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谷鄉

安谷鄉

安谷鄉地處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南端,距縣城64公里,位於東經105度,北緯25度,東與興仁縣田灣鄉隔波秧河相望,南與紫馬鄉和興仁縣下山鎮毗鄰,西與大廠鎮相連,北與雞場鎮和三寶鄉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谷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貴州省晴隆縣
  • 電話區號:0859
  • 郵政區碼:561408
  • 地理位置:晴隆縣南部
  • 面積:105.19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貴E
建制沿革,地名來源,自然資源,經濟發展,領導班子,特色產業,地方特產,薏仁米,安谷麵條,文化特點,布依族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旅遊景點,地圖信息,

建制沿革

安谷鄉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南部。1949年為安蘇鎮。1950年改安谷鄉。1953年析設安谷、塘上、南俄、達布4鄉。1958年撤鄉併入火箭公社。1984年改設安谷、達南2鄉。1992年2鄉合併置安谷鄉,劃原廖基鄉部分地入轄。產黃果、夏橙。有中國小10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安谷,在蓮城鎮南21公里,馬鞍山北麓。人口1250人,有漢、苗等民族。海拔1150 米。原名安姑,系彝語譯音,意為安家院子。後諧音改今名。

地名來源

對於安谷的地名來源,民間眾說紛紜:一說原名為安姑,系彝語譯音,意為安家院子,後諧音改今名。一說是安谷的陳氏名人陳西谷、陳雲谷、陳奇谷、陳彬谷“四大谷”出名後,即以谷命名,改為安谷。

自然資源

安谷鄉國土面積105.19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70個村民組。居住有漢、彝、苗、布依等民族,總人口18326人,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59.89%,全鄉有耕地17837畝,森林覆蓋率11%,荒山面積17000畝。2009年財政收入555萬元,人均純收入為2312元,境內山高谷深、坡陡,溝壑縱橫,最高海拔1829米,最低海拔701米,氣候差異顯著。經濟作物主要有砂仁苡仁米柑桔;礦產資源主要有黃金等。通車裡程50公里。

經濟發展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立鄉、菸草興鄉、和諧穩鄉、工業興鄉”為主題;以菸草茶產業富農,環保型工業經濟強鄉為載體,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發展以甘蔗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重點扶持烤菸產業,力爭2年內發展菸草5千畝以上,發展人工草場和天然草場結合的草地畜牧業,協調好鄉境內的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環保型經濟,以種茶大戶帶動農戶發展茶園萬畝以上,大力發展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5年內,初步建成一個高山樹木濃郁,牛羊遍野;平地煙黃蔗青,景色秀麗;俯瞰交通縱橫,車輛穿梭的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安谷。

領導班子

2011年安谷鄉領導班子
龍 洪同志主持鄉黨委全面工作,直管計畫生育。
李真許同志主持鄉人大全面工作,聯繫工業、民政。
李輝同志主持鄉政府全面工作,直管安全生產。
羅凱同志協助書記分管組織、人事、基層組織建設、黨建扶貧、精神文明建設、統戰、關工委、工青婦、遠程教育等工作。
黃勛同志協助鄉長分管農業、林業、水利、草地畜牧、整髒治亂、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安谷村包村領導)。
彭小容同志分管計畫生育、文化、教育、衛生、新農合、辦公室(含檔案、機要、後勤保障)等工作(四合村包村領導)。
鐘德兵同志分管財政、稅收、扶貧、供銷、工商、郵電,社保、宣傳教育、安全生產、國土、安監等工作。
秦守信同志協助書記分管政法、綜治維穩、消防、信訪等工作,主抓計畫生育工作(五星村包村領導)。
陳勝華同志協助書記分管人民武裝、國防教育、徵兵、雙擁等工作(前進村包村領導)。
龍賢同志協助羅凱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協助分管民政工作(白岩村包村領導)。
李浪同志負責黨政辦工作。
劉德貴同志負責安全生產工作。

特色產業

安谷鄉的特殊產業主要有烤菸、茶葉、薏仁米等的生產加工,同時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黃金、煤炭產業並進發展。
安谷鄉以黃金、煤礦、烤菸、茶葉、薏仁米、柑桔、甘蔗等為經濟支柱,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發展以甘蔗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重點扶持烤菸產業,力爭2年內發展菸草5000畝以上,發展人工草場和天然草場結合的草地畜牧業,協調好鄉境內的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環保型經濟,以種茶大戶帶動農戶發展茶園萬畝以上,大力發展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5年內,初步建成一個高山樹木濃郁,牛羊遍野;平地煙黃蔗青,景色秀麗;俯瞰交通縱橫,車輛穿梭的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安谷。

地方特產

薏仁米

安谷鄉盛產薏仁米,是當地的一大產業之一。
薏仁米薏仁米
薏米是米中第一,一點也不為過。薏米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我國古籍對此多有記載。相傳,薏米原產我國和東南亞,公元754年我國即把它列為宮廷膳食之一。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大將軍馬援官至伏波將軍,因他在交趾作戰時,南方山林濕熱蒸郁、瘴氣橫行。他經常食用薏米,不但能輕身省欲,而且能戰勝瘴瘧之氣,屢立戰功。

安谷麵條

安谷鄉下轄的安谷、四合和五星三村,所產麵條,遠近聞名,是安谷鄉主要特產。
安谷面工藝獨特,以其純天然、純手工、無污染、口感佳的特點深受附近居民及消費者喜愛。 安谷麵條口感細嫩爽滑、有韌性,脆感佳,夠勁道,越嚼越有味。味道鮮美,極易消化。就算是初出的麵條,放在鍋里也不會稠湯。

文化特點

安谷歷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觀薈萃,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貞潔牌坊”,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南小打音樂”,有著名的陳氏祠堂遺址,有上萬畝的國家重點公益林和移民草場相映成趣,構成一幅自然的旅遊景點。

布依族文化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紅水河南岸的壯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漢語,使用漢文。布依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三個土語區,過去沒有文字,1956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
布依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其題材廣泛、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富於想像力,而且有獨特的格律和韻律。民間廣泛流傳有神話、故事、童話、寓言、諺語、詩歌等口頭文學,傳述古老的民族歷史,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
詩歌:民間詩歌是布依族的韻文作品,種類較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勞動歌、敘事詩、習俗歌、盤歌、情歌、苦歌、兒歌等。
地戲:因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戲台,所以稱為地戲。民間傳說布依族演地戲是向其他民族學來的。
布依戲:布依戲始於清乾隆年間冊亨州,已有幾百年歷史,一直在鄉間流行。各戲班的召集人、戲師和演員,都是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且能文能武,無論編排的劇目,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花燈戲:是在漢族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有的地區還融合了廣西彩調,流行於獨山、平塘等縣。大約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布依族民眾就已開始演唱花燈戲了。
蠟染:蠟染工藝久負盛名,有千餘年的生產歷史。貴州西部的鎮寧扁擔山區的石頭寨被譽為蠟染之鄉。製作方法是先用銅蠟刀沾蠟液在白布上繪成各種幾何圖形,再以藍靛溶液配合草藥印染,去蠟即成。
織錦:又稱“納錦”,布依語叫做“都桂”。以貴州鎮寧最為著名。織錦一般有寬窄兩種,多用絲線或絲、棉混織,而且多是彩色。織錦有“羊羔錦”、“魚兒錦”、“蝴蝶錦”等等,其圖案多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布依族的織錦花紋精緻緊密,瑰麗美觀。
刺繡:布依族的刺繡歷史悠久。在貴州西部鎮寧、關嶺一帶稱為雕繡,在南部望謨、羅甸一帶稱為姑繡。有貴獨絨、貴獨粑、貴雜瑪母、貴紹等數十種。有平繡、縐繡、纏繡、挑繡等刺繡方法。
木雕:布依族木雕藝術久負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順縣的木刻地戲、儺戲面具。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楊木為材料,將圓木對半破開,用半圓弧形作刻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用剛、柔、粗、細、陰、陽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蓆、獨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楓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苗族文化

現有人口739803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紅苗”、“青苗”、“花苗”得寸進等。建國後統稱為苗族。
安谷鄉安谷鄉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菸、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 世紀50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民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彝族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範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繫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喔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莊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繡,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繡,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繡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民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儘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

旅遊景點

千年古榕
古榕樹位於安谷鄉躍進村新寨組(現前進村),樹幹高達15米,直徑約3米,樹冠占地兩畝多,形狀似傘。這棵生長在寨子中間的古榕樹已有上千年歷史,其樹根橫七豎八延伸到住宅地基下近百米遠,過路行人常在樹下乘涼。白天,布依青少年在樹下嬉戲玩耍,月明星稀的夜晚,是寨中男女老幼聚會聊天的地方,這棵古樹被布依人視為“神樹”每年“三月三”,人們都要到樹腳點香燒燭,斟酒禮拜,祈禱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陳氏貞潔牌坊
安谷磚牌坊,位於縣城南50餘公里的安谷鄉政府駐地西隅。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系磚瓷結構,高7.6米,寬6米,厚1.15米,底座寬3.5米。為四柱六層單門式建築,該牌坊文字內容為建坊序和貞節者的身平世事,正面及背面內容相同,均為圖案、碑刻、文字組成。以圖案分類,可劃分為六層。安谷磚牌坊造型別致,瓷器工藝精湛、形態逼真;字形渾厚、筆法蒼勁。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婁清稱其在貴州省境內獨一無二,在全國也為少見,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保護價值。1985年12月14日,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