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吳琚行書雜詩帖冊

宋吳琚行書雜詩帖冊

《宋吳琚行書雜詩帖冊》,是中國南宋時期的書法,作者是吳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吳琚行書雜詩帖冊
  • 類別:中國書法
  • 年代:南宋
  • 作者:吳琚
作品簡介,書法特點,作品介紹,作品評價,

作品簡介

吳琚行書《雜詩帖冊》(局部)吳琚行書《雜詩帖冊》(局部)
吳琚,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南宋紹興年間,卒於南宋寧宗慶元年間,字居文,號雲壑,河南開封人,為宋高宗吳皇后之侄,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乾道九年(1173)中,授臨安(今杭州)通判,歷尚書部郎直學士,曾主淮東漕運,總管軍餉,歷帥荊襄鄂三路。慶元年初,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後遷少保,位至少師,身世顯赫於孝宗、光宗、寧宗三朝,世稱“吳七郡王”,官至鎮安軍節度使。
【名稱】宋吳琚行書雜詩帖冊
【簡介】

書法特點

南宋吳琚很有才氣,精於詩詞,更在書法藝術上有所建樹。宋孝宗皇帝時常召見他,一同論詩作字。吳琚性情孤傲,愛好不多。在軍中留守建康(今南京)的時候,他遍植古梅,賞梅養性。在寓所,吳琚設維摩榻,每天閉門寫字,日臨古帖以自娛。吳琚擅長正、行、草體。他取法北宋的米芾,並盡力模仿米芾,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這大概是受宋高宗趙構推崇米字的影響。他學習米書達到隨心所欲而又不失米書規範的境地,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後人認為,在眾多學米書法家中,能得米芾筆墨神韻者,應該首推吳琚。但與米書畢竟不同,如果仔細比較,就會發現吳琚結體略微緊斂,用筆稍加肥厚,有米書的俊逸,而無米書的恣肆。人們在讚賞吳琚天才技藝的同時,又為他感到遺憾,因為他一味學習米芾,致使作品缺乏自己的個性,終究不能成就獨特的藝術風格。吳琚傳世墨跡有《碎錦帖》、《壽父帖》、《七言絕句》等,著作有《雲壑集》。江蘇鎮江北固山上鐫刻的“天下第一江山”,就為吳琚所書。

作品介紹

吳琚行書《雜詩帖冊》(圖為作品局部),現藏故宮博物院。其中有14首,詩句多不連貫。作品為紙本墨跡,共19頁,每幅縱23~26厘米,橫11~24厘米。第一首七言絕句為:“神物登天擾可騎,如何孔甲但能羈。當時若更無劉累,龍意茫然豈得知。” 吳琚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獨到的體會。他像米芾一樣,作品追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即要求作品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從筆畫上看,他的線條豁達自在,不經太多修飾,卻極具表現力。吳琚能把書法中的藏與露、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他用筆果斷,中鋒與側鋒並用,提與按並施,一些字寫得精神外耀,頗富神采。字的起筆處往往稍重,到筆畫中間用力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他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營造飄逸超邁的氣勢。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從用墨上看,吳琚十分注重墨色的變化,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傷神,潤處墨色華滋,燥處卻不枯槁。從章法上看,作品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吳琚書法技法嫻熟,作字成竹在胸,因而他書寫起來能隨遇而變,獨出機巧。他在字與字、行與行間的呼應關係上,主要不是靠有形的牽絲連帶來實現的,而是憑藉字形的大小、高低、寬窄以及墨色的濃淡、乾濕等對比來加強的。

作品評價

中國書法在唐代建立了楷書嚴整的法度,無論是間架結構,還是用筆,無不法度完備。北宋書法家則崇尚字勢形態及其韻致,走發展個性之路,蘇軾、黃庭堅、米芾,各自有各自的面貌,拓寬了書法藝術的表現領域。到了南宋,文人風的書法更為明顯,書法家多寫自作詩詞。吳琚這件行書《雜詩帖冊》,就是文人書法最好的例證。吳琚的詩,大多描寫自然景觀,溪水的潺流,垂楊的搖曳,春天的花香,暖日的鳥聲啼鳴,如此等等,將人對自然與生命的嚮往融入詩詞與書法之間。這樣的書法作品,不會因為承載社會、歷史、政治中的使命而感到沉重無比,而是試圖把心靈釋放到大自然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完成一種愉悅身心的生命情境。吳琚這件《雜詩帖冊》,實現了詩與視覺的微妙互動。我們品讀吳琚的作品,能感覺到一種情感的流動,仿佛聽到清新悅耳的音樂,有一種被解放的舒暢。
吳琚行書《雜詩帖冊》(局部)吳琚行書《雜詩帖冊》(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