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追尋光與影的原點

基本介紹

  • 書名:安藤忠雄:追尋光與影的原點
  • 作者:安藤忠雄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開本:32
  • 品牌: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
  • 外文名:安藤忠雄仕事をつくる―私の履歴書
  • 譯者:安寧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3152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建築是捕捉光的容器,將光凝縮成最簡約的存在;建築空間的創造便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
“平凡出身,非凡設計”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以平和自然的文字,將近七十年的人生經歷徐徐展開,完整呈現他自我激勵、追尋夢想的一生。
普利茲建築大獎如此評價:“安藤忠雄用最平凡的建材,創造了最豐富的建築寓意。他的成就不僅在於已經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建築佳作,而更在於他未來將賦予建築藝術的更豐富、豐滿的意義。”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活躍和具有影響力的建築大師之一。他於一九四一年生於大阪,自學成為建築大師。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創作了近一百五十項國際著名的建築作品,是第三位獲得普利茲獎的日本建築師。他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用清水混凝土材料以及簡約的幾何構成,營造出靜謐、明朗的空間效果,為傳統的日本建築設計帶來劃時代的啟迪。
其代表作品有住吉長屋、光之教堂、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大阪飛鳥博物館、兵庫縣淡路夢舞台、貝納通美術學校、沃斯堡現代美術館、東京澀谷車站等。
著有《建築家安藤忠雄》《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論建築》《邊走邊思考——安藤忠雄的建築與人生》《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連戰連敗》等。

媒體推薦

“安藤忠雄用最平凡的建材,創造了最豐富的建築寓意。他的成就不僅在於已經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建築佳作,而更在於他未來將賦予建築藝術的更豐富、豐滿的意義。”
——普利茲獎頒獎詞

圖書目錄

前言
建築師的工作
自學成才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過繼給外祖母做養子
嚴厲又慈愛的外祖母國小常與同學打架
意料之外
初次大病 不安之中才體會到家人重要
中學老師
數學之美與老師的教導打動討厭讀書的我
拳擊生涯
跟隨弟弟登上拳擊台最後還是做自己
進大學的希望
因家境與成績放棄大學夢四年的教科書一年讀完
建築之旅
深受丹下作品感動為原住民的房屋傾心
感性的藝術
年輕人齊聚一堂相互激勵從爵士樂中學習即興
家庭的力量
事業上與妻子相互扶持冷靜細膩對我的幫助
下定決心實現目標
在書店邊吃午餐邊讀書毅力、專注與目標
旅行
隻身遊歷歐洲七個月建築是創造人與人對話的場所
大阪
熱情豪爽的城市培養大膽、溫柔的個性
邂逅六〇年代
活躍的文化先鋒活躍的日本
事務所規則
自帶辦公用具溝通最重要
工作室
加賀買來的房子實驗性的改造
住吉長屋
外部無窗,中庭透光備受前輩矚目
光之教堂
用人脈解決預算難題社長慷慨解囊
神戶北野
等待機遇重新開發煥發活力的街道設計
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們
誓死追求美在熱切的追求中發現創新
海外個展
MoMA展覽會·蓬皮杜從大阪走向世界
佐治敬三先生
自由大膽的經營者“失敗也無妨”的設計委託
直島
培養感性的藝術之島被福武先生的熱情感染
代表作品
阪神·淡路大地震
齊心協力完成災後重振對故土的愛點燃民眾熱情
在美國大學任教
教學是一種國際交流競爭的緊迫讓人驚訝
出任東京大學教授
學生們勤奮努力激情和不服輸更重要
連戰連敗
頑強挑戰不屈不撓用壓力催生創造力
堅強的女性Ⅰ
激發孩子的創造潛力在邢遙遠的地方
堅強的女性Ⅱ
為了創造藝術的空間時隔十年的夢想
塞維亞世博會
發揮團隊的力量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瀨戶內
種植樹木恢復美麗風景將對自然的熱愛代代傳承
表參道之丘
舊址新貌,留下內心的風景堅持耐心勸說反對者
東京奧運會海之森林
變垃圾山為綠地森林為了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
種植櫻花
舉市民之力打造活力之城大阪人的公共精神
東日本大地震
日本團結一心不屈不撓的日本民眾
日本加油!
人性教育中見未來重塑日本的國民性和創造性
後記桃·柿育英會

後記

桃·柿育英會
我曾在災區遇到一位孩子被海嘯捲走的母親,她每天都念著“我的孩子一定還活著”,不分晝夜地尋找。她讓我心酸無言。
距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已有一年。去年三月十一日,地震無情地摧毀了日本的大片地區。而在這一年中,以這場災難為導火索,日本多年來累積的諸多問題都爆發出來。日本先後經歷戰後復興與經濟高度成長期,一味追逐物質繁榮,直至泡沫經濟破滅,在而後持續的低迷混沌中,大地震又給千瘡百孔的日本以致命一擊。
過去多次提起的資源、能源、糧食等問題突然間變得具體而現實,是人們不得不面對、再也無法逃避的問題。人人心中充滿不安,對日本今後的發展一片茫然。
我認為可嘗試以“復興森林”計畫作為復興的第一步。在安全的高地與堆積如山的瓦礫殘骸上培育幼苗、種植花草,因地制宜植樹種草。由當地民眾共同培育一片“復興森林”,以告慰逝者靈魂。在三陸地區流傳著一句諺語,“海嘯臨頭各自奔”,是說在地震海嘯發生時,不要顧及骨肉親友,只管自己往高處逃生。這是祖輩對災難中逃生經驗教訓的總結。而這一次,我們用“安魂森林”來銘刻海嘯的教訓,代代傳下去。種下的草木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長成一片密林,以警示世世代代,不要讓災害再度發生。
十七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五年,我經歷了阪神.淡路大地震。那場地震讓神戶、兵庫縣損失慘重。當年,我與幾位有志者共同設立了遺孤育英基金會,命名為“桃·柿育英會”,旨在為災難中失去雙親的孩子和沒有能力繼續上學的孩子提供資助。十多年來,這項活動得到了各界企業家和個人的大力支持,共籌得四億九千萬教育基金,通過兵庫縣教育委員會分發給遺孤。 今天,災區那位母親偉大的母愛讓人深深感懷,那么在地震中失去父母長輩的孩子又該如何生活呢?我想,首先要給予他們力量和依靠,於是我再次與一些學者、財經界人士共同組建了“桃’柿育英會”,參加者每人每年捐贈十萬元,至少持續十年,希望看護孩子們茁壯成長。
基金會的辦事處設在我的事務所里,由於募集到的資金全額交給孤兒,運行經營和人事費用都靠志願者自行籌措負責。計畫一公布,反響巨大,電話連日響個不停。有時甚至一天就能接到三百多人的申請。申請者多數為女性,六十多歲的居多,有位八十歲的老太太打來電話:“這十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過來的,最後也讓我盡一份力吧。”我再次深切感受到:當今日本社會還是靠女性的力量支撐著。
“桃·柿育英會”的反響大大超過預期,二〇一一年底我們已經收到兩萬五千份申請,有這么多人想要出資出力,日本民眾果然值得期待。一個個公民的心意匯集起來,就能形成一股巨大的賑災能量。而對災區人民來說,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找到生活的目標,關注國家復興就是關注自己的未來。這次在東北地區,我深切感到“我們和災民是一家人”,這次災難是戰後日本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付出的慘痛代價。國家建設必須以人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這一點而言,東北地區堪稱絕佳範本。
金錢的作用是有限的,支撐孩子生活的是地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與關懷。我期盼著孩子們能憑藉自己的力量,看到希望,看到未來,我們都願為此盡一份綿薄之力。這些努力如果能起到些微作用,喚回日本的活力,我便心滿意足。

序言

前言
自七十年代起,日本的經濟騰飛開始受到世界關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日本卻幾近陷入瀕死狀態,因此而重新被國際社會矚目。
二○一一年,《我的履曆書》在《日本經濟新聞》早刊上連載,這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東日本遭遇了地震和海嘯的襲擊。
當時我正從洛杉磯出差回國,飛機抵達成田機場上空準備著陸。機艙內的我們不知道地面上發生了什麼,只覺得飛機絲毫沒有下降,一直在空中盤旋。
也不知過了多久,才聽到播音員說由於東北地區發生了地震,飛機無法在成田機場降落,也無法與地面取得聯絡。安全起見,飛機最終在北海道千歲機場著陸了,不料千歲機場停滿了臨時降落的飛機,擁堵不堪,勉強降落也無法出艙。乘客再怎么著急,再怎么跟機長理論也無濟於事,都得聽航管員統一指揮,機長也愛莫能助。
我們等了很久,走出機艙時已近午夜,千歲周邊的旅社全都客滿,只得入住一家遠離市中心的溫泉旅館。
電視新聞全都在報導東北地區慘不忍睹的受災情況。面對這千年一遇的重大自然災害,人類是如此無助,我為此感到愕然。
次日清晨,我不管航空公司改簽哪趟航班,只想儘早回到關西。好在幸運地定到了飛往神戶機場的最早班次,於是立即前往神戶。
在這場幾乎可稱之“國難”的災害發生那一瞬間,在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年輕時旅途中的一些往事掠過我的心頭。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外出,不時會在旅途中遭遇不可想像的事。一九六八年六月五日,我在柏林機場聽到羅伯特·甘迺迪在總統競選中遇刺身亡的訊息。“甘迺迪被暗殺了!”當時人們奔走相告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那是一九六三年羅伯特的哥哥約翰·F.甘迺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遊行演說中遭遇槍擊後的第五個年頭。羅伯特時任約翰·F.甘迺迪總統的法務部長,為解決當時美國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過許多努力。
一九六二年秋,在撼動世界格局的古巴危機中,羅伯特·甘迺迪對外雖與蘇聯赫魯雪夫對立,但仍力促美蘇和解,避免爭端,對內則積極參與反種族歧視的民權運動,主張種族平等。
約翰·甘迺迪總統倡導新的邊境政策,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激勵國民。羅伯特·甘迺迪則大力主張剷除危害美國社會的黑手黨、反對種族歧視;在哥哥遇刺後的詹森總統時代,呼籲立即從越南撤兵,在動盪的六十年代堅守理想,迎戰重重困難。
約翰·F.甘迺迪總統、金牧師、羅伯特·甘迺迪這些年輕的領導人都相繼倒在非正義的子彈之下,他們突如其來的死訊讓美國社會陷入了混亂與恐慌。
當年,二十多歲的我們視這些為理想而犧牲的美國領袖為心目中的英雄。此後,他們作為典範,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學生與勞工投身追求自由的運動。
能如此直接而敏感地汲取時代氣息,我備感幸運。
一九七九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遭到射殺,當時我正要從首爾機場飛往歐洲。事發後戒嚴令立即發布,機場被封鎖。千鈞一髮之際得以逃往他國,真可謂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
正是這幾次在歷史時刻上的遭遇,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只要活著,就得以歷史的眼光放眼世界。
二○一○年受NHK之邀,我參加了跨年節目的錄製。節目由幾位嘉賓以專題小組的形式,圍繞對日本的期望及今後的發展方向等話題展開探討。
每位嘉賓都會被問“如果給現在執政的民主黨打分,你覺得可以打多少分”,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三十分”。理由是民主黨核心人物缺乏領導力,而沒有顧及當時在座的還有時任國家戰略大臣的菅直人。鹽川正十郎先生和日本電產的永守重信先生給出的分數稍高,參加討論的嘉賓們都說:“安藤先生打分還真是嚴厲。”
大地震後,日本成立了災後重建研討會,作為成員之一,我多次走訪受災地,參加各種會議,但每每懷著失望和無奈的心情踏上回大阪的新幹線。
不知是不是我的提案太過具體,量化的目標令政府生畏而逃避責任,總之我的提案總是不了了之。
例如在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災後重建研討會上,今後的能源問題是大家考慮的重點,我想得可能更為具體:如果現在我們對核能的依存度為百分之三十,那么到二○三○年能否降低到百分之十五?削減的這部分一分為二,一半用天然能源代替,一半靠節能實現,再用十年時間,剩下百分之十五的核能也用其他能源替代。這樣,總共用三十年逐步實現由核能向天然能源發電的轉變。這三十年間,已有的能源提煉技術可能會有質的提高,而化學、物理等科技的發展進步可能會創造出新能源,其間原有的核能發電設備不斷老化,需要廢棄,對核電廢棄物的處理也會更為妥善。
資源貧乏的日本,唯一可超越他國的就是,那種從失敗中習得的、經反覆鑽研且不斷磨礪的先進技術。
有些學者認為應該立刻廢棄核能發電而代之以天然能源,對這種激進的想法我持保留意見。日本依賴核能發電已有時日,儘管未必是明智之舉,但畢竟是既成事實,當務之急難道不是首先正視,再花二三十年時間慢慢用其他能源取而代之嗎?
對一般的企業和民眾而言,能源問題至關重要。如果不能確保穩定的能源供給,那么毫無疑問,企業定會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
隨著各類企業大舉移師海外,日本產業空洞化形勢將更為嚴峻,失業率將大幅攀升,辛苦積累的技術資源也會面臨流失的危險。
面對目前的資源、能源、糧食、災害應對等問題,日本應舉全國之力,通盤考慮、統籌,在進行災後重建的同時,將復興日本作為目標。
日本正面臨非常危急的關頭,每個國民都要有改革意識,而作為領導人的政治家們更要努力思考該如何重建,有所作為。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必須放棄為一己之私的利益紛爭,直面現實、放眼世界、以史為鑑,弘揚大公精神,殫精竭慮謀發展,為勤勞的民眾指引正確的方向,使舉國齊心協力,為重現日本的輝煌而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