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劉松年羅漢圖

宋劉松年羅漢圖

《宋劉松年羅漢圖》是宋代的劉松年創作的圖軸絹本設色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劉松年羅漢圖
  • 作者:劉松年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規格:縱117 公分,橫55.8 公分
創作背景,畫作鑑賞,藝術特點,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隋唐以來,不少畫家畫過《羅漢圖》,宋代更為盛行。畫《羅漢圖》不是用以供奉禮拜,而是為了賞玩,是把宗教題材世俗化,可以說,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大變遷。
羅漢像多是耳戴金環,豐頤懸額,隆鼻深目,長眉密髯,服裝與配飾具有異域色彩。五代之後,中國畫家吸取我國傳統人物畫風格來畫羅漢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羅漢中國化。唐代禪宗興起,主張頓悟,見性成佛,認為世間萬物本身自有佛性。禪宗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鳥、風雨雷電和人世間百般實相都可以參禪,成為頓悟佛性的機緣。劉松年的這幅《羅漢圖》(見圖)又名《猿猴獻果圖》,絹本設色,縱117.2厘米,橫56厘米,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他創作此幅《羅漢圖》正是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把佛教壁畫中守護在菩薩身邊的羅漢,變成遊山玩水的世俗僧人。圖中前面是一棵歷盡滄桑的枯樹,樹幹由下而上呈“s”型,枯樹葉已脫盡,只剩下遍體的嶙峋與凌亂的樹權。後面是一株枝葉茂盛的闊葉大樹,兩樹中間夾著結滿果實的小樹。畫中的羅漢雙手相交,趴伏在一橫斜樹枝上,深情地注視著面前兩隻溫順的小鹿,表情親切、溫和,流露出世俗的歡樂。羅漢的頭部造型準確,雖與全身相比略顯大些,但五官刻畫細緻,具有神韻。樹上的兩隻猿猴居高臨下,形態生動、活潑,正在摘熟透的果子。樹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雙袖合抱去接其中一隻猿猴扔下的果子,一隻小鹿仰頭觀望。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描寫,不僅表現了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親密關係,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氣氛。

畫作鑑賞

本院藏畫中,有三幅劉松年畫羅漢,每幅都款署「開禧丁卯(1207)劉松年畫」,此軸即為其中之一。幅中羅漢濃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樹沈思。身側隨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樹上長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觀,畫面生動。此羅漢臉上滿布皺紋,雙眉蹙起,神情專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筆變化多端,衣紋流暢羅漢頭後的圓光,及三樹枝柯掩映,層次分明。全畫敷色妍麗,繁縟精美,皆臻絕紗。

藝術特點

此畫風格屬於劉松年工整細潤一路,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畫中人物用鐵線描繪而成,線條流暢有力。服飾與面部均刻畫得極其精細,用筆沉著穩健,神形兼備。畫中羅漢與小和尚的僧袍色彩在多樣變化中求得協調和統一,樹木與山石注重寫實。特別是樹石的用筆,勾勒與皴擦,墨色濃淡相間,充分表現出了樹幹與山石的堅硬質感與體積感。枯樹滿身結疤和蒼老堅硬的枝條與後面一棵枝葉濃密的樹形成強烈對照,表現出了大自然所蘊涵的無限生機。濃密的枯枝與樹葉襯托出疏朗的人物,形成疏密的對比,使人物形象在畫中十分突出。此幅作品稱得上是山水畫和人物畫完美結合的成功之作。
這幅《羅漢圖》雖然取自佛教題材,實際上已有著明顯的世俗化的傾向。在意境表現上,畫家通過對山石樹木等自然景物的精心布置和渲染,營造出一個草木豐茂、秋清氣爽、山果飄香的畫境。羅漢與小和尚置身其境,神情悠然自得,營造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依存的祥和氣氛。
另外,這幅《羅漢圖》在藝術處理上吸取了佛教壁畫在佛像頭部畫上佛光的方法,其表現手法是十分高超的。羅漢頭像的佛光就如聚光燈一般,如霧如紗。朦朧中一組樹枝隱約可見,使畫面的虛實對比更加強烈。

作者簡介

劉松年,南宋畫家,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居清波門,俗稱“暗門”,因有“暗門劉”之稱。淳熙年間為畫院學生,其師張敦禮是李唐的學生,故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而筆法俊秀,墨色亦顯清淡,紹熙年間升至畫院待詔,歷經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其畫作有“院人中絕品”之名。工人物、山水、界畫,是“南宋四家”中畫風最為精緻細微的一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