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文章

定文章

“定文章”的主要代表便是方氏三兄弟: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方氏三兄弟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方士淦,清朝舉人,著有《東歸日記生還詩草》諸書。方氏家族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無論男女皆學詩文。方浚師有詩記述:“博士龍眼奉女宗,深閨展卷習雍容。書聲或地琴聲和,窗外蟾輝分外濃。”方氏三兄弟才華出眾,先後中舉,同為官吏,著作頗豐,並有大量詩文流傳後世,甚至漂洋過海,在海外產生一定影響。由於他們從政的足跡和辦學的聲譽當時在江淮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定文章”之說便流傳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文章
  • 代表作品:方浚頤的《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方浚師的《蕉軒隨錄》、《蕉軒續錄》等。
  • 年代:清代
  • 代表人物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
  • 誕生地:安徽定遠
  • 名稱緣由:依地域而命名
簡介,代表人物,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

簡介

清代,江淮一帶流傳著“壽字、懷畫、定文章”之說,即壽縣的書法、懷遠的繪畫、定遠的文章在江淮之間享有盛譽。

代表人物

方浚頤

方浚頤,字子箴,號夢園,定遠爐橋人,道光甲辰考取進士,同治八年授兩淮鹽運使,後淡出政界,到揚州創辦淮南書局,廣攬四方賢士,校刊群籍,並開辦梅花、安定兩書院,召集學士,校刊經籍。並主講授課,江南才俊雲集兩院,桃李滿園,方浚頤授課之餘,兼主修《續揚州府志》。方浚頤在揚州不僅授課、著書,還重修了平山堂等諸多名勝古蹟。至今在揚州平山堂仍可見到方浚頤親筆所書“平山堂”匾額。
方浚頤晚年多半在揚州,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詩詞唱和,以文會友,過著悠閒生活。揚州自古為繁華都市,文人薈萃,但他們對方浚頤卻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東南文學的盧曾之後,只有方浚頤一人出類拔萃。《皖志列傳》特將方浚頤與盧曾作了比較:盧曾雖然談吐風雅,頗有才華,但無著作流傳後世,方浚頤才思敏捷,極善言吐,又能著書,刊行的詩達4000首,60歲後終日研究諸子史傳,撰寫隨筆,日一篇或三五篇,筆耕不輟,實屬罕見,因而名冠江南。
方浚頤卒年75歲,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朝天錄》、《蜀程日記》、《東瀛唱答詩》等著作流傳後世。
方浚頤的詩作融眾家之長,又“博大昌明”如空車走嶺,曠野獨步,大受推崇。儘管他身在江南,文章每每開宗明義“定遠方伯之”,隨著方浚頤聲名顯赫,笑傲大江南北,“定文章”便不脛而走,流傳至今。
方濬頤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同治八年),濬頤任兩淮鹽運使時,創辦淮南書局,他招集學士,校刊經籍,後又增設梅花、安定兩書院。常與袁昶、譚獻等人來往。1876年(光緒二年)任四川按察使,晚年居揚州主講安定書院。他收藏書、畫甚富,精鑑賞,頗負時名。1875年自序成書《夢國書畫錄》。掀《安徽文獻書目》,著有《夢園子》、《夢園賦概》、《試帖》、《夢園叢說》、《夢園時文》、《二知軒文存》、《二知軒詩鈔》、《忍齋和陶詩》、《古香凹詩餘》、《北行日記》、《征途隨筆》、《朝天錄》、《蜀程小紀》等多種著作。傳載《安徽通志稿·人物傳》。

方浚師

方浚師,字子嚴,號夢簪,鹹豐乙卯舉人,歷任內閣中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侍學講士、直隸永定河道等職,年60卒於宦。公餘之暇,無書不讀,也是多才多藝。著有《蕉軒隨錄》、《蕉軒續錄》、《退一步齋詩集》、《鹺政備覽》、《嶺西公犢棠存》、《袁枚年譜》、《粵闈唱和集》等著作.
十四歲進學校讀書。1855年(鹹豐五年)中舉人。歷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侍讀、記名徹史、兩廣運司、直隸永定河道按察使等職。
在官三十年,公暇從不間斷該書。藏書達六十萬卷。據《安徽文獻書目》,著有《退一步齋# 詩集》、《文集》、《焦軒隨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官錄》等著作。傳載《安徽通志稿·人物傳》。

方浚益

方浚益,字子聽,亦字伯裕,江蘇候補知,歷署南匯奉賢知縣。他又是畫家和金石專家,所著《定遠方氏吉金彝器款識》、《綴遺齋彝器考釋》等作品,是古器金文研究有影響的專著。方浚益與方浚頤還是大鑑定家。方氏本為書香門第,家中原來就收藏許多名人字畫,加之方氏三兄弟皆為官宦,家產萬貫又愛好收藏,方家名人字畫就更多了。方浚頤曾著《夢園書畫錄》二十五卷,書中詳細記載僅方浚頤所藏名人字畫就近千幅。方家收藏的字畫多為稀有珍品,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方氏兄弟收藏的眾多名人字畫。方氏兄弟好詩文,著作眾多,影響深遠,為“定文章”的代表。尤其是方浚頤獨樹一幟,名冠江南,其詩文備受推崇。方浚頤一生作詩數千首,精選刊行1800首,頗受當時文朋詩友推崇。清人蔣超伯高度評價方浚頤的詩作:溫柔敦厚,精於布局,而皆博大昌明,“有高自標樹,猶為李杜,如空車走峻坂,著靴行曠野者”。清人楊懋建在《二知軒詩鈔》跋中評介“方浚頤的詩初由漁洋,以上追白(居易)陸(游),雍容大雅,無鉤章棘,句無凡音浮聲……於杜、韓、蘇集於足合三家,共爐而冶,而其才力又足以兼眾長,而達其所見東坡,如萬斛源泉隨地湧出,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洋洋乎大觀也。
1861年(鹹豐十一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土,官江蘇金山知縣.善畫花卉,書法六朝,藏弆金石甚富,又工刻印。著《吉金錄》等,《安徽文獻書目》著錄《綴遺齋器款識考釋》三十卷。該書體例略仿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一千餘器,摹寫精善。卷首為《彝器說》. 三篇,上篇考器,中篇考文,下篇考藏。其中重要銘文,附有考釋,頗有精到之處。安徽省圖書館有石印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草稿本,可補正刊本之處甚多。傳載《安徽通志稿·人物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