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元

宋喜元

宋喜元,河南汝州人。河南省曲劇團二級演奏員,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1953年畢業於臨汝縣師範學校,從事曲胡演奏40餘年,曾伴奏過100多部劇目。在《風雪配》、《游鄉》、《趕腳》、《下鄉》、《秦香蓮後傳》等及灌制的唱片、磁帶均擔任曲胡主奏併兼搞部分劇目的音樂、唱腔設計。宋喜元演奏的音樂以“細膩、流暢”而著稱,並使音樂“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快而不亂,慢而不散”。辭條收入《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喜元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6年
  • 籍貫:河南汝州
  • 筆名:宋廷耀
個人概況,履歷年表,弟子學生,人物故事,四指奏曲胡,搶來的伴奏,曲胡改革家,舞台伉儷,

個人概況

職業:
河南省曲劇團二級演奏員、河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品:
大起板》、《風雪配》、《游鄉》等
主要成就:
多次榮獲曲胡獨奏、伴奏一等獎

履歷年表

1954年,宋喜元到西安投奔一位從事曲劇表演的親戚,加入了“鄭州新生曲劇社”(後改為鄭州市曲劇團)。拜曲胡老藝人鐘國順為師。
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獲伴奏三等獎。
1959年晉京演出期間,灌制曲胡獨奏唱片《大起板》。
1975年,河南省獨唱、獨奏音樂調演,獲曲胡獨奏一等獎。全國音樂調演,獲曲胡獨奏優秀獎。
1990年,全省戲曲會演,獲曲胡伴奏一等獎。

弟子學生

宋喜元先生的弟子學生近50人,遍布全國各地。總政、海政、空政和中央樂團都有他的弟子和學生操琴。其中梁獻軍張付中秦潤欣、吳燦江、鄭文獻、李雲香、賈金池等成為挑梁琴師。
梁獻軍
河南汝州人,曲胡演奏家,國家一級作曲,河南省曲劇團特聘作曲,河南省藝術職業學院曲胡系客座教授。1999年發行作曲並演奏的國內首張《曲胡VCD專輯》,此後相繼推出《中國曲胡》VCD專輯、中國曲胡《教學與欣賞(四碟)》、河南曲劇名段《伴奏與欣賞(四碟)》等優秀作品。
張付中
青年曲胡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南分會會員,河南省曲劇團樂隊隊長,主奏琴師,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欄目首席曲胡。多次在省級戲劇大賽中榮獲優秀音樂伴奏獎,並於2005年成功舉辦“張付中曲胡獨奏音樂會”。
秦潤欣
河南偃師人,國家二級演奏員。1983年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音樂專業(曲胡),榮獲河南省第四、五、六、七、九屆戲劇大賽“伴奏獎”,2001年出訪新加坡表演曲胡獨奏。主要伴奏作品有《五福臨門》、《李豁子離婚記》、《阿Q與孔乙己》、《呂不韋》、《婚姻大事》等。

人物故事

四指奏曲胡

宋喜元是個喜歡動腦筋,愛琢磨事兒的人,他發現前輩們在拉曲胡時只使用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而中指和小拇指只是陪襯。他想,拉小提琴是用四個手指,為什麼拉曲胡就不能用四個指頭呢?於是他參照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大膽嘗試用四個手指演奏曲胡,事實證明用四個手指演奏曲胡,更加輕鬆靈活,運用自如,音樂的旋律和韻味越發飽滿生動、悠揚婉轉。
宋喜元打破幾代曲胡老藝人二指演奏的傳統技法,獨創了更加科學合理的四指演奏方法,讓曲胡演奏技巧得到極大的突破和升華,對曲胡演奏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搶來的伴奏

比起前輩們,宋喜元有文化,懂理論,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有更高的境界。因此他的演奏富於變化和創造,能夠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他說:“琴師玩的無非是7個音符,就看誰玩得巧妙,玩得高明,要把死的音符變成活的,首先要掌握好音質、音準,強、弱、快、慢,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把握分寸,恰到好處。優秀的琴師在伴奏時,要注重突出一個“伴”字,不能喧賓奪主,賣弄自己。要為劇情服務,為演員服務。”他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托、包、引、補、填等伴奏技巧,為演員伴奏時,能夠巧妙地為演員包腔托調,與演員配合默契,達到唱伴合一,相得益彰。名角主演們逐漸領略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開始青睞他,對他的伴奏情有獨鐘。有故事為證:1975年春,河南省“人大”和“政協”兩會召開,王秀玲在鄭州市中州劇院為兩會代表主演《逼婚》,張新芳在工人文化宮為兩會代表主演《陳三兩》,兩位主演都提出非宋喜元伴奏不唱。一個人兩家要,而宋喜元又無分身之術,一時成了難題。當時的宣傳部副部長於大申說:“演員們都想要宋喜元伴奏,這說明琴師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啊!”為了不影響演出,於部長在演出時間上作了調整,王秀玲主演的《逼婚》提前演出,而張新芳主演的《陳三兩》則推遲演出,並派司機用專車接送宋喜元。

曲胡改革家

曲胡的演奏特點是“揉、打、滑”巧妙結合,其音樂特點是次中音,表現力強,可以模仿各種聲音,可以伴奏,又可獨奏。宋喜元認為要想更好地發揮曲胡的演奏特點,就應該在曲胡的製作工藝上有所突破和改進。傳統工藝的曲胡存在一定的弊病。原來的絲弦彈性和韌性較差,易斷,音質和音準都不太好。1965年,他利用拍攝戲曲影片《游鄉》的機會,經珠江電影製片廠介紹,親自到廣州一家琴弦廠,將他使用的曲胡的絲弦換成鋼弦。起初,一些前輩們極力反對,認為鋼弦不包腔,把握不住音準。而宋喜元則堅持包不包腔,根本原因不在於使用什麼弦,而在於弦和弓子的搭配是否恰當,以及演奏技巧等因素。過去的曲胡藝人為了加強音準便在手指頭上下功夫,用力摁弦,結果經常把手指拉出血口子,演奏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宋喜元認為把握音準的關鍵在於摁弦和持弓的配合。他經過反覆試驗,總結出弓子上使用的馬尾毛以300—350根為最佳,多了少了都不行。弓子架所用的竹子不可太硬,要柔軟些,這樣演奏時,馬尾和弓子並用,演奏效果超乎想像。後來,他又借鑑小提琴的弓子,把曲胡弓子改成可以調節鬆緊的活動弓子,使演奏更加得心套用、遊刃有餘。
宋喜元在他60餘年得演奏生涯中,始終都不是一個單純得演奏藝術家。曲胡工藝的改革創新一直是他的另一追求。把絲弦改為鋼弦,把死弓變為活弓,可以說是曲胡工藝方面史無前例的革命。另外,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碼子,他都反覆研究試驗,直至滿意為止。退休後他又發明了一種可以拆卸組裝的“攜帶型曲胡”,取材講究,製作精美,既是品質純佳的樂器,又是非常美觀的工藝品,已於200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舞台伉儷

宋喜元為人剛烈耿直,嫉惡如仇,這種稟性,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回有挫折坎坷。尤其是文革時期,遭受打擊迫害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純粹藝術家的個性,純粹的性情中人,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活林黛玉”王秀玲是著名的曲劇大家。當年秀外慧中,風華正茂的名角王秀玲,恰如一枝嬌艷的牡丹,又似一株優雅的芝蘭,她那超凡脫俗的美女加才女的風采和氣質,曾經令多少男兒為之傾心。談及他與夫人的一世情緣,宋喜元頗為得意地說:“有人開玩笑,問我咋把王秀玲勾到手的。我說是用弦子勾的。如果不是我拉得一手好弦子,她能看上我?說白了是志趣相投,有共同語言。我們倆一輩子都有說不完的話,都是談戲,談藝術。
宋喜元和王秀玲這對藝術伉儷是戲曲界有名的恩愛夫妻,情深意篤,琴瑟和諧。宋喜元說“我們倆一輩子都在談戀愛,天天都在談戀愛。”此話雖有戲謔調侃之意,卻也說明他們互敬互愛,地久天長。
著名詩人王懷讓作詩讚曰:“婦唱夫隨真合鳴,連理相依相為榮。天長地久一成語,為君而成而永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