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紅茶

宜興紅茶

宜興紅茶羨紅茶,又名宜興紅茶,產於江蘇宜興,產茶區屬天目山脈。其茶葉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烏潤顯毫。宜興紅茶本身已經沒有分類,在宜興當地只能根據茶形分類為:葉茶、碎茶、片茶、未茶。

宜興,古稱陽羨,怡然自處幽幽太湖之西瀕,威儀坐觀群山天目之起伏,山清水秀居所,世外桃源福地,集天地靈氣孕育,聚日月精華洗禮,固所產宜興紅茶既得源遠流長之美名,更具彌香沁脾之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興紅茶
  • 產地:江蘇宜興
  • 又名:羨紅茶
  • 產業特點: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烏潤顯毫等
歷史發展,獲獎記錄,

歷史發展

陽羨茗香源遠流長
漢史以名,三國以盛
東漢年間,宜興紅茶已在漢家史書《桐君錄》中得名,書中有言“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而其中的晉陵即指宜興,後更有漢王到宜興茗嶺“課堂藝茶”的趣史;到三國孫吳時代,孫權曾居陽羨為政,對其極力推崇,固宜興紅茶興盛於江南,美曰“國山茶”。
譽滿唐年,詩頌文撰
唐朝年間,無論市坊鄉野還是權貴宮廷,宜興紅茶已是譽滿天下,茶聖陸羽亦在《茶經》中大加褒揚“芬芳冠世產,可供上方”,更另其名重一時;唐風好文,盧仝、杜牧、白居易、皇甫冉、陸龜蒙張籍等詩文大家,都因深諳宜興紅茶而詩頌文撰諸多,特別是亦有“茶聖”之稱的盧仝的一句“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更是將宜興紅茶的文化底底蘊趨向極致。
宋間紫砂,明清人家
宋朝年間,蘇軾曾居宜興,深研宜興紅茶在飲用中與紫砂茶壺的交相輝映之趣,並將其心得錄於後人,對宜興紅茶文化和紫砂文化歸於一統的共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明清時期,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下生產和經營上的逐步成熟,宜興紅茶已經成為百姓人家中的生活必需品,深入鄉里,享譽民間。
細嫩葉芽,彌香沁脾
自然孕育,技藝雕琢
宜興紅茶乃自然孕育之佳茗,固所產之地必然先天獨厚;而宜興紅茶亦為隱世璞玉,更需後天技藝精心雕琢。得春谷蕊宜興紅茶,憑靠著“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再加優質茶田500餘畝,以及風雨適度,晴陰協調,固能夠集先天之大成;又倚設備之精良、人力之精幹、技藝之精湛,妙手天成飾雕琢,更令茶香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不事源水,入沸彌香
宜興紅茶在浸泡飲用時無需繁多的茶工瑣事,一不事源水,雖以軟水為佳,但對於其他浸泡用水的來源亦是處之泰然;二不需洗茶,宜興紅茶因其葉芽細嫩,所以第一泡的茶水即能飲用;三不計沸度,只要是沸騰過後大約85度到90度的水溫即可取用,入沸僅需二十秒,彌香悠然即若岸芷汀蘭,更兼有解渴降溫、提神醒腦、解毒利尿、除膩化積、減肥養顏、抗衰增壽、降壓控脂等功效。
紫砂為器,相依成趣
清人汪文柏曾在《陶器行》中寫道“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即是美譽宜興出產的紫砂壺,而在品茗宜興紅茶之時,若能深諳紫砂為器的相依之道,聚味、增香、保溫、保質,故而成趣成景,既是宜興紅茶文化的瑰寶之一,亦是平添飲茶間的唇齒增香。

獲獎記錄


宜興紅茶曾於 1915年在巴拿馬賽會榮獲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