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鶴拳

宗鶴拳

宗鶴拳是傳統拳術中南拳中的一種,宗鶴拳的最大特點是宗。宗是方言,難以用確切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說個大概,我們知道,狗從水裡爬上岸時,身上總是發出一種彈抖之勁,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抖淨,狗的這種動作叫“狗宗身”,這種彈抖之勁就叫“宗勁”。所以我們說,“宗”有“彈、抖、撞”的含義。

宗鶴(即宿鶴)、 鳴鶴、飛鶴、食鶴(即朝鶴,又名痹鶴)等四種鶴拳之一。宗鶴拳在訓練中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

宗鶴拳功法為摔手 三戰 功法來源於此

其它套路 四門,二步,四步,五步,搖櫓手,走馬三角,雙蝴蝶,抖肢三克,蝴蝶穿花,八角穿心 還沒有編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鶴拳
  • 分類:拳術
  • 起源地:福建省
  • 特點:宗,宗是方言
拳的“勁”,七種,初學者,訓練方法,使用宗勁,重點介紹呼吸,勁與意配合,起源地,發源,體育健身項目,創始人,方世培,蝦法狗宗身,典中武舉,方紹翥(阿鳳),方傳模(阿妞),特點,氣與勁,明、暗勁之別,健體作用,勁與力之區別,

拳的“勁”

宗鶴拳的“勁”,指的是通過人體肌肉組織的迅速收縮而爆發出來的一股“彈力”。一些功底深的鶴拳名家在與對方交手時,只要手觸到對方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使對方感到觸電似的“麻痹”,或被擊倒,或被拋到數尺之外,這就是宗鶴拳里所提到的“鶴如觸電”。
這種勁和力不一樣,一般的力一過壯年,若不經常鍛鍊就會消退;而勁就不一樣,有勁的人可以轉衰為壯,在技擊中,有勁的人可制勝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舉起重物,卻無法制勝有勁的人。打個比喻,牛能拉動很重的大車,如把車繩套在虎背上,老虎是拉不動的,這說明老虎不如牛的力氣大,但牛和老虎對斗,勝者是老虎,這說明牛不如老虎有勁。就武術技擊來說,需要的是老虎的活勁,而不是牛的死力。

七種

宗鶴拳的勁最主要的可分為剛、柔、虛、實、直、橫、斜七種。

初學者

初學者多是用剛勁和直勁,進而就能辨別橫勁和斜勁,再加深造就能辨別虛勁與實勁及柔勁,這些道理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用起來就難了。如虎撲食、鷹捉雞都是用直勁和橫勁,至於虛勁與實勁是在對抗運動時,“人實我虛,乘虛即實;人剛我柔,乘柔即剛,柔中有剛,且為真剛;剛中有柔,且為真柔。”懂得這些用法,就能達到剛柔相濟,這時離宗鶴拳所要求的宗勁就不遠了。
宗勁在宗鶴拳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著手練宗勁呢?

訓練方法

人體下蹲成馬步,兩手伸直下垂於兩腿之間;吸氣時氣沉丹田,出氣發聲,以聲助力;把雙手向前、向上摔出,身體直立,自然放鬆。
初學者需每天配合呼吸摔練300—400次,天天持續不斷地練,到了半年之後,就能消除身上原來固有的僵勁。然後再放鬆腰部,用腰帶動上肢各部,慢慢地由淺入深,練其彈抖之勁,增強全身的彈性,再進一步就得學會辨別剛勁和柔勁的使用。如果能正確地掌握這些,那就說明你已入了宗鶴門。

使用宗勁

要練好宗鶴拳不僅要懂得發宗勁,而且還要懂得使用宗勁,這樣當攻擊手碰到你的手足時,就會被你迅速地彈擊。
總的來說,宗勁產生於彈性勁,這種彈性勁可以產生於平時的摔勁(即摔手),而摔勁就是前面說的,緊密地配合呼吸,氣沉丹田之後,出手時以身助力,將勁發到身體各個部位的終端。
在進行摔手訓練時,還必須注意每摔一次手都得與手、眼、身、法、步、呼吸等進行配合。

重點介紹呼吸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呼吸。初學者應加深呼吸,特別是應加深吸氣。因為人體不論訓練水平高低,在長時間的緊張運動中,都會因呼吸不協調而缺氧;特別是初學者心血管機能暫時不適應以及精神緊張等原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壓抑呼吸,因而在練套路時有時會感到胸悶或脹滿,呼吸困難,使套路的練習速度下降,甚至中途練下去。但如果加深呼吸情況就會好轉,因為加深呼吸,可以促進靜脈血液回心,增強循環功能,必要時還可用口來呼吸。
宗鶴拳功夫到家的人,在技擊時不僅兩臂能發出彈抖之勁,而且全身也能發出彈抖之勁,並能做到意到勁到。當你意識到自己身體某一部位需要出擊之時,這種彈抖之勁就會立即集中地發在那裡,當然,這並非一、二個月即能奏效的,還得經過換勁階段,也就是要除掉原來身上的僵勁,換來宗鶴拳的彈抖之勁。

勁與意配合

練好宗鶴勁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勁與意的配合,要做到“力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比如練摔手,自己應有意地將勁送至手指尾節,時間長了就會練成意到勁即到,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在搏擊時,你就會本能地做出應有的反應,閃電似地將對手擊敗。故在訓練每一招每一式時都應有意識地進行這種練習。

起源地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華廈五千年文明風雨同行,作為武術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鶴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於清道光年間,始創祖師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1834年(清道光14年)出生。世代書香,幼既敏而好學 ,尤嗜技擊,力練鶴法,受教名師,均驚其為廩異。練功之餘,喜審飛禽走獸搏衛之態,對武藝更有所領悟精進。年甫弱冠,典中武舉,無意於仕途,遂雲遊各地,尋師訪友,探研各派拳藝。

發源

宗鶴拳發源於福建省福清市鏡洋西邊茶山自然村,座落於福清的齊雲山、永泰的天竺嶺,閩侯的虎頭山的三座山峰的交會之處,距福州市42公里,北臨閩侯縣,西臨永泰縣,南距南少林寺28公里,東臨閩侯縣,遙望鏡洋東升村五子岩,周圍有琯口太平寺,西邊天竺寺遺址,西山寺遺址,石竹仙山、瑞雲寶塔,龍江古橋,瑞雲石佛,黃檗名剎等諸多名勝古蹟,國道福廈公路與高速路在東西縱貫南北,也是古時代上京的必經之路,縱覽自然村的西邊峰巒疊翠,萬頃叢林,生態環境優越,革命老根據地曾經就設在這塊土地上,構成了武術民間文化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體育健身項目

福清宗鶴拳是中國民族得以繁衍昌盛遺留下來的一個優秀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在各個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作用,宗鶴拳是與自然,與人的鬥爭中萌生和發展的,具成為不可減少的武術拳種,在抗擊外部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當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是不可磨滅的,且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宗鶴拳能滋生繁衍,常盛不衰,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它不僅是個技藝問題,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經過千錘百鍊凝聚而成的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創始人

地處閩中的福清,乃南派武術之發祥地,一代宗師方世培(名徽石,字世培)系福建福清市西邊村茶山自然村人氏,生於1834年(清道光丙戌年),1886年(清光緒14年)季穀旦仙逝。嘆未能壽永,過早棄世,“哲人已隨黃鶴去,尚留拳路在人間”。

方世培

方世培乃是書香門弟,父親文武兼修,兄長進士出身,世代以耕讀治家,練武為樂。少年時代的方世培,聰敏好學,不以殷實而自負。在齊雲山下天竺寺邊長大的方世培,少時為家中放牛,經常出沒於大山叢林之中,走遍了大山之中的坑坑窪窪,山川溪流,自幼即得山海靈氣。方世培最喜歡觀察飛禽走獸搏衛之態。

蝦法狗宗身

一日雨後練功時,偶觀寒鴉淋雨,在樹上抖動羽毛甩水珠,而樹幹竟為之動搖;復想起靈犬落水起岸,搖身一宗,水珠飛濺情景。之後,又常於池畔審視魚蝦之生態,魚身之柔游,蝦臂伸縮之輕速悠閒;觀察蝦在水中應敵時的輕盈靈巧、進退有方、彈躍躲閃等;再觀察鶴的各種舞姿動作,動靜清晰、虛實分明、上下起伏、飄忽剛柔,以寸勁節力等;觀察狗落水起來後在那瞬間的宗動與身上水花的濺出等。頓悟出輕捷與彈性所產生之力道無窮,悟出以身軀的微微抖動化解敵手之功勢的“內變力”,並結合當地的拳種、武技,創出一套無論從心法到技法均為全新的拳術“蝦法狗宗身”(“蝦法”為本地的方言諧音,即蝦彈的意思,“宗”即狗宗動的意思,社會上也有寫成“蹤”“縱”“駿”等諧音字)。[3]

典中武舉

方世培年甫弱冠,典中武舉,以無意於仕途,遂雲遊各地,尋師訪友,探討各派新藝,吸取各派精華。曾寓居福州市內道山巷旁望潮樓,與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林琴南(前清孝廉)近鄰並結為至交。林琴南亦喜歡拳擊劍術,以親身所學所見為依據,將方世培的武功寫入《技擊軼聞》一書,並列入“首篇”(全書共43篇),還著有《方世培傳》。在招徒授藝中,方世培最出名的五位弟子被稱為“八閩五虎將”方永華(長短節化身宗身)、唐依鶴(好宗身)、林孔培(好翅股)、蔡道恬(好撈金)、王陵(好化身)等,此後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後世弟子遍布閩、台、兩廣、港澳及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在台灣,他的第三代徒孫林國仲(字二高,系方世培孫子方紹峰(阿峨)的徒弟)還創辦了方世培宗鶴拳武館,成立中華民國宗鶴拳協會;在日本、美國等地都有宗鶴拳弟子開設“方世培宗鶴拳武館”。近十多年來,日本、台灣、俄羅斯等地的宗鶴拳弟子多次到福清鏡洋茶山村尋根問祖,拜訪方家宗鶴拳嫡系傳人。八十年代,有日本沖繩縣“中國武術拳聖武術館”館長金城昭夫三度帶團到茶山尋找方世培故居;2004年9月19日,台灣林國仲之子林英明一行19人上茶山拜謁祖師故居及觀摩“宗鶴拳”發祥地之一的“天竺寺”遺址,並拜祭陵墓。2006年10月22日,林英明一行22人再訪茶山方家。
方世培次子方永華,“自幼受方家之薰陶”,又掌握了“化身短節宗身”的“獨門絕技”,為方家宗鶴拳真傳。方永華將武功傳其子方紹峰(外號阿峨),方紹翥(外號阿鳳)。
方紹峰(外號阿峨)之後收福州蓋山鎮珠宅人林國仲(字二高)為徒,他對此徒十分器重,“愛如己出”,除悉心傳授宗鶴拳精華秘訣外,還將師門醫道傾力相授。民國初年,林國仲到台灣雲林縣一帶傳授宗鶴拳,以使徒眾都能接受中華民族正統拳法的文華薰陶,但當時日本人正以高壓政策統治台灣,嚴禁台灣同胞學習中國武術,妄圖滅絕台灣民眾國民意識。台灣同胞備受異族壓迫,早已民心思漢,中南部各地民眾風聞林國仲在傳授中國拳術,紛紛暗派代表前來住地,請林宗師教授宗鶴拳術。林國仲排除萬難,應聘至各地秘密傳授拳術,並暗中宣傳中華文化,鼓吹民族意識,在愛國人士協助掩護下,門徒與日俱增,此舉招引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和監視,以“莫須有”的罪名把林國仲遣返福州故里,但是宗鶴拳的技藝卻從此流傳台灣各地。1945年台灣光復,林國仲遂於1946年春赴台與門人團聚,不久回閩,後又於1947年仲夏攜兒子林英明赴台灣定居,恢復武館傳授技藝,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使宗鶴拳在台灣進一步擴大影響,並流傳到日本、美國等地,“中華民國宗鶴拳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國術會二高宗鶴拳委員會,成立於1975年9月7日。在福建省武術界,宗鶴拳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方世培弟子唐依鶴曾於光緒25年在閩浙總督府選拔總教練中,經十多場比試立於不敗之地,最後與府中侍衛韓國忠比武,唐依鶴以“宗勁”在三回合之內就挫敗韓國忠,榮任府中總教練之職。
宗鶴拳宗鶴拳

方紹翥(阿鳳)

當時威揚八閩,傳遍海內外的方紹翥(阿鳳)阿鳳系方永華的次子,從小聰明好學,尤其喜歡練武學醫,習武多年在授方家宗鶴拳真傳,勤學苦練,由宗鶴拳里的宗身,化身,鶴翅,撈金,長短節,練成宗鶴拳絕技(鶴拳蝦法狗宗身無人能靠身)
阿鳳在福州創辦宗鶴拳武術館招徒授藝,與各門各派拳師比試交手均為上風,結交很多武林拳師,民國初年,林國仲(字二高)到台灣傳授宗鶴拳,還特請阿鳳到台灣,當時阿鳳在台灣認識很多武術拳師,台灣武林界都認為宗鶴拳確實有很多特點,阿鳳在台灣也授了很多學徒,阿鳳到台灣來回數次,最後一次去台灣還帶著親弟方傳模(阿妞)一起到台灣,後返回祖家。
方紹翥(阿鳳)1880年出生,於1937年去世,阿鳳在世將宗鶴拳和醫術傳於其子,長子方美源,次子方美振。

方傳模(阿妞)

方傳模(阿妞)將宗鶴拳和醫術傳於其子方美錦。
方美源將宗鶴拳和醫術傳於其子方德楨。
方美錦和方德楨為了發揚中華武術宗鶴拳,於1980年在福清茶山方世培故居創辦宗鶴拳培訓點,學徒達500多人,在福州和閩候縣培訓點學徒也有數百人。
方世培第四代玄孫方德明和第五代嫡孫:方長燦、方長玉,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武術文化遺產,於2007年2月12日成立福清市宗鶴拳協會。方長玉任第一屆會長,方長燦任第一屆常務副會長,方德明任理事。
這項武術在2007年剛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名錄。身為宗鶴拳第五代傳人的方長燦、方長玉兄弟,為了把祖先方世培開創的宗鶴拳傳承下去,傾囊而出。成立協會、辦武館,給每年從海外前來尋根拜祖的武林人士提供交流的平台,也讓更多人了解宗鶴拳。

特點

宗鶴拳在訓練中就是要求每個運動員練兩臂彈料之勁,控抖之功,-一以及兩腿縮繃之勁,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
宗鶴拳宗鶴拳
宗鶴拳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注),善用“斷手”、“挪手”、“沖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講閃躲帶打。
宗鶴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分三戰、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練三戰。拳諺說:“要想宗鶴好,三戰裡面找。”故三戰是宗鶴之本,宗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中。
宗鶴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從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於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剛柔相濟的特點,構成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從外形和內在的精、氣、神的講究來說,都有它獨到之處。

氣與勁

宗鶴拳用氣,氣沉舟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鍊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宗鶴拳就是要練這種氣。
宗鶴拳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鶴著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
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鍊,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著經絡,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h再下行經顏喬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宗鶴拳宗鶴拳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衝擊。很多武術家在表演內功時,腹內經得起各種東西的衝擊,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在技擊武術中,氣能助力和勁。在發勁時,氣還有助於穩定自己的重心,增強兩足之間的力量,使之做到兩足落地生根,穩固下盤,加大爆發力。故氣不能集中於丹田後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後由丹田貫串於足跟底,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出擊的部位。這就是老一輩武術家們所說的“勁到腳底,渾身是勁”的道理。
練宗鶴拳還必須注意氣貫丹田,出手出氣,氣行一貫,練時手對腳,也就是天對地,手——腳——氣相連。
宗鶴拳所要求的是宗勁,而不是宗力。故動手就要有摸抖之勁,力由足起,勁由腰發,由腰部帶動全身發出一種彈抖之勁。

明、暗勁之別

宗鶴拳有明、暗勁之別,來源於明、暗氣,明見於外形,?暗潛於內在。兩者的關係是氣通過運行,調動了人體的內在功能,使各部器官發揮較大的機能,見於外形。這也是鶴拳的共性。宗鶴拳訓練時只要能做好腹式強縮運動,做到呼吸深長有力、均勻沉細,注意力集中並意守丹田,就會很自然地把氣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練功時氣由丹田發,以氣催力,勁達兩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時還必須注意身體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勁再達到全身各個部位。
如果在訓練時氣吸進並集中於丹田後即直接呼出,身體各部沒有進行任何配合,那就會影響練的效果或出現副作用,如動作笨重,不協調;練內功則會出現頭昏腦脹,身病體贏等。而且,不拘內外功,都會出現眼起紅絲,氣色黯敗,筋骨不舒,神色不寧的現象。

健體作用

丹田功的訓練還能起到祛病延年、強身保健的作用。由於丹田功練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長,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機能都得到增強。根據現代的研究,腹式呼吸還可促進內臟運動,消除臟器鬱血,促進新陳代謝和胃液。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改善營養的吸收。同時,腹式呼吸還能促進靜脈血回流到心臟,改善淋巴液的循環,同時,刺激神經系統,不斷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據臨床觀察,腹式呼吸可治療呼吸、心血管系統、潰瘍病、胃下垂、”腸功能紊亂等多種疾病,長期練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紅潤,體格健壯。
宗鶴拳宗鶴拳

勁與力之區別

在武術上[力]僅指對重物發生作用,舉或推等一種[氣力]。在一般意義上所謂[勁]也就是氣力。而在武術上[勁]指經過人體肌肉筋絡組織迅速收縮而爆發伸張出來之一股[彈力]。
練習宗鶴拳之人,經過長期鍛鍊,即會變得很有勁,實際上是練肌肉筋絡收縮有力,富有彈性及韌性,反應極迅速,同時因長期鍛鍊,骨組織密度及韌帶增強。[勁]發生之彈性是一種彈力,由於反應極其迅速,加上靈巧圓滑動作,師門在與對方交手之時,常能輕而易舉將對方拋出數尺之外。俗語:[四兩破千斤]之理。
宗鶴拳之技術要求,在與對方交手時,只要手觸到對方身體之任何部位,均能使對方感到觸電感[麻痹],或被擊倒,或被拋出數尺之外,乃是宗鶴拳所要求的[一觸尤如飆風閃電]。
武術上之勁可以經過訓練而成,一般之力一過壯年,若不經常鍛鍊即消退,有勁之人可以轉弱為壯,在技擊上有勁者可制勝與有力之人,有力之人可以舉起重物,卻無法制勝有勁之人。比喻:牛能拉動重車,如把車繩套在虎背,老虎卻拉不動,虎不如有牛有力,但牛與虎相鬥,勝利者即是老虎,牛不如虎有勁。武術家說:需要虎之活勁,不要牛之死力。
宗鶴拳之功夫練深之人發出之勁又名震勁,而反應特別靈敏,在技擊上能夠隨心應手擊中對方身上為所欲為,且在對手進攻之同時恰到好處地加以應付而反擊,出手時似乎並不費勁,實際上發出一種絕大彈力將對方擊倒拋出數尺之外。
宗鶴拳宗鶴拳
宗鶴拳之勁主要分為剛、柔、虛、實、直、橫、斜七種。初學者用剛勁與直勁,進而辨別橫勁與斜勁,再深入則辨別虛勁與實勁及柔勁。如虎出林為直勁,餓鷹攫食為橫勁,至於虛勁與實勁在對抗時[人實我虛,乘虛即實,人剛我柔,乘柔即剛,柔中有剛,是為真剛,剛中有柔,是為真柔]懂得用法即能達到剛柔相濟則離宗鶴拳所要求之宗勁不遠矣。
宗勁在宗鶴拳所有技法之動作中都必須要求顫抖之勁來帶動它,使得每一種技手發揮得完美無缺,所以宗勁在宗鶴拳要求中占有最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