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韓都故城

宜陽韓都故城

宜陽韓都故城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位於今宜陽縣城西25公里的韓城鎮東側,是當時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宜陽故城位於宜陽縣城關鎮。城南為錦屏山,城北為洛河。現僅存挹秀門(即南門)、通賢門(小南門)和凝瑞門(西側偏門)等三座城門和南門西側的一段土城牆。挹秀門僅存下半部,上部已經後世改建。通賢門保存較完好,由單拱青磚築成,面闊12.9米,拱門寬3.2米,進深10.4米,南有護城河。凝瑞門破壞嚴重,上有同治年間書“凝瑞門”三字,城牆由夯土築成,夯層厚0.12米—0.15米,夯土中夾雜有碎石。該遺址規模巨大,布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歷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築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陽韓都故城
  • 外文名:Yiyang Gucheng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在地區:中國·河南·洛陽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322-1-322
  • 時代:戰國至秦漢時期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
  • 公布日期:2013年5月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
  • 占地面積:310萬平方米
簡介,規模,

簡介

宜陽韓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是戰國秦漢時期的古城,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都宜陽故城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早期都城,位於今宜陽縣城西25公里的韓城鎮東側,是當時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中心。該遺址規模巨大,布局完整,結構嚴謹,保存完好,出土文物豐富,是東周時期韓國歷史沿革的客觀見證,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建築藝術、喪葬習俗、社會風俗以及古代都城發展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規模

1 宜陽韓城,有一座戰國都城遺址
沿著宜陽縣韓城鎮城角村村道向東走,可以看見一條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遺蹟。據宜陽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段城牆便是韓都宜陽故城的東城牆北段。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韓都宜陽故城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勘探和試掘。結果顯示,韓都宜陽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510米至2150米,東西寬1630米至1843米,分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總面積310萬平方米。其中宮城位於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與郭城相連;考古人員在宮城區發現了不少墓葬,可能為陵墓區。郭城位於故城的東南部,城內西北高,東南低,正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崖將郭城分為南北兩部分。
該城城垣都由夯土築成,其中東牆與北牆保存較好。東牆全長1515米、寬18米至36米,現存高度為3米至6米;北牆全長1843米、寬18米至38米,現存高度為1.5米至8米。西牆長約2150米、南牆長約1630米。
考古人員在郭城東、北兩面各發現一座城門,在兩面城牆外發現有明顯的護城壕遺蹟,在北牆外側還發現有5個“馬面”(古代為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在許多城市設有二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瓮城”,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利於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城防設施俗稱為“馬面”,或稱為敵台、墩台、牆台)遺蹟,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馬面”遺蹟。另外,考古人員還在一些城牆的外圍發現大量建築堆積,可能為敵樓建築。 在郭城西北部,考古人員發現了大型建築基址3處,燒窯群1處,東西、南北方向的大道各1條。在郭城的周圍還分布著許多與之相關的墓葬、烽火台等遺蹟。此外,在城區內外農田裡發現有大量的銅戈、矛等戰國時代的兵器和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等國鑄行的一種金屬貨幣,也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
2 規模宏大,曾是交通樞紐、商貿大市及軍事重鎮
專家介紹,韓都宜陽故城規模宏偉,工程浩繁,該城應該是在韓國遷都之前就修築了較長時間。
史料記載,韓國本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韓武子遷都宜陽,到韓景侯時(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7年在位)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陽是韓武子時期(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7年)韓國的都城。此後,該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時期因戰事才遭廢棄。
韓都宜陽故城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商業城市。《東周策》記載:“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可見當時的宜陽城規模宏大,人口稠密,儲物豐富。近年來,該城周圍出土了大量戰國貨幣,也足以證明當時宜陽的商業繁榮、經濟發達。
韓都宜陽故城也是韓國的軍事要塞。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派相國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秦死傷者眾”。這說明了宜陽形勢險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大量史料也證明,該城不僅在戰國時期戰略地位顯著,在之後的兩漢、兩晉及南北朝時期仍舊是軍事重鎮。
此外,韓都宜陽故城還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上,曾有3條交通要道在此交匯。其一為兩京大道:從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連線洛陽、西安兩京,出函谷關、自陝往東南走崤山南麓,經雁翎關、宮前、河底、韓城,東至洛陽,或者至鄭、宋、齊魯等地,這是一條東西大道。
其二為秦楚孔道:自秦出函谷關,沿崤山南麓東下,在韓城南渡洛河,再渡伊水,可達南國。這條大道西通秦隴,南下吳楚,是一條商旅大道。
其三為晉楚通道:自晉南下,從今三門峽北岸過河,沿陝縣、韓城到達南國。歷史上,河東的池鹽便是經過此路運銷到南方的。
這三條大道都是以韓城為樞紐,直到民國初年隴海、京廣鐵路通車前,韓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都未曾變化過。
3 立足長遠,保護、開發珍貴文化遺產
據專家介紹,從整體來看,韓都宜陽故城是東周列國都城中保存較好的一座。城牆東、北兩面至今大多數仍高出地面3米至8米左右,城內85%的面積尚未被村莊或建築物破壞,且地下文化層豐富,保存較好。
2000年9月,韓都宜陽故城被列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該遺址面積較大、離市區距離遠等實際情況,文物部門確定了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思想,以“原真性、整體性、可視性、可讀性、持續性”為原則,對未來的保護利用進行了如下構想:
儘快制定總體保護規劃和保護條例,使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遏制日常生活中對遺址造成的破壞。
劃定保護範圍,在保護區內進行綜合環境治理。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綠化立碑、修建護欄。
保護好現有文物景點,並在合適的地方豎立標誌說明。對文物進行必要的修護,保護文物古蹟遺存及其歷史環境,真實、完整地保存並延續其歷史信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當地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在有效保護遺址前提下,通過合理開發展示遺址的歷史文化資源,帶動當地的旅遊文化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首先對真實的遺蹟進行保護展示,如給保存較好的城牆東北角的斷面處採取適合的方式加以保護展示,配合環境治理、美化工程,顯示出城牆的歷史厚重感和滄桑感;對遺址內的封土墓冢綠化立碑,結合旅遊線路規劃可登頂的小路,提高遺址的可視性和參觀趣味;還可以復原馬面、敵樓、城門等遺蹟,再現昔日韓都宜陽故城的文化風貌,增加參觀遊覽內涵。
市文物局大遺址辦的工作人員介紹,將來,可以根據遺址的整體情況和特點進行一些農業觀光園、休閒體驗園及憑弔古人的陵墓園區的建設,這樣既可以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又可以保護遺址,提高遺址和當地的知名度。
隨著韓都宜陽故城遺址被列入“十二五”全國15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名單,今年,文物部門將啟動對該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會被更多的人認識、了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