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王莊村

宋家王莊村

宋家王莊村是隸屬於九山鎮宋家王莊村是山東省臨朐縣九山鎮的行政村,位於臨朐縣城南45公里、九山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家王莊村
  • 郵政區碼:262608
  • 地理位置:位於臨朐縣城南45公里、九山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處
  • 人口:1367口人
關於宋家王莊村,行政全稱,地理位置特點,村史演變,王莊發展,王莊文化,王莊名人,歷任書記及負責人,風景名勝與歷史傳說,淌水崖水庫,萬畝黑松林,回龍山,百年古樹槐抱朴,百年古井,紅石頭,宋家王莊村志,

關於宋家王莊村

行政全稱

宋家王莊村

地理位置特點

宋家王莊處濰坊、臨沂、淄博三市交界處,戰略位置重要。

村史演變

元朝,王姓立村,名“王家莊”。明洪武二年(1369),宋姓自河北省棗強縣遷入,生齒日繁,故於清崇德四年(1639),改稱今名。現有宋、趙、王、陳、李、周、張、劉、董、吳、賀、鐘、堯、侯、沈、徐、竇、呂、於、韓、曾、孫、姬、葛、任、程、牟、丁、許、馬30姓,其中宋氏占總人口的80%。全村505戶,1367口人,均為漢族。
宋家王莊西溝村,位於九山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宋家王莊西1.5公里處。1925年由宋家王莊宋姓徙居立村,因處宋家王莊西溝內,故名。有宋、馬、趙、葛4姓,計35 戶,137口 人,均為漢族。
明清兩朝及民國前期,均屬臨朐縣仁壽鄉釜泉社。1930年為第八區溫泉鄉。 1943年4月解放後,沂北行署置沂山區,不久,改稱龍山區;同年7月,龍山區由沂北行署劃歸臨朐縣,8月,九山區政府成立,屬之。1952年屬第九區(九山)堯峪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後屬龍山鄉;9月,屬九山人民公社王莊生產大隊。1984年社改鄉(鎮)後,屬九山鎮。2008年設宋家王莊社區。

王莊發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1969年,整平土地1800畝;1974年,改河墊地630畝,理順紅旗河河道,沿河築路2.5公里。八十年代中期,結合治山栽果,修環山路6公里,維修淌水崖水庫西乾渠2000米,建高壓水囤8座,鋪設地下水管6500米,果園、耕地基本實現自流灌溉。1978年開始新村規劃建設。同年,用淌水崖水庫發電照明,為臨朐縣山區最早用電村之一。2006年,多方籌資28萬元,其中村民自願捐款14萬元(座椅廠廠長趙金陽2萬元、在台人士宋吉榮1.6萬元、臨朐縣縣長助理傅光永0.9萬元),硬化6米寬南北大街1000米,3.5米寬西山路2000米;打120米深機井1眼,地下管道通到家家戶戶,村民吃上純淨的自來水。
明清時期,村設私塾。解放後辦起完全國小,1958年開辦幼兒班至今。 1967年,建村辦國中,1969年改為王莊聯中,1975年,“戴帽”設高中班(1977年撤銷)。2003年暑假,撤銷國中改為王莊學區國小。2009年,陽光保險公司捐款40萬元,臨朐縣教育局配套20萬元,重建教室74間,學校占地面積由原6200平方米,擴大到11934平方米,校名改稱為“臨朐縣九山鎮為公希望國小”。

王莊文化

宋家王莊素為“小戲之鄉”。民國初年,村人宋自卓創辦京劇班,演出於青州、沂州等地。宋普祥創辦的子弟戲班,有40餘人,先後排演京劇《三娘教子》、《二進宮》、《玉堂春》、《王寶川》等30塊劇目。1943年冬,為慶祝解放,董興義、宋法鈞組織排練高蹺、鑼鼓說唱、快板書等文藝節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教師王秀春,以秧歌形式排演的自編劇目《血淚仇》,影響頗大。1955年,宋德訓牽頭成立呂劇團,排演《小姑賢》、《龍鳳面》、《借年》、《王定寶借當》、《李二嫂改嫁》等劇目。1956年,臨朐縣文化局獎給汽燈1盞,大幕1塊。

王莊名人

革命戰爭年代,宋家王莊青年踴躍參加人民軍隊,僅1946年,就有:
陳兆永
宋法圖
宋作木
等32人入伍,受到臨朐縣人民政府高奮縣長的表揚。他們中多人為國捐軀。抗日戰爭時期,
連長宋法林
犧牲於沂水黃山戰鬥。解放戰爭時期,
班長宋金生
犧牲於章丘危山戰鬥;
戰士宋吉可
犧牲於孟良崮戰役;
戰士宋作義
犧牲於萊蕪戰役;
戰士宋吉超犧牲於臨朐戰役;
戰士宋作興犧牲於淮海戰役。
在部隊任職的有:
李可文 現任濰坊市解放軍某部第一干休所所長,正團級;
宋波 現任蓬萊市解放軍某部副團級幹部;
宋成崗 現任牡丹江軍分區正團級幹部;
宋吉海 現在江西上饒軍隊離退休幹部療養院療養,正團級;
宋吉孔 現任杭州市十里農豐加工廠(軍隊企業)廠長,正團級;
宋法允 曾任青島市某軍工廠廠長,正團級,已故;
於漢臣 曾任西安市泰川機械廠(兵工廠)正團級幹部,已故;
宋萬永 副團級離休幹部,現住解放軍總參干休所;
宋衛東 現任上海市第二勞動教養管理所團級幹部。
文化名人:
于振海 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齊魯人物》編輯部總編,書法家詩人、記者。
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出本、專科大學生123人。
取得博士學位的
宋作瑞 在美國傑克遜維澳醫院工作。
宋陸軍 就職於上海中山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
宋光愛 現任山東工商學院副教授;
宋吉榮 曾任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已退休(定居台灣);
在外任職的縣處級幹部有:
于振江 現任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宋成彬 現任吉林省通化礦務局黨委書記;
宋海琳現任泰安市岱廟區政府秘書長;
宋成信 曾任上海印刷局局長,已故;
宋萬煥 曾任山東省水利廳秘書,已故;
宋法活 曾任廣東連平縣連礦茶廠廠長,已故。

歷任書記及負責人

村歷任黨支部書記:
宋法鈞(1959.5-1964.5)
吳希法(1964.5-1970.5)
李本善(1970.5-1979.5)
宋傳茂(1979.5-1992.5)
宋訓全(1992.5-2004.5)
宋光田(2004.5-2005.10)
董樂武(2005.8至今)
歷任村行政負責人:
董興義(1943.5-1957.5)
宋法鈞(1945.5-1953)任村長
宋法鈞(1953-1959)任社長
宋訓全(1979.5-1980.5)任大隊長
宋作柱(1980.5至今)任大隊長、村主任。

風景名勝與歷史傳說

淌水崖水庫

淌水崖水庫,位於村西南1公里處,總庫容60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400萬立方米,上游流域22.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始建於1973年,1978年4月竣工。壩體由10孔斜臥式石砌連拱壩和跨度為20米的10孔雙曲拱大橋組成,全長202米,南端設泄水閘和溢洪道,北端設發電站。大壩高38米,坐落於20米高的整體天然花崗岩石上,與兩端山腰相連,設計新穎,規模雄偉壯觀。建成後有十多個國家水利專家代表團到此參觀,水庫圖片曾在國際水電會議上展出,贏得廣泛讚譽。水庫四周,山秀石奇,黑松連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同萬畝黑松林共同構成臨朐新八景之一,即“淌水黑松濤震谷”。
宋家王莊村
水庫壩下,便是淌水崖瀑布,瀑布高15米,寬40米,由與地面垂直的整塊花崗岩構成。南側上端有一朝天石窟,狀如水桶,未建水庫時,水流直下石窟,反彈噴濺於空中,如噴泉,似煙花,甚為壯觀,人們稱它“澄金窩”。據傳,很久前,每年汛期過後,就有一位神秘南蠻人,來挖石窩中含金量極高的沉澱沙子。南返前,挖了最後一次時,他將這秘密告與房東。次年汛期過後,房東果然挖得滿滿一窩金沙,一夜暴富,驚喜萬分。為挖到更多金沙,他將“澄金窩”鑿深開大,可是,來年汛期過後,金沙全無。
宋家王莊村
水庫對面有一山,矮而舒緩,頂平而闊,西邊懸崖有一巨石,“長出”一尊似人高、合抱粗的石柱,柱頂有一碗口大石窩,狀如大油燈,得名“燈盞崮”。相傳,水庫壩下趙家林先祖,因此燈照射,後裔人才輩出。其一公子,貌醜才豐,在明嘉靖年間衡王為三女兒招親宴會上,賦詩作對,拔得頭籌,被選為儀賓(女婿)。
水庫北面山脊上,有一巨石巍然屹立。從其背後遠觀,酷似面西蹲坐之虎,故名“虎石”。據傳,東夷小國時期,有一仙人奉命用苘麻桿擎著“國王定魂石虎”,到回龍山安放,剛到“鳳臥頂”,偶遇一婦人,該婦“嘴臭”賤言:“荒唐!苘麻桿怎擔得這么重?”說罷,苘麻桿即斷,石虎因此未安放到回龍山,而落在東邊山脊上。從此,這裡再無國王出世,只是漸漸形成了“王”字當頭一村落。
淌水崖水庫南側,大崮東坡路邊,聳立著兩塊相疊的方柱形花崗岩,高6米,胸圍5米,遠望像將軍指揮戰鬥,近看則像石磨,故名“將軍磨”。
宋家王莊村

萬畝黑松林

沿淌水崖水庫西行1里許,便是宋家王莊林場——萬畝黑松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董興義、宋法鈞、宋法言等村幹部帶領下,村民連年治山植樹,林區面積逐步擴展至近萬畝,故稱“萬畝黑松林”。因造林成績突出,村兩次受到國家級表彰:1956年,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育苗先進單位”稱號(錦旗署“林業部長梁希”);1959年國務院授予“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錦旗1面,並獎給“躍進牌”汽車1輛,臨朐始有載重汽車。1959年蘇聯林業專家邦達連柯,在林業部領導陪同下到黑松林參觀考察。 1960年春,國家林業部部長梁希,在縣委書記徐貞吉陪同下蒞臨黑松林視察。同年,副省長李澄之親臨黑松林視察指導並題詞。隨之,泰安林校3個班180名師生慕名而來,把這裡作為實習基地和第二課堂。1979年元旦,原林場場長李本善,出席“全國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戰線先進單位和勞動模範大會”,受到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宋家王莊村
黑松林地形奇異,怪石嶙峋,林海浩瀚,溪流潺潺,有“黃泥崗”三個猩紅大字鐫刻於百噸巨石之上,此乃電視劇《水滸》智取生辰綱外景拍攝地。2000年,濟南人李仲林投資,將萬畝黑松林建成度假旅遊區。
宋家王莊村
西山谷劉老峪溝口,有一高大原生楓楊樹(俗名枰柳)。樹齡80餘年,高30米,胸圍4米,冠幅800平方米,被原昌濰地區林業部門評定為“昌濰二號”枰柳。黑松林西南有一山,海拔662米,山頂有一岩包,狀如墳墓,光禿無樹,相傳為漢張良墓穴,周圍不長荊棵(多年生灌木)。據傳說,墓內藏有金馬、金碾、金豆、金碗,此處若發現荊棵,便是開墓鑰匙,至今無人發現荊棵。又傳,山體下有水,水連東海,若山門開,這裡將變成海洋。自古多有文人墨客來此探究秘密。
宋家王莊村

回龍山

村東有座回龍山,山上綠樹蔽日,百草叢生,野藤纏繞。它與北面玉龍山,似呈雄龍與雌龍追逐嬉戲之狀。這裡“靈氣所鐘”,山巔有廟,供有“四季老母”、“清良老母”、“送生娘娘”、“眼光奶奶”。山頂前窪處有“王靈官廟”,廟門東西各有300年生柏樹兩株。逢“四月八”、“九月九”香火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百年古樹槐抱朴

村內有一古槐,為元初王氏所植,距今700餘年。樹高22米,胸圍5米。樹椏腐朽處生出1株當地罕見小葉朴,亦抱粗。老槐小朴,異樹同株,如祖孫相抱。樹側曾建關帝廟,設大殿和前殿,供奉關羽、周倉、關平塑像及其戰馬,每年6月24日為香火會。今古樹猶在,關帝廟不存。

百年古井

村中有一井,深20米,頂冠方形青石,中鑿圓口,闊如車輪。石面明淨,口壁有深溝12道,光滑圓潤,乃井繩磨礪所致。井系800年前王氏所挖,故曰“王家井”。村西有一泉,為鄭氏所挖,俗稱“鄭家泉子”,泉水涓涓,冬暖夏涼,甘爽怡人。

紅石頭

前街中段,如蘑菇狀立有一石,質地細膩,頂平而方。不高,可當座位;不小,可坐四人。石呈朱紅色,人們稱它“紅石頭”。據傳,該石為明初村中富豪宋相泰、宋相林兄弟的上馬石,後成為閨女出嫁的上馬石。

宋家王莊村志

九山鎮宋家王莊
位於臨朐縣城南
45公里、九山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處。西、南分別與沂源縣撐子峪村和沂水縣侯家官莊村接壤,東靠回龍山,北臨釜泉村,西北與晉家溝村、東北與崖下村、東南與上、中、下三個城隍村相界。由宋家王莊、宋家王莊西溝兩自然村組成,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四面環山,中間是小平原。彌河上游支流“紅旗河”從村東穿過。
元朝,王姓立村,名“王家莊”。明洪武二年(1369),宋姓自河北省棗強縣遷入,生齒日繁,故於清崇德四年(1639),改稱今名。現有宋、趙、王、陳、李、周、張、劉、董、吳、賀、鐘、堯、侯、沈、徐、竇、呂、於、韓、曾、孫、姬、葛、任、程、牟、丁、許、馬30姓,其中宋氏占總人口的80%。全村505戶,1367口人,均為漢族。
宋家王莊西溝村,位於九山鎮政府駐地南6公里、宋家王莊西1.5公里處。1925年由宋家王莊宋姓徙居立村,因處宋家王莊西溝內,故名。有宋、馬、趙、葛4姓,計35 戶,137口 人,均為漢族。
村有集市,一、六逢集。
明清兩朝及民國前期,均屬臨朐縣仁壽鄉釜泉社。1930年為第八區溫泉鄉。 1943年4月解放後,沂北行署置沂山區,不久,改稱龍山區;同年7月,龍山區由沂北行署劃歸臨朐縣,8月,九山區政府成立,屬之。1952年屬第九區(九山)堯峪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後屬龍山鄉;9月,屬九山人民公社王莊生產大隊。1984年社改鄉(鎮)後,屬九山鎮。2008年設宋家王莊社區。
全村耕地1943畝,多為棕壤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地瓜、花生、黃煙等。1983年至1984年,開展治山整地,挖大穴4.5萬個,新建蘋果園、山楂園、板栗園1050畝。1994年種植葡萄400畝,盛果期年收益120萬元。因晝夜溫差大,所產果品質量好,深受客戶歡迎。全村果品年收入達290萬元,人均近2000元。1986年在村東建成200畝桑園,三季養蠶,年收益80萬元。
傳統養殖,以豬、牛、羊、雞等畜禽為主,為分散飼養。自2000年始,村內多有養殖大戶。到2009年,建養雞大棚10個,養鴨大棚50個,豬圈55間,羊圈8座。正常年份,每個雞、鴨大棚收入2萬元。養雞戶侯衛升,2009年一批雞收入4.8萬元(一年可養6批)。
解放前,村中就有榨油、釀酒、繅絲、彈棉花、織布等小作坊。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逐步興起,陸續辦起磚廠、食用膠廠、座椅廠、水泥予件廠、石灰膏廠,還有建築隊5個,安排就業上百人。餐飲服務業隨之而生,村有酒店5處,零售門市8處。 60%的戶擁有農業機械和運輸車輛,其中14戶成為運輸專業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1969年,整平土地1800畝;1974年,改河墊地630畝,理順紅旗河河道,沿河築路2.5公里。八十年代中期,結合治山栽果,修環山路6公里,維修淌水崖水庫西乾渠2000米,建高壓水囤8座,鋪設地下水管6500米,果園、耕地基本實現自流灌溉。1978年開始新村規劃建設。同年,用淌水崖水庫發電照明,為臨朐縣山區最早用電村之一。2006年,多方籌資28萬元,其中村民自願捐款14萬元(座椅廠廠長趙金陽2萬元、在台人士宋吉榮1.6萬元、臨朐縣縣長助理傅光永0.9萬元),硬化6米寬南北大街1000米,3.5米寬西山路2000米;打120米深機井1眼,地下管道通到家家戶戶,村民吃上純淨的自來水。
明清時期,村設私塾。解放後辦起完全國小,1958年開辦幼兒班至今。 1967年,建村辦國中,1969年改為王莊聯中,1975年,“戴帽”設高中班(1977年撤銷)。2003年暑假,撤銷國中改為王莊學區國小。2009年,陽光保險公司捐款40萬元,臨朐縣教育局配套20萬元,重建教室74間,學校占地面積由原6200平方米,擴大到11934平方米,校名改稱為“臨朐縣九山鎮為公希望國小”。
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出本、專科大學生123人。取得博士學位的宋作瑞,在美國傑克遜維澳醫院工作。宋陸軍,就職於上海中山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宋光愛,現任山東工商學院副教授;宋吉榮,曾任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已退休(定居台灣);于振海,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齊魯人物》編輯部總編,詩人、記者。
宋家王莊素為“小戲之鄉”。民國初年,村人宋自卓創辦京劇班,演出於青州、沂州等地。宋普祥創辦的子弟戲班,有40餘人,先後排演京劇《三娘教子》、《二進宮》、《玉堂春》、《王寶川》等30塊劇目。1943年冬,為慶祝解放,董興義、宋法鈞組織排練高蹺、鑼鼓說唱、快板書等文藝節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教師王秀春,以秧歌形式排演的自編劇目《血淚仇》,影響頗大。1955年,宋德訓牽頭成立呂劇團,排演《小姑賢》、《龍鳳面》、《借年》、《王定寶借當》、《李二嫂改嫁》等劇目。1956年,臨朐縣文化局獎給汽燈1盞,大幕1塊。
1952年,九山醫院在宋家王莊設分院(1983年撤併),有醫生4人。其中譚維祥的眼科,聞名周邊三縣。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設醫療室1處,有“赤腳醫生”2人。現有衛生室1處,醫生2人,新型農合參合率達90%以上。
在外任職的縣處級幹部有:于振江,現任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宋成彬,現任吉林省通化礦務局黨委書記;宋海琳,現任泰安市岱廟區政府秘書長;宋成信,曾任上海印刷局局長,已故;宋萬煥,曾任山東省水利廳秘書,已故;宋法活,曾任廣東連平縣連礦茶廠廠長,已故。
宋家王莊處濰坊、臨沂、淄博三市交界處,戰略位置重要。1938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支隊一部,在村駐紮年許。1946年至1948年,魯中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在村設立兵工廠,製造大批槍枝彈藥。
革命戰爭年代,宋家王莊青年踴躍參加人民軍隊,僅1946年,就有陳兆永、宋法圖、宋作木等32人入伍,受到臨朐縣人民政府高奮縣長的表揚。他們中多人為國捐軀。抗日戰爭時期,連長宋法林犧牲於沂水黃山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班長宋金生犧牲於章丘危山戰鬥;戰士宋吉可犧牲於孟良崮戰役;戰士宋作義犧牲於萊蕪戰役;戰士宋吉超犧牲於臨朐戰役;戰士宋作興犧牲於淮海戰役。
在部隊任職的有:李可文,現任濰坊市解放軍某部第一干休所所長,正團級;宋波,現任蓬萊市解放軍某部副團級幹部;宋成崗,現任牡丹江軍分區正團級幹部;宋吉海,現在江西上饒軍隊離退休幹部療養院療養,正團級;宋吉孔,現任杭州市十里農豐加工廠(軍隊企業)廠長,正團級;宋法允,曾任青島市某軍工廠廠長,正團級,已故;於漢臣,曾任西安市泰川機械廠(兵工廠)正團級幹部,已故;宋萬永,副團級離休幹部,現住解放軍總參干休所;宋衛東,現任上海市第二勞動教養管理所團級幹部。
1968年,宋家王莊村接收兩批“上山下鄉”的青島知識青年。第一批,男生有王樹忠、谷祖惠、郭新生、王旬德、歐玉成;女生有鄭慧敏、邵彥秋、趙鳳美、曹燕。第二批均為男生,有顧曉崗、王志永、宮振家、荊國利、叢吉星、宋梅、劉榮華。大隊安排專人分管知青工作。知青自砌沼氣池,用上沼氣灶、沼氣燈,生產出農用顆粒肥。1979年前,他們全部按政策分批回城,或在本地安排工作。其中顧曉崗為青島港務局領導幹部。
宋法鈞(1910—1985),1943年宋家王莊解放後,擔任村農救會會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任村長。1953年後,任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主任。1959年任宋家王莊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九山公社林場場長、公社黨委委員。1962年至1980年,先後擔任大隊黨支部委員、民政主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積極組織帶領村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做出突出貢獻。1956、1959年,宋法鈞兩次赴京出席全國先進集體和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59年,在山東省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被授予林業勞動模範稱號。此後,他多次參加省、市、縣召開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受到各級黨委政府表彰,亦受到村民尊敬與愛戴。1985年,宋法鈞因病去世。
宋家王莊,是林業戰線一面旗幟。沿淌水崖水庫西行1里許,便是宋家王莊林場——萬畝黑松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董興義、宋法鈞、宋法言等村幹部帶領下,村民連年治山植樹,林區面積逐步擴展至近萬畝,故稱“萬畝黑松林”。因造林成績突出,村兩次受到國家級表彰:1956年,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育苗先進單位”稱號(錦旗署“林業部長梁希”);1959年國務院授予“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錦旗1面,並獎給“躍進牌”汽車1輛,臨朐始有載重汽車。1959年蘇聯林業專家邦達連柯,在林業部領導陪同下到黑松林參觀考察。 1960年春,國家林業部部長梁希,在縣委書記徐貞吉陪同下蒞臨黑松林視察。同年,副省長李澄之親臨黑松林視察指導並題詞。隨之,泰安林校3個班180名師生慕名而來,把這裡作為實習基地和第二課堂。1979年元旦,原林場場長李本善,出席“全國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戰線先進單位和勞動模範大會”,受到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黑松林地形奇異,怪石嶙峋,林海浩瀚,溪流潺潺,有“黃泥崗”三個猩紅大字鐫刻於百噸巨石之上,此乃電視劇《水滸》智取生辰綱外景拍攝地。2000年,濟南人李仲林投資,將萬畝黑松林建成度假旅遊區。
西山谷劉老峪溝口,有一高大原生楓楊樹(俗名枰柳)。樹齡80餘年,高30米,胸圍4米,冠幅800平方米,被原昌濰地區林業部門評定為“昌濰二號”枰柳。
黑松林西南有一山,海拔662米,山頂有一岩包,狀如墳墓,光禿無樹,相傳為漢張良墓穴,周圍不長荊棵(多年生灌木)。據傳說,墓內藏有金馬、金碾、金豆、金碗,此處若發現荊棵,便是開墓鑰匙,至今無人發現荊棵。又傳,山體下有水,水連東海,若山門開,這裡將變成海洋。自古多有文人墨客來此探究秘密。
淌水崖水庫,位於村西南1公里處,總庫容60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400萬立方米,上游流域22.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始建於1973年,1978年4月竣工。壩體由10孔斜臥式石砌連拱壩和跨度為20米的10孔雙曲拱大橋組成,全長202米,南端設泄水閘和溢洪道,北端設發電站。大壩高38米,坐落於20米高的整體天然花崗岩石上,與兩端山腰相連,設計新穎,規模雄偉壯觀。建成後有十多個國家水利專家代表團到此參觀,水庫圖片曾在國際水電會議上展出,贏得廣泛讚譽。水庫四周,山秀石奇,黑松連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同萬畝黑松林共同構成臨朐新八景之一,即“淌水黑松濤震谷”。
水庫壩下,便是淌水崖瀑布,瀑布高15米,寬40米,由與地面垂直的整塊花崗岩構成。南側上端有一朝天石窟,狀如水桶,未建水庫時,水流直下石窟,反彈噴濺於空中,如噴泉,似煙花,甚為壯觀,人們稱它“澄金窩”。據傳,很久前,每年汛期過後,就有一位神秘南蠻人,來挖石窩中含金量極高的沉澱沙子。南返前,挖了最後一次時,他將這秘密告與房東。次年汛期過後,房東果然挖得滿滿一窩金沙,一夜暴富,驚喜萬分。為挖到更多金沙,他將“澄金窩”鑿深開大,可是,來年汛期過後,金沙全無。
水庫對面有一山,矮而舒緩,頂平而闊,西邊懸崖有一巨石,“長出”一尊似人高、合抱粗的石柱,柱頂有一碗口大石窩,狀如大油燈,得名“燈盞崮”。相傳,水庫壩下趙家林先祖,因此燈照射,後裔人才輩出。其一公子,貌醜才豐,在明嘉靖年間衡王為三女兒招親宴會上,賦詩作對,拔得頭籌,被選為儀賓(女婿)。
水庫北面山脊上,有一巨石巍然屹立。從其背後遠觀,酷似面西蹲坐之虎,故名“虎石”。據傳,東夷小國時期,有一仙人奉命用苘麻桿擎著“國王定魂石虎”,到回龍山安放,剛到“鳳臥頂”,偶遇一婦人,該婦“嘴臭”賤言:“荒唐!苘麻桿怎擔得這么重?”說罷,苘麻桿即斷,石虎因此未安放到回龍山,而落在東邊山脊上。從此,這裡再無國王出世,只是漸漸形成了“王”字當頭一村落。
淌水崖水庫南側,大崮東坡路邊,聳立著兩塊相疊的方柱形花崗岩,高6米,胸圍5米,遠望像將軍指揮戰鬥,近看則像石磨,故名“將軍磨”。
村東有座回龍山,山上綠樹蔽日,百草叢生,野藤纏繞。它與北面玉龍山,似呈雄龍與雌龍追逐嬉戲之狀。這裡“靈氣所鐘”,山巔有廟,供有“四季老母”、“清良老母”、“送生娘娘”、“眼光奶奶”。山頂前窪處有“王靈官廟”,廟門東西各有300年生柏樹兩株。逢“四月八”、“九月九”香火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村內有一古槐,為元初王氏所植,距今700餘年。樹高22米,胸圍5米。樹椏腐朽處生出1株當地罕見小葉朴,亦抱粗。老槐小朴,異樹同株,如祖孫相抱。樹側曾建關帝廟,設大殿和前殿,供奉關羽、周倉、關平塑像及其戰馬,每年6月24日為香火會。今古樹猶在,關帝廟不存。
村中有一井,深20米,頂冠方形青石,中鑿圓口,闊如車輪。石面明淨,口壁有深溝12道,光滑圓潤,乃井繩磨礪所致。井系800年前王氏所挖,故曰“王家井”。村西有一泉,為鄭氏所挖,俗稱“鄭家泉子”,泉水涓涓,冬暖夏涼,甘爽怡人。
前街中段,如蘑菇狀立有一石,質地細膩,頂平而方。不高,可當座位;不小,可坐四人。石呈朱紅色,人們稱它“紅石頭”。據傳,該石為明初村中富豪宋相泰、宋相林兄弟的上馬石,後成為閨女出嫁的上馬石。
村歷任黨支部書記:宋法鈞(1959.5-1964.5)、吳希法(1964.5-1970.5)、李本善(1970.5-1979.5)、宋傳茂(1979.5-1992.5)、宋訓全(1992.5-2004.5)、宋光田(2004.5-2005.10)、董樂武(2005.8至今)。歷任村行政負責人:董興義(1943.5-1957.5)、宋法鈞(1945.5-1953)任村長;宋法鈞(1953-1959)任社長;宋訓全(1979.5-1980.5)任大隊長、宋作柱(1980.5至今)任大隊長、村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