水池,若遇敵放火燒門,打開機關,水池內盛滿的水便會傾瀉而下滅火。
客家滿堂大圍
令人驚奇的是,這座巨大的圍樓地基卻是用松木作的,如今雖150多年過去了,但高大的牆體竟無一處裂縫,亦無一處有下沉現象,實在是民間建築之一絕。建築物除人為破壞和盜賣部分外,基本能完整保存,圍樓內樓上部的木料和石料,大部分潔淨如新,門、窗、柱、梁、枋等所雕刻或繪畫仍清楚反映出當年的精湛藝術。

保護

1991年廣州市人大有關領導人到隘子實地考察後齊贊此圍樓是“嶺南第一大圍” ,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為此題寫“客家滿堂大圍”。專家認為滿堂大圍是研究粵北客家建築的絕對模型,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和旅遊價值,1996年國務院確定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