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茶果

官塘茶果

官塘茶果是廣東民間小吃,用糯米粉或用粘米粉製作外皮,內放餡料,外包裹植物的葉,蒸熟即可食用。珠海唐家灣官塘鎮的官塘茶果,便是這一典型代表。

在2006年的時候,官塘茶果入選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這種小吃更加聞名遐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塘茶果
  • 主要食材:糯米粉,植物的葉
  • 口味:甜
簡介,記者手記,

簡介

堅守 也是一種信仰
珠海唐家官塘茶果,是唐家灣鎮官塘村的一種民間小吃,已有幾百年歷史。在2006年的時候,官塘茶果入選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這種小吃更加聞名遐邇。
隨著時間的變遷,許多老店都轉行或者歇業了,唯獨有一間店名為“官塘茶果店”的店鋪歷經了歲月,仍然安在。這間店只會在下午三點半左右開門營業,幾十年如一日,專賣傳統的點心和糖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茶果一直堅持用柴火蒸煮,所有的點心的都是按傳統的方法手工製作。
在村頭的小巷,茶果店門前灑著淡淡的燈光,人們在外面散坐,像是農忙時的晚上,大夥一起坐到外面納涼。再嘗嘗地道的點心和糖水,那種環境和情調,那份悠閒與自得,很讓城裡人羨慕不已。“我們這裡(官塘村)家家戶戶都會做茶果的。一年好幾多個節氣我們本地人都會做不同的茶果吃,比如三月初三吃葉仔,四月初八吃蘞西餅,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芋頭糕等等。”村里老人家如是說。
種類 既紛繁又多彩
這家茶果店雖小,東西卻相當豐富:論烹調方法,有蒸、有煮、有炒、有燉、有炸、有烤……經過這么些手法一弄,端出來的就有蒸水晶餃、蘿蔔糕、芋頭糕、粽子、葉仔、鹼水粽、馬蹄餃、草餅、五指扎、菜餃;還有綠豆沙、椰汁西米露、芝麻糊等多個甜品。
在去年出版的《官塘村史話》中,也對官塘茶果有著篇幅不小的記錄。茶果原本是節氣和祭祀時才製作的食品 ,後來演變成生活中常常吃的茶點和小吃。
《官塘村史話》裡面介紹的官塘茶果的種類和製作,分糯米類、粘米類、小吃類三個大類,合共53種。除了現在我們經常能吃到的一些品種外,《官塘村史話》中還記載了許多很少在市面上出現或是已經消失了的茶果種類。
大龍糕——又稱大隆糕,取其步步高升之意,春節或者新屋入伙的時候製作。通常要用柴火蒸差不多十個鐘頭,很費工夫。表面撒上芝麻、紅棗、過年還要放一對利是和一對桔在上面。過了正月十五後,通常早餐就吃這個。
豆撈仔——現在很少人這樣叫了,甜品店都叫做糖不甩。花生剝殼、烘炒、去花生衣,石舂研磨成花生碎。煮好的湯圓,拌上花生碎和白砂糖,真的很香。如此繁雜的手工程式,在機械化的現代是不多見了。
生粳糕——即三丫苦茶果。三丫苦是一種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在春夏交界之際,食之有利於預防疾病。用糯米粉與三丫苦樹汁浸泡的水摻和,蒸熟成糕,或用粉皮包甜豆沙餡,搓成團狀,以蕉葉墊底蒸熟。這種茶果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
磨芋圓——一般用紅芋,把磨好的芋頭漿加少許粘米粉調成糊狀,用手攥芋糜,從虎口處擠出成圓形顆粒,右手用勺子接住,放入用白蝦、豬肉粒等做成的湯底中,動作要乾淨利落,芋丸的形狀要圓。成品之後味鮮濃郁,軟嫩清口。
傳承 需要付出代價
官塘茶果傳到現在兩代人了,每天做茶果的是老闆的高齡媽媽佘婆婆,然後全家總動員出來當服務員賣茶果。茶果的利潤極低,隨著原料食材上漲,利潤就越來越少了。老闆說她不想做了,因為這間鋪位轉出去,比做茶果賺錢,可是媽媽不捨得,說是自己的一個心愿,就是想讓茶果流傳下去。老闆也聽了媽媽話,每天就圍著這不賺錢的茶果忙來忙去。
茶果還在繼續做下去,母子倆每天還是忙忙碌碌,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茶果生意會變得好一些,茶果的傳承會變得順利一些。

記者手記

官塘茶果入選了“非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護,對珠海的美食界來說,不失為一件幸事。但如何保護這一民族精華,卻是一項重任。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佘婆婆之所以苦苦支撐著官塘茶果,是因為她對茶果的那份情感深深融於茶果當中。而作為老闆的兒子,他考慮的是生存,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未來,如果官塘茶果仍然不賺錢,他還會把茶果繼續傳承下去嗎?個體的傳承畢竟“勢單力薄”,這就要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承擔責任,留住這些厚重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