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亭(杜甫詩作)

客亭(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客亭》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和《客夜》是同時之作。唐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因徐知道在成都作亂,在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詩。全詩格調怨而不怒,哀而不傷。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客亭
秋窗猶曙色⑴,落木更天風。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⑵。
聖朝無棄物, 老病已成翁⑶。
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⑷。

作品注釋

⑴猶曙色,到底還是天亮了。下三句寫秋曉之最。
⑵宿霧,早晨的霧。因由前夜而來,故日宿。
⑶這兩句是矛盾的。自己並非沒有才德,如今卻老病成翁,這算什麼“聖朝”?又哪能說 得上“無棄物”?杜甫往往使用這種說反話的矛盾手法來反映當時政治黑暗的真相。
⑷殘生,猶徐生。轉蓬,言人之飄零無定如蓬之轉,這是由憤慨而灰心絕望的話,碰著這 種“聖朝”,還有什麼可說,這輩子只有隨它去了。其實這種飄零生活,對杜甫創作倒大有裨益。

創作背景

此詩和《客夜》是同時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這年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一直送到綿州奉濟驛,正要回頭,適徐知道在成都作亂,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詩。這時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點評鑑賞

瀛奎律髓》:
王右丞詩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此詩三、四以寫秋曉,亦足以敵右丞之壯。然其佳處,乃在五、六有感慨。兩句言景,兩句言情,詩必如此,則淨潔而頓挫也。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
趙云: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故非後來所及。
《唐詩歸》:
鐘云:最真最妙,入峽始知(“日出”二句下)。
《詩源辨體》:
“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等句,皆意思悲感而沉雄者。
徐中行曰:說到無聊,只得如此放下。周敬曰:“聖朝無棄物”,比之“不才明主棄”遠矣,渾厚中含自傷。非悲非怨,故自苦心巧舌。
《杜臆》:
諺云:“日高風”,故“曙色”著“猶”字,謂風之早也。三、四寫客途曙景極肖。
《瀛奎律髓匯評》:
馮舒:八句如天生成,無復人力雕鐫,看杜詩何拘情景!紀昀:渾厚之至,是為詩人之筆。感慨不難,難於渾厚不激耳。入他人手,有多少憤憤不平語?許印芳:起是對偶。
《繭齋詩談》:
“聖朝無棄物,衰病成老翁。”此互勾句法。
《唐詩別裁》:
一呼一應(“聖朝”二句下)。比“不才明主棄”,蘊藉何如?
《讀杜心解》:
三、四曉景,有向曉而光明動盪之意,以反興下截也。……“飄零”句,又結清“客”字。
杜詩鏡銓》:
寫峽中秋曉如畫(“日出”二句下)。邵云:怨而不怒,見詩人忠厚("聖朝”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評:三、四渾而有骨,大家景聯。然摩詰亦時有此。五、六白話老筆,良而不瘐,直推此公擠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